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蒲 扇

 冬歌文苑 2021-06-26

蒲   扇 

 李志明||山东

小时候,每当夏季来临,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家家都会用一种传统的工具——蒲扇,作为降温工具。蒲扇,被人们握在手中摇来摇去,带来的丝丝凉风,伴随着人们度过酷暑盛夏。

在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七十年代,特别是农村,家庭中基本还没有沙发、茶几等家具。每到夏季,家家户户的床上或是桌子上,都会放有几把蒲扇。如果有客人进门,招呼客人就坐后先递上一把蒲扇,这是大人小孩都懂得的最起码的礼貌,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如此。炎炎夏日,无论到哪,只要一坐下,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找把蒲扇。那个年代几乎是人人都用手摇蒲扇来乘凉的,蒲扇是那个年代夏季最受欢迎的物件。茶余饭后,人人手中都少不了一把扇子,当然是以蒲扇为主,蒲扇成为那个年代必不可少的产品。

那时候,晚饭后经常跑到生产队的打麦场去,先是追逐嬉闹一番,然后再跑到大人群里听拉呱。大人们则是坐在板凳上,手摇蒲扇聊天。文化虽然普遍不高,却能海阔天空的乱拉一通。有知识的人有时会讲一些故事,在平坦宽敞的场院里,很多大人也随着小孩子津津有味的聆听。闷热无风时,听着故事的同时,手摇蒲扇即可获得清凉,也能驱赶蚊子,一举三得,美哉。有时一阵微风吹来,扇子可以暂时放在腿上或是地上稍微停一会,微风过后,继续摇动。讲故事者手中的扇子一会儿摇动扇风,一会儿随着故事的情节,前后左右地摆动。虽然没有诸葛亮手握羽毛大扇的威严,却也有一定的征服力:《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些都是大人小孩百听不厌的故事。《聊斋》里面的鬼狐妖仙和文弱书生的故事,也是人们非常喜欢的。这些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很多就是在夏日季节、在手摇蒲扇的清凉微风中相互传播的。

夏天,人人都对扇子情有独钟,随时都可以拿起来摇几下。记得上小学时,把奶奶教的民谣写到蒲扇上了:“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待要出借,到了立冬。” “六月天气热,扇子不出借;咱俩虽然好,你热我也热。”给本没有图案的蒲扇涂上了墨迹。从民谣中可以看出蒲扇在那个年代的重要性,只要手中有把蒲扇,那就是抓住了能送清凉的法宝。

夏天公社放映队到村子放露天电影时,那可是真正的万人空巷。大人小孩都早早的到放映的场院等着,这可是蒲扇集中聚会的时段,电影则在人们手摇蒲扇与期待中开始放映。影片中的精彩内容,也随着手摇蒲扇的清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直到放映结束,人们才恋恋不舍地一手提着板凳,一手摇着蒲扇,各自回家。

那个年代的供销合作社,是农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途径。一进合作社的门,首先是闻到酱油醋和糕点的混合香味,然后映入眼帘的是柜台里面的商品。夏季,蒲扇、苍蝇拍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营业员会把一大摞蒲扇放在柜台上让人们挑选。仔细的人买回去以后,会用根布条沿着蒲扇的边包起来,再用针线缝好,为蒲扇锁了个边,这样会更加经久耐用。几毛钱一把的蒲扇,虽然能用好几年,但每年的夏季,还是销量可观。那时的人们在夏季闲暇时,总是找个可以乘凉的地方聚在一起拉呱,见的世面虽然不多,却是普遍的乐于相聚。街头巷尾、梧桐树下,总有三三俩俩的人手摇蒲扇坐着聊天。东家长、西家短,大事小事琐碎事,无事不拉。手摇蒲扇、拉呱聊天,是一种美滋滋的休闲方式。

随着经济的好转,电风扇、空调相继进入家庭,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蒲扇,也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现在出售的蒲扇,也从以前的日用品店及杂货铺,挪到了工艺品店,销量微乎其微。蒲扇成为了一种工艺品,供人们欣赏,也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藏品收藏。

蒲扇伴随了人们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摇蒲扇降温的年代成为了历史。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李志明,60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自幼喜欢阅读,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