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形”因势而得,“势”因形而生?专家:几微要妙

 南山友 2021-06-25

笔势论的缘起(三)

文/大可先生

崔瑗《草势》第二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其旨在赞美这种新兴的字体——草书,并提出“势”的先进命题。作为一位有实践经验的草书大家,崔瑗自然有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以雄奇瑰丽的文字,极大热情地讴歌草书形势之美。文章接着写道: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兀若竦歭。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黝黭蝻驻,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慄,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螗挶枝。绝笔收势,余綖纠结,若杜伯揵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书法的“形”因势而得,“势”因形而生?专家:几微要妙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真是太精彩了!上面谈到,《草势》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象征,其美学命题自然以类比手法提出来的。文中所列“兽跂鸟跱”、“狡兔暴骇”“或黝黭蝻驻,忧似连珠”,“或凌邃惴慄,若据高临危”、“似蜩螗挶枝……”等等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的摹状,来抒发作者的审美感受。但崔氏本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书法实践者,他不可能不知道,这种书法艺术审美感受是难以用十分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清楚的,所以他在尽可能地调动生动形象的文字手法来描摹的同时,首先是提出并运用书法的笔势——“方不中距,圆不副规”为前提的。草书这种特殊的抽象性,是以“净化了的线条”为构件的;而“方”、“圆”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线条形势。崔氏这里借助方、圆的“势”来说明草书之形,无疑是明智之举。

书法的“形”因势而得,“势”因形而生?专家:几微要妙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当“方不中矩,圆不副规”作为草书创作意象即“势”的提出,紧接着崔氏又进一步以具象进行比附,从而使笔势的命题更加丰满。他说:“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这十六个字说得极妙!“兽跂鸟跱”与“狡兔暴骇”是在讲“形”;而“志在飞移”和“将奔未驰”无疑是在描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是一种非时间非过程的艺术。它也是一种空间艺术,所以书法艺术是重在书写后的结果,其艺术价值也正在于此。但它又不能完全排除“时间”与“进程”。无论书家创作时的心情如何,它本身形象的呈现是一次性的,所以草书尽管“志在飞移”,但却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飞移,也就是说,其线条的外在形式不可能真的运动。崔瑗的极高明之处,就是以一个“志”字,十分巧妙地表达了这种意图;更妙的是,他还指出了要达到“志在飞移”的表现方式——“将奔未驰”。这就恰如其分地把一个包含丰富的视觉心理内容——即以静态表现动态、制造运动幻觉的重要造型原则活灵活现地展现给了读者。这是通过形象的“形”来描绘抽象之“势”的极佳典范。这种典范也许在当时才有可能出现。隋唐以后,具象比附的大环境已然消失,想偶尔来一下这种尝试,估计未必能有如此的圆满。

书法的“形”因势而得,“势”因形而生?专家:几微要妙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草书因为是“志在飞移”而“将奔未驰”的,它蕴含着艺术家饱含创作热情及其丰富而奔放的生命情思,故能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然而,从表面上看,草书的挥洒似乎是率意而任情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草势》在最后一段指出:

是故远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崕;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原来草书在自由挥洒中有规矩、在灵活运笔时亦有法度的!看似轻松随意的笔画线条,在实际书写时,每一条笔画都有它的用意,不可以随意移动,所谓“一画不可移”是也。但草书的点画又并不是僵死不变的,运笔时的轻重、短长、燥润、曲直、斜正、俯仰、拙巧、峻和等各式各样的不同,都可以随着书家在创作的具体环境中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而加以发挥。换句话说,书法(草书)的“形”可因势而得,“势”亦因形而生。清代沈曾植《海日楼札丛·手腕之异》云:“因所书之宜适,而字势异,笔势异,手腕之异,由此兴焉。由后世言之,则笔势因指腕之用而生。由古初言之,则指腕之用因笔势而生也。”所以崔瑗说:“几微要妙,临时从宜”。草书的真正精妙之处正在于“一画不可移”与“临时从宜”的巧妙结合,即原则性与灵活性、“不可移”与随机性的和谐统一。

#书法##书法经典##书法爱好者##敢不敢把字秀出来##行书爱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