为了纪念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全国很多地方都建了中山公园,杭州也不例外。杭州的中山公园就在孤山,清代曾在此建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就在这里建立了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老照片。杭州中山公园由清代行宫的一部分改建而成的。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闻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时建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清代曾在此建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雍正时(1727年)改为圣因寺,与灵隐、昭庆、净慈三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在1927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原行宫的一部分建为中山公园。(网络下载图片)
大门正对西湖,湖岸是一座三间四柱的牌坊。原清行宫牌坊,1927年改建为中山公园时,匾额换成“光华复旦”。“光华复旦”四个大字。语出《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句。
中山公园位处孤山中部,西侧为西泠印社,东侧为纪念林逋的放鹤亭景区。
公园的正门为原清行宫的头宫门,大门正对西湖。 头宫门两侧的边门 公园四开朱漆大门正对着秀丽的西湖 中山公园大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狮子,系明代魏忠贤生祠之物,清时移至此,是杭州最古老的石狮之一。
中山公园大门
正中匾额“中山公园”为沙孟海题写,楹联:山外皆山,峦岫绕成清净界;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
大门前檐内东头 行宫八景图
大门前檐内西头 清行宫遗址图

大门背面(网络下载图片)中间是一条南北向的木栈道。
进入中山公园的大门后,是“二进门”即垂花门。 垂花门为清行宫主轴线上第二进院落的入口,它坐北朝南,三开间建筑,东西门侧接抄手连廊。现存青石砌筑的须弥座台基,刻有精美的花饰。垂花门面宽12.6米、进深4.9米。 垂花廊和月台遗址。(月台为民国年间所建,并非清宫遗物。)
汉白玉的柱础,残存的方砖地坪,还有一处处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遗迹,什墙基、台阶。 清行宫垂花门、月台遗址。
抄手连廊遗址 经过垂花门、月台,就到了奏事殿,乾隆帝会见朝臣的宫殿,是清行宫主轴线上第二进主体建筑。
奏亊殿坐北朝南,五开间加围廊格局。奏亊殿台基面宽约28米、进深约12米。
现存清代汉白玉云龙纹柱础4只,以及台基、柱础等宫殿的基础部分。 奏事殿遗址 奏亊殿遗址的“阶沿石、地垄石、砖砌柱墩遗构”。 再朝里走,是楠木寝宫。楠木寝宫遗址为皇帝生活起居的宫殿,是清行宫主轴线第三进主体建筑,五开间加周围廊格局。现存台基为清代原物。 楠木寝宫遗址,寝宫地坪用的是金砖,台基、阶沿均为青石(行宫第四进)
清行宫是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时的居住之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现存有建筑园林遗址遗迹。它见证了18世纪上半叶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并对“西湖十景”进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的史实,以及西湖景观因获得皇家推崇而再度振兴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行宫位于孤山南麓中部,南临西湖,整体院落座北朝南,南部为建筑院落,北部为因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院落和园林的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建筑遗迹较为丰富,包括院墙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鹫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等。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鹫香庭、玉兰馆、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 清咸丰年间,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于1860年、1861年率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在战火中,行宫于1861年被毁。后来的晚清政府由于内困外患再也无力修复行宫,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1927年,为了纪念孙中山,部分遗址被辟为中山公园。
在“孤山”崖刻下,有一左一右两座亭子,是30年代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捐款救济浙江灾民而建。(网络下载图片)
西为塔形方亭,名为“武亭”,四面石壁斗门,亭内设有石圆桌和鼓凳。 武亭。与传统的亭台不同,这座武亭的主体四四方方,却顶着一个纤细的“塔尖”,像一顶帽子。因此,关于武亭“是亭还是塔”的问题有着很多争论。直到2001年在雷峰塔地下发掘出了许多与武亭样貌相似的“金涂塔”,这才给武亭正了名——它其实是座塔!原来,这种塔身方正、塔尖细长的形制源于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俶的一次模仿。传说,当年他为了效仿古印度的阿育王“建塔奉舍利”的事迹,也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四方尖顶的“阿育王塔”分发各地,也就是后来被发掘出来的“金涂塔”。若干年后的武亭,就是效仿这些塔的模样建造的。(网络下载图片)
亭子南面是卢永祥题写的“无疆之生”。(网络下载图片)
亭子北面是“功德崇隆”。亭东有黎元洪“仁风扇越”题刻。亭西有张载阳“众善流芳”题刻。(网络下载图片)
东为“文亭”,是三重檐六角石亭,置于三级台基上,三边设矮栏门,另三边则为坐栏,中有圆石桌,六面塔形亭顶。 华洋义赈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是1949年以前中国最大的民间救灾组织。虽然名字这么叫,但义赈会与南洋华侨毫无关联。当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救灾工作有声有色,他们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同样热心公益事业的中国绅士们,希望他们也照着做,但是被拒绝了。中国绅士们担心西方传教士们用救灾的行为进行文化侵略,来盗窃中国人的心,因此自发组织了赈灾会进行“跟踪赈济”,即传教士在哪里救灾,他们就去哪里救灾。后来双方慢慢有了合作,于1921年11月组成了“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简称“华洋义赈会”。 1920年开始,江浙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台风、山洪、暴雨连绵,又接着蝗灾、流行病等等,整个地区陷入了一片萧条。当时华洋义赈会很快募款救助江浙地区,到1923年,华洋义赈会共募得了58.1万元,而当时杭州10家丝织厂的总资本也只有67万元,可见华洋义赈会在这场救灾行动中的重要作用。事后,为了纪念华洋义赈会及所有为救灾慷慨解囊者,在杭州中山公园内建起了这一亭一塔。当时黎元洪、卢永祥、张载阳三位大佬也是这场救灾募捐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就在武亭留下了题刻。(网络下载图片)
文亭内有“善与人同”、“功德昭垂”、“已溺已饥”的题刻,民国13年(1924年)题。(网络下载图片)
题刻“已溺已饥”。柱楹联:已溺已饥恩周浙境,尔炽尔寿辉映湖山。
路尽头是民国时期修筑的上孤山的台阶。石壁上刻有两个与人同高、笔力雄健的“孤山”丹书大字,相传是宋人手迹,字约有1.5米见方。(网络下载图片)
“孤”字少了一点,形成西湖风景三绝之一的“孤山不孤”。
沿“孤山”两侧的石阶上坡,半山坡有一长条形的平地,这里是八景中的玉兰馆和鹫香庭的遗址。昔日鹫香庭周围种了好多桂花,一到阴历八月桂香馥郁,直透天外。佛经故事说灵鹫山中也开满了桂花,故有灵鹫天香之美誉,遂取“鹫香”以名。 鹫香庭玉兰馆庭院遗址 鹫香庭走廊遗址 玉兰馆也是行宫八景之一 玉兰馆厢房台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