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明末清初到当代,担当的影响力不凡,被人奉为圭臬

 hsr后山人 2021-06-26

《画人传》~第248篇

从明末清初到当代,担当的影响力不凡,被人奉为圭臬

文/卢秀辉

担当(1593 一1673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别号布史、此置子、迟道人,云南晋宁县人。

从明末清初到当代,担当的影响力不凡,被人奉为圭臬

担当祖籍是浙江省淳安县人,明朝初年,先人于云南当兵,落籍在云南,托根边疆了。

他的曾祖父唐金,做过福建邵武同知;祖父唐尧官,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云南省的解元,但是举业维艰,屡闯春闱,皆不能入第,一气之下,绝意仕进,在乡里教授蒙童,混口饭吃;他的父亲唐懋德,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以举人入教职,迁官陕西临洮同知。唐家几代,皆止步于春闱,举业对唐家,尤显艰难。担当有诗道:

纸上有山孤又孤,

俨似小巫非大巫。

昨夜天风忽吹堕,

失却一峦是此无。

担当13岁就补博士弟子员了,而且善为诗文。随父亲北上应选时,途经南京,名妓马湘兰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亲手为他头上戴了一朵花,一时传为佳话。马湘兰,书画全能,与江南才子王穉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穉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

万历四十二年,担当22岁时,娶同邑黄麟趾之女为妻。黄麟趾,以乡荐任山东嘉祥令,转四川顺庆府云阳知县。天启五年,担当33岁时,赴北京应礼部明经考试,入对大廷。担当执弟子礼于董其昌门下,为董其昌入室弟子跟从董氏学习书画,和王时敏为师兄弟。日后两人艺术主张各不相同,一个要入古,一个要叛古。

明崇祯三年,担当 38岁,至会稽,去显圣寺参谒云门湛然禅师,受戒律,得赐法名通荷。担当皈依佛教由此始,但是,没有落发。

从明末清初到当代,担当的影响力不凡,被人奉为圭臬

第二年,担当以母亲年老,需要归家奉养,仍回云南。他在诗中说:

小庄虽小喜隔城,

梅花一树犹关情。

等闲春色饶各据,

独有冰霜人不争。

明崇祯十一年,担当46岁,八月,徐霞客游滇。陈继儒修书给担当说:“良友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今来访鸡足并大来先生,此无求于平原君者,幸善视之。”担当接到陈继儒的信后,天天盼望,并派人专程到昆明访问。十月初,徐霞客抵达昆明,担当立即延请赴晋宁,两人见面十分欣慰,一见如故,性格相投,诗文相投,共道仰慕之情,十分契合。担当殷勤款待徐霞客20 日,日以诗文唱和,遂为知交。徐霞客请担当为同路来滇病故的静闻和尚撰《瘗骨记》,担当欣然命笔。

俩人分手时,正当徐霞客的旅行费用已经耗尽。担当分函沿途各地友人照料徐霞客,还赠送了一笔旅费。担当的赠资,解决了徐霞客的困难,使他得以继续西上鸡足山。担当家境一般,对徐霞客如此不吝,令徐霞客十分感动。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此事:“唐大来,名泰。选贡。以养母缴引。诗书画具得董玄宰三昧。余在家时,陈眉公即先寄以书云”,“大来虽贫,能来负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穷而获济,出于望外若此。”担当有诗一首,诗云:

万壑千丘且固穷,

闷来时遣借书童。

官家邺架久废缺,

乞得一篇河上公。

担当的母亲去世后,明朝也灭亡了,担当为明亡感到悲慨无所寄托。当时天下战乱纷纷,而担当自己过得也相当艰难。他膝下无儿,只有二女,当时俱已守寡,他把家事俱托付给二个女儿后,先找沙定洲,以图复兴南明大业。

从明末清初到当代,担当的影响力不凡,被人奉为圭臬

1645年,清顺治二年,担当53岁。十二月,阿迷州土酋沙定洲叛乱,攻占昆明,滇中大乱。担当是沙定洲谋反的智囊主谋。担当想借沙定洲,重振南明。但是,沙定洲并非可借重之人,胸无大志,大西军入滇,即被打败,沙定洲也死于非命。他说:

自叨天放一闲人,

拄杖芒鞋也趁贫。

若问我曾干主眷,

速章不乞买山银。

担当逃到鸡足山,等待机会重新再起。这一时期,担当最为难受。有心为复明做些事,云南无有力之人。而他心系佛门,出家则不便理俗务。不出家,志向无人能懂。1647年,五十五岁的担当出家为僧,遂参水目山无住和尚受戒律。当年不是因为高堂在世,他在显圣寺参谒云门湛然禅师时就出家了。高堂不在了,明又亡了,他不忍心大明如此颠覆,且落于满清之手,故想在云南再图复仇。永历来了,他可以在鸡足山宝莲庵建“罔措斋”养静参禅,深研佛理了。从此,他在鸡足山十年面壁,高卧山中,以诗书画自。来往于鸡足山与点苍山感通寺之间,与同好君子交游唱酬。他在诗中说:

欲访幽人迹已迷,

过桥只有鸟空啼。

来时犹记回头路,

黄叶林边落日西。

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 清顺治十八年), 十二月,吴三桂兵至旧晚坡,缅甸国王献永历帝。南明,遂不存。天下一统,除台湾外,皆归大清。

