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朝采蓝》之宋代茶角

 芸斋窗下 2021-06-29

茶角,茶帖子。即封装茶饼之纸贴。

而《汉语大词典》“角”条义项之一云:“贮茶器。”

宋代邮递制度中最为常见的用语,“递角”之“角”。一封缄封好的邮件,时称递角,或递筒、邮筒,又或皮角、皮筒,而均可简称作“角”。

公文的传递,有实封与通封之别,亦即机密与非机密之别。通封在封皮上贴以内件的提要,实封则依常式封缄之外,尚须更用纸折角重封,然后在封皮上写明内件的编号,而不揭明内容,前引吕陶《状》,所谓“达字号递角”,即此。

引自 宋代茶角

“通封”印以及省略为“通”者,与“实封”印不同。均为反书。

引自 宋代茶角

反书?

扬之水求教于曹锦炎,先生解释:宋人篆书(尤其是九叠篆印文)省简甚多,不合六书者亦多,反而难识也。通字的走之旁已简化,“甬”只是上部增添了“回”(饰笔)。此种印文奇怪的是均为反书。而另一方面一般印文的字序均为自右而左,反之很少,“通封”印却均是自左而右,但若将印文面反之作正书,则字序和其他就一致了。

私书属常行文字之类,而也有重封之式,即封皮之上再另外加封。私书的封皮也有标志,存世宋代印章中多有此类,其中以“谨封”最为常见,而它在当时正属于通用的一种。

它如平安家书,平安家信,望风怀想,千里共明,鸿雁归时好寄书,中有尺素,鱼雁往来,云间千里雁,足下一行书等等。

引自 宋代茶角

书信以角为称,并非始自宋代。唐代书信称角或角子,建于敦煌文书。书信之外,物的传递也或以角为称。

引自 宋代茶角

“角开满室香,炉动绿凝铛”

“今寄红锦一角子,是团锦,与阿姊充信”

两宋人际交往中互相馈赠的诸般物品,以茶为最。

茶的馈赠虽很经常,但却不平常,此间传递的感情多很郑重,因此也常常是一种特别的温暖。而赠予者和接受者以及二者之间往往有着地位、遭际、环境等等的不同。

引自 宋代茶角

“诗情都为饮茶多”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又取小团之精者为密云龙,以二十饼为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

显示出“袋”与“角”是同义词,即二十饼为一斤的密云龙,十饼一袋为一双,而冠以“双角”之名。然而所谓“角”,原是来自邮递制度,那么角的名称在这里是意在显示其中的递送过程。

角是邮递制度中的单位名称,也是装载邮件的实体。只是或皮筒,或竹筒,或木筒,又或漆木匣,形制与大小均无一定,因此所谓“茶一角”,其数量也并不确定。

引自 宋代茶角

苏轼《与佛印禅师》:赐茶五角,聊以将意。

黄庭坚:双井一角,漫将远意。

又,茶三角漫送,可便碾,犹得新味。

《新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己集》“诸品茶”条:以四十饼为角,小龙凤以二十饼为角,大龙凤以八饼为角。

总之,宋代邮递制度中的“角”简单说就是一封邮件,不过以它形式的多样以及包含的丰富内容而引出各种故事,比如为文人所艳称的“诗筒”,也是由此而来。所谓“裹角笺花蜜,封题篆字斜”,宋代茶的递送即特别借了角的形式而予人一个寄顿诗思,寄寓亲情和友情的创作空间,则茶角虽细事,却因此而有包容也。

引自 宋代茶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