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中世纪以来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以及中世纪是否是黑暗的时代

 我的书摘0898 2021-06-26
略谈中世纪以来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以及中世纪是否是黑暗的时代

中世纪的学术生活,为后世提供了学问奠基

接触过哲学和历史学科的朋友,应该听过一句欧洲谚语,说“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如果不给这句话加上一个时间范围,保不齐哲学和神学的各自拥趸,又要紫气蒸腾地唇枪舌剑一番。曾经有些学人喜欢用“黑暗的时代”来形容中世纪的历史过往。不过时至今日,这句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激烈宣传口号,已经渐渐冷却乃至失去热度,在文艺复兴走向激情狂热的时候,中世纪成了激进者发泄心火的靶子,这种现象就如同泛行于网络上的各类死忠粉一样。

略谈中世纪以来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以及中世纪是否是黑暗的时代

中世纪的复杂,并非一句武断的口号,就可以为之断言

一、中世纪,黑暗的时代?

说中世纪是黑暗时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对当时时代的论断。类似的论断,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存在的,今天人们回忆唐代的时候,很多都会想到唐代的绚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赞叹汉唐事业,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时代。可是即便如此,坊间仍然流传着所谓脏唐臭汉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发端,与宋代以来儒学伦理的泛行是有直接关系的。无论今人提起唐代,心中有多少向往,如果在宋代有人在朝堂之上,提出要成就唐朝时的雄伟事业,肯定会被同僚激烈挤兑。

在宋代的文人士夫中,认为唐代在德行上太过放肆,君臣上下真要有所作为,就要以摸不着影儿的尧舜时期作为参照。说到这儿,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彼得拉克对所谓中世纪黑暗的论断,彼得拉克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他的这种论断应该说是一种时代转向时期的反思,只不过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处在历史转向时期的反思,激烈才是其正常的表达,正所谓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但时代在转向之后,一定会对当时过于充裕的情感有所降温,当回归理性之后,再去审视中世纪,就会发现所谓黑暗,乃是站在人本主义立场,对神学形态的挣扎,而并非如字面意义那样,是对一个时代的彻底否定。这就如同今天的你我,绝对不会像宋儒那样,将尧舜时代作为心中的理想国,进而否定唐代的功业一样。

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在他的《历史的观念》中道出了一个经典的论点,说历史若不能反映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那就只能是一对史实的排列,成为剪刀加浆糊的呆板工作。诚然,中世纪最为直接的贡献,就是对传统学问的保留和沉淀,中世纪之后的启蒙,也是在具备了学术积累之后才能完成的。在19世纪,当时的浪漫主义运动转变对中世纪黑暗的独断说法。1939年,随着考古和文献工作的进展,中世纪研究者查理·H·哈斯金感慨地说,用黑暗的时期来形容中世纪,是一个不合适的称呼。到了20世纪中叶,黑暗的中世纪这种说法,在英文为主的历史研究工作中,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略谈中世纪以来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以及中世纪是否是黑暗的时代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本身只是一句护教口号

二、哲学是神学婢女,谁封的?

与中世纪是黑暗时代这种说法差不多,哲学是神学婢女,也是一句中世纪流行语,那么我们就必须来考察一下,这句流行语的是怎么来的。所谓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原本也是来自教会内部的一派想法。要知道,神学成为罗马帝国乃至中世纪的显学,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早期存在于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会,更像是一个地下教团,并不作为罗马贵族的归心之处;相反的,当时的基督徒多是身处底层、文化水平不高的仆众和体力劳动者。

神学在发轫之初,就有像德尔图良这样拒斥哲学的教父神学家,或者用一个更为直接的称呼来说,德尔图良这类教父神学家,也叫做护教家。德尔图良认为诞生于希腊的哲学,与发端自希伯来的基督信仰,并无实在的联系,因此他才提出了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何关系的质问?这重质问的潜台词,是说理性主义和基督信仰无关,引进理性主义会破坏信仰的真挚,甚至还会因为希腊的多神信仰和一些神秘修炼,会破坏基督徒对独一神的侍奉。德尔图良为人质朴,这种对理性主义的拒斥,导致其日后倒向异端支派蒙塔努主义,无论在德尔图良出走之前还是出走之后,他得以被崇尚的原因,更多是因为他信守戒律的情节。德尔图良的衣钵继承者,比他晚生了857年的达米安,也是情感至上角度,才说出了“哲学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经典服务”的话语,这也是哲学是神学婢女的滥觞。

略谈中世纪以来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以及中世纪是否是黑暗的时代

中世纪部分大学通览——摘自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的《欧洲中世纪史》

三、中世纪欧洲大学,哲学与神学学科的关联

在神学内部,并非都如德尔图和达米安一样,对思辨哲学采取一昧拒斥的态度。甚至早在《新约》所记载的使徒时期,行至希腊的使徒保罗,虽然不满于希腊的多神信仰,但却没有表示出对哲学的厌恶。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颇具慧眼的神学家不断通过哲学思想来丰富其教义,比如奥古斯丁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借鉴,托马斯·阿奎纳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吸收,乃至现代神学对存在主义的接纳,都可以看成神学与哲学联姻的结合,但不得不说,这种联姻,就像古代常见的政治婚姻一样关系微妙。