从明末清初到当代,担当的影响力不凡,被人奉为圭臬

担当是董其昌的学生,诗书画请教于董其昌、陈继儒等大家门下,他的天赋,加上他的刻苦,又得名师指教,安能不成?董其昌的书法,绘画、理论对担当有着巨大影响。他接受了南宗的泼墨画派,泼墨画派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泼墨画派画家多为僧人,纵虽不是僧人,但也和佛教有着深刻的渊源,“禅意”是泼墨追求的意味。担当在《寄达朱谢娱》诗里写道:

一弹夸我诗,

诗非大雅皆芜词;

再弹夸我书,

书无古趣皆墨猪;

三弹夸我画,

画为壁芥不可挂。

既误茫无考,

何以三绝诬我好。

一绝可为稀世宝,

谬云有三岂草草。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月十九日,在点苍山感通寺,偶染微疾。晨起,端坐蒲团,向众生辞行,嘱外甥把茅和尚云:“吾死之后,吾之墓表得题'明遗僧普荷之墓’足矣。” 担当是明王朝的遗老,一生对清王朝都怀强烈的仇恨,他拒绝的清王朝合作,削发为僧,事奉佛祖,不愿为清王朝的效力,一生都怀着强烈的故国情,亡国恨。书偈语:“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写毕,掷笔而坐化,时年八十一岁。担当有一诗,诗云:

笑我生平劳此肘,

身枯此肘我何有。

徒留榜样在人间,

若个焉能传不朽。

担当的诗作内容广泛,多是对家国情感的抒发,从中可见他坚贞不屈的品格。担当诸艺中,山水应为第一,虽学倪瓒,已成自我风格。荒率纵放中见文气才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见笔中乾坤。晚年则更见老辣,以意境胜,不计较笔墨点画的得失。

从明末清初到当代,担当的影响力不凡,被人奉为圭臬

担当的书法和他的画相比较,则失了水准,以画论,开清以后的风气,包括近代陈子庄,也是受他影响巨大。初观担当和尚之山水,漫不经心,随手涂抹,或凭空臆造的,最得文人心。文人者,就是遣兴而已,不装不饰,得句抹几笔,无句则取象,万物之中,唯心飘零,何乐,斯是大乐耳。担当亦主张写生,只不过其行笔落墨处,风驰电掣,笔所未到气已吞。故其所造之相,非常相,其以书入画,皴笔及勾线,更以狂草直入。树石苔点处,破笔中锋、秃笔重击,力透纸背。其气亦奇,令观者有异感性,亦是其独特之绘画语言之感染力。他在诗中说:

志在丰草与长林,

自分沉沦岁月深。

多少浮云裁割尽,

青山独不许人侵。

担当在题画中说:“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众多山水画的画家中,担当的山水,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最具有创新意味,最具个性。在担当的绘画世界里,充满了抽象变形的意味。担当曾说:“若向丹青窥色相,老僧不在笔尖头。”表现具体的色相并不是丹青的目的,“禅”意的观念和老庄的“清静无为”的思想、以及“谈玄”的中国文人观点都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区别雅俗的标杆。正如他在诗中说:

不看花开只看云,

小闲多在水边分。

如今此意无人识,

纸上拈来赠与君。

他的书法虽然受到广泛的推崇,其实,人们更爱他的绘画。他的书法,受到古人和董其昌的影响较大,还在别人的影子中纠结。

担当的书法上追怀素,下承董其昌。他自认为得董其昌更多。这个现象很奇怪,担当在绘画上能革新自成面貌,而于书法上则亦步亦趋,他自己也承认,自称得到了董其昌的嫡传。在《临董玄宰先生帖》的诗中写道:

太史堂高不可升,

哪知万里有传灯。

后来多少江南秀,

指点滇南说老僧。

担当传书法可取之处,亦能独出机杼,也能洒脱飘逸,有自己的特色。

卢秀辉有《为担当而歌》一首,诗云:

僧生滇地癖山水,

风景与众俩。

奔波复国中,

无暇作画匠。

云门辞俗间,

念母慈荡漾。

天下教义中,

执善势如一屏障。

别却湛然登险峻,

遥遥山水千种状。

眉公来书至,

嘱有良友赴云南。

鸡足风光俏端倪,

来客欲语又惆怅。

穷家抖九抖,

力尽赠金助清游。

驰书彩云友,

助其高原上。

逊之多年后,

感念情谊似千丈。

起势满清瞋,

托人胸无让。

兵败入山去,

从此付佛无背向。

三绝一峰立,

诸艺人颂唱。

自谦诗非大雅皆芜词,

书如墨猪乱奔飏,

画为壁芥万壑雷,

三绝诬好心凋丧。

不知僧人语,

可否欺心房?

我见其画幽,

观之释野旷。

我见其书畅,

观之难相抗。

我见其诗远,

歌之如入古。

彩云之南,

僧名担当。

读之心伤,

无以复加。

宽哉其人,

瘦哉我心。

噫吁嚱,

瘦哉我心!

从明末清初到当代,担当的影响力不凡,被人奉为圭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