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知的人往往更自信:难以反杀“杠精”是因为他们越是无知就越勇

 谢耳朵馆长 2021-06-25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达尔文说:“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工作中都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明明对一件事情不了解,却轻易地给出结论,并对自己的结论无比自信坚持。
心理学家将这类现象称为“达克效应”,用来形容那些实际上一无所知,但却表现出超乎寻常自信的心理状态——当你只是在正常客观表达自己时,总有人会抓住一些细节反驳并攻击你,这就是杠精形成的原理,而我们难以反杀“杠精”,是因为他们越是无知就越勇。
这类人的心理状态总能引发我们反思,为什么那个人明明什么都不知道却那么自信?是因为他天生与众不同吗?不,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当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反思能力都极其缺陷的时候,他往往无法对事情有全面、理性、客观的认识。
而人作为一种天生自恋的人,会本能地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无知的人常常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绝对正确的世界里,久而久之,这种无知逐渐内化成他的一部分,走上一条蠢人的不归路。
无知却自信,也可以理解为认知偏差,即一个人对“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产生了混淆,错误的把“理想自我”当作了“真实自我”,认为那就是他自己,从而产生令别人不舒服的行径。
关于无知愚蠢又自信的事迹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最经典的要数1995年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起抢劫银行案件。说来挺让人难以理解,一个叫麦克阿瑟·惠勒的青年人,在光天化日没有任何伪装之下,实施了抢劫银行的行为。但警方很快就根据录像将其捉拿归案了。
被捕后,他看到监控录像震惊不已地说:“可我在脸上抹了柠檬汁啊!”
警察们一脸不解。仔细盘问才搞清楚,原本这名青年听人说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可以达到隐身的效果,他对此深信不疑。警察们搞清楚惠乐没有精神疾病后,将他送进了大牢。
这不是一则故事,而是已发生的真实案件。可见无知有多可怕,它不仅让人看起来很愚蠢,将个人的人生局限住,甚至还有可能引来祸患。
苏格拉底曾说:“我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个世界的奥妙,仅凭一人之力很难理解通透,不管你是否是个天才。
因此对抗无知的唯一方式就是保持谦逊,且不断不断地学习了解新知识,通过大量新知识的吸收更迭自己的错误认知,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变得不那么的愚蠢可笑。
我们假设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是一座岛屿,那么这个人不知道的知识就是围绕在岛周围的汪洋大海,大海有多广阔你的“无知”就有多广阔,你学习了解到的越多,这座岛屿就会越大,就越能感受到大海的辽阔。
若你不思进取,以为自己现在占据的岛屿就是一切,那么总有你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被大海淹没。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些感到确定的人是愚蠢的,那些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充满疑惑犹豫不决。”
而这个世界的大部分悲剧、灾难都是那些无知自信之人造成的。不要让自己成为这种无知之人,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意识,努力去克服人生的惰性。
每个时代都在悄悄犒赏保持学习的人,也在悄悄惩罚不思进取的人。
人生只有一次,只有拼尽全力始终保持前进,才算淋漓尽致不白过,不会成为他人眼里明明那么普通,却还那么自信的无知之人。
读书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反人性的,因为它需要当事者长时间地坐在椅子上,心无旁骛地探索,而人天生偏好懒散。但唯有读书,一个人才能明白世界运转的规律,才能明事理辨是非,才不会做出像麦克阿瑟那样让人笑话千年的事情。
《女王的教师》里有一个孩子问老师:“我们为什么非要读书不可呢?”
老师说:“读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而是想要去做的事情。今后你们会碰到很多你们不知道、不能理解的事情,也会碰到很多你们觉得美好的、开心的和不可思议的事物。这个时候作为一个自然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连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都不想了解,还能做什么?”
求知,也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
况且这个时代变化莫测,我们永远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有可能会被甩出轨道,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保持学习、增强认知,以保证当意外来临时我们不会手足无措。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icoeur, P. (1966). Freedom and nature: The voluntary and the involuntary, trans. Erazim Kohak.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