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伟望 | 爱在心中:出差回来不补课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06-27

爱在心中:出差回来不补课




文/袁伟望 


  我感觉,当老师是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理念,不断改善教育思维的。所以,在岗时,我积极争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让自己始终触摸着专业的前沿、保持专业的敏感。可能的话,我还会打些擦边球,参加不是专业的培训,丰富自己。有一次,我就借着为学生开设摄影选修课的名义,“悄悄地”去杭州参加摄影培训,打开另一个世界。因为我爱好摄影,我的学生就有别样的摄影审美,他们的摄影作品就有发表,就有获奖,就有获得课堂学习之外的成功机会,享受到别样的获奖喜悦。

摄影/项海通

每位学生的个性是不完全相同的,兴趣也不会完全相同。一个班级由50多名学生组成,班级应该是各色个性花朵“尽情”开放的花园,自然顺性开花应该是教育花园最美的境界。只是,“尽情尽性”难以完全做到,但我却一直相信,学生时代,每一次的成功与进步——尤其是有作品发表或获奖,包括教育体系里早就设定好的各种荣誉与奖励,还包括一次有益的出游,一次不同寻常的公益活动,甚至是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热情温暖的话语,等等,这一切,对学生一生的精神成长,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教育的鸟会停留在哪里,停留在哪一个学生的心上。我少年时代站在舞台上打快板的一幕,就让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由衷地重视学生参加的各样文艺活动。这些活动,用我自己的话说,现在或将来,全都是会发挥“核能量”作用的。

我的教育中,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是我的选项。我觉得,那只是一种失败之后无奈的安慰。我始终坚定执念的却是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当老师的就要让学生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教书的活,是良心活,老师精研,学生巧学,少而精要,才能共襄教育美景。那样,老师乐在其中,学生也学得轻松有效。当然,说到语文,我的语文除了课堂,还在“课内”“课外”的阅读、演讲与练笔等的实践过程当中。一切都是在学生的“做”中来。

老师天天有课,参加培训,就要离开岗位,就会缺课,那学生的学习怎么办?那些年,我从魏书生身上获得了“不补课”的底气,也习得了方法。魏书生出差半年,全国跑,作讲座,播种子,却一点不耽误学生的课堂学习。我出差一二天,多个四五六七天,不补课,那又会怎么样呢?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成功的工程,中间的小环节完全可以灵活机动。

摄影/项海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事实证明,学生真有这样自觉学习的能力,只要老师激发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对这个,我是有很深体会的。记得那年,我教高三语文、地理两门学科,不知出什么状况了,年纪轻轻的,就头炸如裂,眼痛不能看书,课堂上都不能很好地完成讲课。当年,宁海还没有CT,宁波也只有三院有,学校通过关系让我到宁波三院检查,医生拍了CT,也说不出理由,只是提醒我要多注意休息。告诫我,休息才是最好的方法。果真,休息,不用脑子,人就觉得舒服,头就不痛。学生们特别懂事,不用我激发,对我说,袁老师,您休息好,我们自学,有不清楚的问题,我们问您就好了。冲刺的几个月,我多数是坐在办公室,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完成复习,我只是偶尔去“巡视巡视”,给学生的复习把个方向答个疑。那年的高考,语文、地理,学生的成绩却出奇的好,平均分、最高分什么的,有些都还超过了重点高中。这件事,让我明白,学习,学生确实是可以自学成功的。聪明的学生不仅能自学成功,可能有时比老师教的还要学得好。老师最大的本领就是唤醒、引导。后来我到知恩中学,到宁海中学,我让学生编书、练笔、课前演讲,我让学生代我出高考模拟试题,等等,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这样的认识反倒让我的教学有了进退的自由空间,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主动性反而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只是学生的认知,始终要让他们与老师的认知达成一致,保持一致,形成共识。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了,他们的学习行动才会是真正自觉的,是真正有效的,这就要讲点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修为了。

现在回头看学生的笔记——学生的练笔、演讲录、班级日记,等等,学生的认识真与我的认识保持了一致。如某届4班——我不当班主任的——班级演讲录,班长在序中就提到了这么样一些观点:语文学习奠定了我们一生的精神底色,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习重在积累、重在日日功等。这些观点,都是我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的。班长还强调说,“这些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不想也不能把说得多做得少的作风带进新的世纪,因此,我们行动。”“因此,我们行动。”说得多好啊。他们完成的笔记本,就是他们行动的最好证明,也是行动成果的最好体现。班长在序里说:“这次课前两分钟的畅所欲言,就是在袁老师提议下的一项行动。(这项行动)使语文课成了我们集中积累的地方。同学们广泛搜寻资料,抱着一颗服务于人的心站在讲台前侃侃而谈。岁月无情,记忆的划痕会被磨蚀。为此,我们小心地将这份真知连同心意记录在精美的笔记本中,成为四班宝贵的精神财富。”注意,“袁老师”只是“提议”,行动,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能做什么的决定,全是学生自己的事!


