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地“上海路”】青岛上海路:青岛现代教育发祥地

 LCB酒庄书房 2021-06-26

Image

上海路,在青岛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平常之路。

它修建在大鲍岛丘陵地带的最高处,最初叫上海街,东南起点与胶州街垂直,一路向北,再转西北,穿过胶济铁路,止于冠县路。越过冠县路,就进入码头了。

当年的上海街,今日的上海路,贴上了一张永远无法磨毁的时代标签——青岛现代教育的发祥地。

成其事者,是德国传教士卫礼贤。

Image

卫礼贤是一个德国玻璃彩绘师的儿子。

卫礼贤一家吃穿不愁,过着中产阶级的悠闲生活。家里甚至为他谋划好了未来的生活道路,子承父业,也做一名玻璃彩绘师。

所有这一切在卫礼贤九岁那年的一个早晨破灭了。卫礼贤的父亲患病身亡。卫礼贤笃信基督的母亲把他送去了神学院。毕业后,卫礼贤成了一名基层教区的传教士。

在这里,卫礼贤居然看上了他的精神导师、富裕的教区主教的女儿。当他向主教请求将女儿嫁给他时,主教严词拒绝。卫礼贤明白,凭他的财富和资历,远没有达到迎娶主教女儿的程度。

《胶澳租借条约》签订之后,德国同善会招募去中国青岛的传教士。远涉重洋,相距万里,蛮荒之地,前程未卜,许多人将海外传教视为一条无比艰险的道路。卫礼贤毅然报名,几经甄选,竟被选中。在启程出发的头一天晚上,卫礼贤收到了主教的电报,主教同意了他的求婚。

Image

踏上青岛的土地不久,卫礼贤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德文名字叫理查德·威廉,根据谐音,他为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卫礼贤。

Image

他践行着同善会的传教宗旨,不以发展教徒为唯一目标,兴办教育,建设医院,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传教目标。

办学之初,卫礼贤绝没有做“青岛现代教育的奠基者”这样宏大的心愿,他只是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提供一个中德文化交流的平台。

1900年初秋,来到青岛刚逾一年,卫礼贤的学校便开学了。在总督府的官方登记中,这所学校被称为德华学校或德华神学院。

最初的校舍是在他位于胶州街的临时住处内。院内有一栋二层小楼,上下各三间,辟作教室和学生宿舍,又建了几间平房,作为学生宿舍及食堂。

生源更是参差不齐,小的七八岁,大的十八九。小的刚刚发蒙,大的竟有娶妻成家的。书院初创,连班级都无法编排,只好以年龄为线,分为大班、小班两个年级。大班每日上课七小时,小班每日上课五小时。卫礼贤亲自担任小班的德语老师。

卫礼贤一直尊崇他老师的教诲,“到中国人中间去传教”。在同善会为他修建固定住所时,他没有在欧人区择地建房,而是将住宅和办公室建在了华人区上海街一处向阳的山坡上。

书院中的中国老师称赞:“此地爽朗幽静,空气新鲜。西挹海湾一碧无际,东眺崂峄尖削如笔。”

这是同善会为卫礼贤和他的同事建造的供两个家庭使用的对称建筑,连带阁楼一共三层。两侧是精巧的旋转木楼梯,楼梯间门厅似童话般雅致。两户人家各走自己的楼梯,互不干扰。两家之间以洗手间为隔断。而两家合用的一楼高挑的门廊和二楼宽大的阳台,又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良苦用心。实用为第一位,美观是第二位,但实用和美观结合得如此自然、顺畅,令人叹为观止。

Image

△礼贤书院旧址

幸运的是,这座由德国设计师弗朗茨·莫尔勒设计并建造的气派的欧式楼房,至今还挺立在上海路上。

就在这个阔大的院子里,卫礼贤督建了新的礼贤书院,有教室、礼堂、操场、学生宿舍、餐厅、厨房、储藏室、教职员办公室等,可谓规制严谨,设施完善。

在这个属于同善会又属于他自己的崭新的学校里,卫礼贤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现代学校的规范严加管理。

学校的一切活动以鸣锣为号。生活上的要求,卫礼贤更为严苛。他大约要培养一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文明之士。

对于个人卫生,卫礼贤尤为重视。他规定,全校师生,每两周理一次发,洗一次澡,每周洗一次衣服。这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一件稀奇之事。

理发,是请理发师来学校,为每一位师生修剪头发。洗澡,是集体列队,到市区的浴室沐浴。教师和大班的学生可以洗盆浴,而小班的学生则统统赶到大池子里去尽情玩水。洗衣服,则是学校雇请两名洗衣女工,每周来学校为师生提供洗衣服务。

办学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质量优劣上。卫礼贤深得其中三昧。

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卫礼贤决定,连续三年每门功课均在 85 分以上者,免除学费。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毕业生,卫礼贤一定要举行毕业答辩,让学生们锻炼在大庭广众之下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各班每周必须有一堂正规的体育课,学生们在操场上练习单杠、双杠、爬绳,或是以木棒代枪,对打演练。

卫礼贤还在礼贤书院的东南隅割出一角,大胆开办了女子班,动员妻子亲自授课。卫礼贤为女班制定了独特的课程,既有基础教育的德语、算术、地理、生物、图画、音乐等,也有适合女孩子特点的体育课、家政课、缝纫刺绣课、烹饪课等。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卫礼贤妻子将她反对“缠足”这一残酷“肉刑”的理念,贯穿于她的女子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她坚决鼓励女学生们反对缠足,并在自己家中收留放足的女孩子。对那些强制给女孩子缠足的家长,她不惜以报警相抗争。

Image

卫礼贤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由衷尊崇。他凭自己的艰苦努力,在德国翻译出版了《三字经》《论语》《礼记》等中华典籍,又在大学士劳乃宣的帮助下,成功翻译了深奥而艰涩的经典著作《易经》,在当时的德国及欧洲社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卫礼贤翻译的《易经》不能说是最好的,但对西方人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对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的深入理解,对教育本质客观而富有创新意义的认知,使得卫礼贤在不经意间站在了青岛现代教育的前沿。

青岛的现代教育,包括女子教育,就这样悄悄在上海路上扎下了根,并迅速浸润开来。礼贤书院的示范作用终于赢得了回报。

由此可见,上海路对青岛的历史贡献,不可小觑,尤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值得后世铭记。


青岛市民政局 主编 

蔡晓滨 撰稿

2020年12月

《青岛文化地图》是青岛市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反映青岛城市的建置沿革和地名演变,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挖掘和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书中,作者以老城区的道路为切入点,探寻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人文历史风貌,用生动的文笔、洒脱的遣词,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青岛历史和故事,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市井烟火、人间万象。
来源:“青岛出版集团”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