3.1 七艺,中世纪大学生的基本学养

说起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就要先说一下中世纪的大学建设,因为大学是中世纪非常显著的文明特征,神学在当时的大学学科之中,地位是相对独立的。没错,神学只是学科独立,而不是学问顶端。早在九百多年前的13世纪末,欧洲就已经开出了大学教育的智慧之花。在13世纪末期,从数量上看,成立的大学并不多。截止到1378年,欧洲共新建立19所的大学,即莱里达大学、阿维尼翁大学,罗马大学、佩鲁贾大学、特里维索大学、卡豪斯大学、格勒布诺尔大学、比萨大学、布拉格大学、佛罗伦萨大学、佩皮尼昂大学、韦斯卡大学、阿雷佐大学、锡耶纳大学、帕维亚大学、克拉科大学、奥朗日大学、佩奇大学。到1378年,包括萨莱诺大学、维也纳大学和卢卡大学,共31所大学。从1378到1400年间,欧洲新建和重建了7所大学,1400年到1450年间有18所;1451到1500年间为22所,新建大学遍布整个欧洲。当时的大学,有些是从修道院教育发展而来的,还有一些是通过市民集资兴办起来的。大学生所学习的通识课程,即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这七门学科统称为“七艺”。

略谈中世纪以来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以及中世纪是否是黑暗的时代

《欧洲大学史》,是了解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专著书籍

七艺,大抵保持了古典学术训练的所必备基础功课,中世纪大学和今天的大学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就是毕业之后不包分配,掌握了七艺的大学生,只能说是具备了哲学反思的素质,用今天的话来讲,可以理解为学好七艺的学生,可以肯定已经具备了深入学习研究的能力和意志,但七艺本身只是七门通识修养,并不能当做来安身立命的技能。到了15世纪,中世纪大学在走向完善的过程中,一般都具备了足以支撑大学名实的四个高级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这些才是为学生就业所铺设的通道。早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所建立起来的大学,普遍还不具备同时拥有四大学院的实力,但一般来说都会有设立医学院、法学院来保证毕业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谋取生计。

3.2 哲学、神学在中世纪大学中的地位

我们今天在使用“哲学”这个称谓的时候,指的是高等院校所设置的一级学科,这跟中世纪时期所说的哲学,其含义是不同的。在中世纪大学中,世俗学科都可以被冠以哲学的名号,也就是说哲学在当时是一个学科总汇,只有当一些学科的建设具备了完善的学理支撑时,才会从哲学这个大全学科中独立出来。比如在牛顿经典力学大放异彩的时期,自然科学在当时还被叫做自然哲学,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牛顿要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来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命名,同时也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在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时期,欧洲近代哲学家,很多都具有数学、法理、人文等多重学术背景。因为哲学在当时来说,就是一门涵盖范围很广的学术修养,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哲学只是一个与文学、历史、经济、管理、工科、理科等一级学科并列的专业方向。

略谈中世纪以来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以及中世纪是否是黑暗的时代

亚里士多德学说,曾在中世纪大学绽放异彩

神学院在大学的四大学院中,其地位是与另外三个学院是并列的,即便位于教廷中心地带的意大利,当地大学在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学工作时,大多是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作为普遍学科的学理基础。教师在讲学和科研工作的时候,也常不按照神学界所通行的方法论作为工作指导,甚至即便是神学界所通行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经典文本解读,在其他学院的教师口中,也会以不同见解的方式予以分析讲授。这一点从博洛尼亚大学的高材生伽利略的学术经历中,就可以寻找到当时的历史印记。神学对哲学的影响,的确是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在这时已经迷失自身。因为一个时代新兴的科学范式,会为原有的科学范式找到其相应的历史定位,并将其安然送至历史的资料室中予以保存,比如牛顿经典力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扬弃,就属此类。同理来说,神学在哲学、科学的发展之下,甚至在低地国家新教改革的催迫之下,也无法驻足于经院神学而不思进取,新的神学范式,也不得不被助产催生。新兴的神学范式,需要依靠思辨哲学,在信徒即祭司的新教事业中脱胎而出,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关注自身利益的理性神学。

四、黑格尔哲学大全中,神学所处的地位

拥有着图宾根神学院新教学术背景的黑格尔,是将哲学、神学的一乘任务完成了的哲学家。笔者之所以说哲学、神学在黑格尔这里是一乘任务,因为黑格的哲学体系,本身就是绝对精神自我开显的大全体系。在黑格尔的哲学大全中,曾作为中世纪显学的神学大全,在新兴资产阶级那里,已不再是阿奎纳借哲学之实,来托起神学之名的移花接木,因为这种学术联姻只能是貌合神离的外在合理。神学,须要在哲学的圆满中实现自身,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圆成自身的环节,而不是终极。神学,也不再作为只可被信奉,不可被怀疑的信条,因为怀疑这项思维活动本身,就是具有自由意志的被造者——人,在履行天赋本能的表达。中世纪神学的虔敬理念,需要借助人的自我意识觉解,并以疑的思维方式,达成信与疑的矛盾统一。在理性神学的哲学大全中,离开的人之属性的神性,如同存在着的无。

略谈中世纪以来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以及中世纪是否是黑暗的时代

在黑格尔的哲学大全中,古典学说并非被淘汰,而是被理性的扬弃——扬弃的意思是,克服并保存

由此可见,哲学是神学婢女这个命题,就和中世纪是黑暗时代一样,属于特定时代的某项意识需求和情感表达,将其上升到时代特征或时代精神,可能并不妥当。今天审视古典学问,不是要为自己找个依归的安乐窝,而是要通过古典文本,去反思和理解古典时代的哲人、神学家都在想些什么,以及在他们的文字相背后,都浮现有哪些时代特征。致学,一来要见微知著,而来要真实谛观,只求一份心理寄托,如同入宝山而空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