摄影/项海通

真的,隔了二十年的时空,再次翻读这本小小的演讲录,我真感慨学生们真诚求知的“真诚”及那份“真诚”的可贵。他们的班长说了,他们这样做,是更注重“班集体成员的精神、思想的发展”。不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虽不能完全做到,我却“心向往之”。学生的认识,有时是超越了老师的,却又是非常细微、鲜活、生动的。有好多问题,我们老师囿于学科,是不会去思考,也不会去关注,学生却能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认知目光,去认识,去思考,去关注。如“乌龟可以从神灵到王八”,如“一年四季送花是有艺术的”,如“对自然要自然”,等;又如,他们关注到了“生命的清单”“宇宙的起源”“时间并不存在”“百慕大之谜的最新构想——岩浆陷阱”“凡高:一颗孤独的灵魂”“新新人类”“拿破仑与罐头”“台湾问题”“竞争与活力”“喝咖啡的学问”,等等。凡有所见,即有所感,凡有所读,即有所思,他们把这所见、所感、所读、所思,精选到班级同学课前演讲的交流平台上来。现在翻读学生的演讲集,我真像是在看繁花筒,里面内容丰富,充满新奇与变幻。


摄影/项海通

他们不仅记录演讲,他们还开设自己的言论区;一人一言,无所顾忌,却又充满着正能量。如“非常之事塑造非常之人”“我们能把握的还有现在,还是现在,只有现在,只是现在”“前人曾走进印象的山,走出抽象的水;走进写实的森林,走出超现实的天空……而我们有自己的山水,有自己的天空。”“把生命交给爱吧,即使世上仅存一处'美丽’,我也会毕生去追寻。”“即使人生有一千个理由让我们哭,我们也有一万个理由去笑。朋友,展开你的笑容吧!微笑不需要代价,但给予却是无价。”“我们每个人都不要辜负上苍赐予的天赋,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人的生命是一个常数,而人的作为可以是超常的。生命就在超常中得到延伸,走向永恒。”“但丁之所以呼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就是因为大多数人,也许甚至包括言者自己,常常是——走别人的路,让自己去说吧!”

我出差,我不在,有时倒是创造了让学生“胡聊神侃”的机会。有一位同学就趁我不在,“胡聊神侃:和尚为什么剃光头”:“我呢,暂不想学什么学者、教授,今天借袁老师不在之际,愿与大家胡聊神侃两分钟……”他层层推进,最后提示答案,答案却又出人意料。那情景当是相当的美妙。我不在,学生反倒有了自己的创造,课堂是他们自主的,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大语文在呢,我还要补什么课?!

教育有悬崖,只要他们不掉下塞林格描绘的那片“悬崖”,我只要在那悬崖上方的麦田里,做好守护工作就行了。如果可能,我还要尽量少一些所谓的“好心”干扰,尽量多给一点让他们尽情尽性创造发挥的时间空间与机会就好了。有些时候,我只要为他们撑起一个保护的天空就完全ok了。譬如,下雪了,学校禁止学生打雪仗,我就用我的语文课让他们去放松,去尽情,去欢笑。好的活动,我会为他们创造力所能及的空间,聪明的学生是能感觉到老师的用心,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他们拎得比老师还清楚。这些提升了,语文,又会成什么问题呢?语文,学生是会帮我学好的,或者说,学生就在我们商量约定好的练笔及课堂的互相交流中,自然地学好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我的课多一节少一节又有什么关系呢?出差回来,我还要补什么语文课?出差前,我也不给教务调课添麻烦了。想想,我们当老师的,大都只是考进师范的,我们的学生却是要考重点名校的,甚至考北大清华,出国深造的!

出差回来,我不补课。语文尽在学生自己的心中,就像他们自己说的“爱在心中”。

袁伟望,出生于宁海。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主任委员。著有散文集《记得香花山》《山水间.宁海》《勿忘乡愁》。

□编辑:林海燕  

□ 图片:项海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