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味中药,返汗化水

 当归与地黄 2021-06-28

万物分阴阳,讲搭配。心与小肠一个在表为阳,一个在里为阴,是五脏六腑的对儿之一。若小肠热极,心一不舍,便将这热担待了去。

但接挑子容易摞挑子难,心若想不热得烦躁癫狂,一个最好的办法便是从毛窍这个通道释放热浪。而这毛孔一开,不仅是热浪外涌,由于汗为心液,汗液也如洪水决堤争抢而出。胸前看起来像下了大雨。

这便是不少人心口爱流汗,汗湿如雨的原因。

但从心口泄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有多少汗液来流呢。

解铃需找系铃人,从小肠着手,才是治本的办法。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辨证录》,有个返汗化水汤,正是对症之方。

主治小肠热极,心上一块出汗如雨,四肢他处又没有汗。

组成:茯苓2两,猪苓3钱,刘寄奴3钱。(清代一两约37克)

小肠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分清泌浊,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故“小肠主液”。大医张景岳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所以小肠出问题,属脾失健运范畴,需从脾胃论治,健脾利水。

不过既然心帮小肠分担了问题,其主血及神志的功能势必受影响,陈士铎大人用方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茯苓和猪苓均属菌核,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得松之余气,性味甘淡平,缓慢而有力道地健脾利水的同时,顺带着让心宁静。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得柞树、枫树、桦树等之余气,性味与茯苓一样甘补淡渗平和,升而能降,降而能升,善开毛孔腠理,发汗逐邪。且能入脾利水,并将水引入肾与膀胱这两个同样是对对儿的地方,分清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故在渗利泄水方面,能较茯苓更快达到目标。

而本方茯苓用量大,猪苓用量小,取茯苓比猪苓甘补,利水沉稳,且有宁心安神之意。

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小肠之热入心,易引起心脏供血异常。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带花全草,性味辛温,微苦。入心肝脾经,专疗血证而利心。且其苦能泄降利水,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有活血祛瘀,健脾利水等效用。

三味合用,既能利心止汗,又善快速从脾而直达于膀胱利水,从便便出去。因水去急,火便跟随着水而急去,所以本方没有特别以寒泄火,以防伤损脏腑。

返汗化水汤用法用量:

用水煎服。1剂而汗止,不必再开一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