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264):华封三祝——释“祝”

 秋琰 2021-06-29

朱英贵

一、“祝”字小引

“华封三祝”这个典故源自《庄子·天地》:“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汝)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华”是古地名,“封”指封疆守土之人,“华封”即在华地守疆之人,“三祝”本指华地守疆之人祝愿帝尧长寿、富裕、多子的三桩心愿,这段话的含义是尧并不接受这三桩祝愿,因为“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后人断章取义,舍其具体所指,以此借用作泛泛祝愿的敬词。那么“祝”字的本义又是什么呢?原来是指祭祀者面对神灵念诵祈祷祝福之辞,这可以从它的古文字字形来加以解释。

二、“祝”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图片

 “祝”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祝”字的甲骨文有两种字形:一种为独体象形字(如上图第一个字形),表示一个人(突出其头和口)在屈膝手拜,并念诵祈祷祝福之辞;另一种为合体会意字(如上图第二、三两个字形),在前一个字形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构件“示”,表示人在神主跟前跪拜并念诵祈祷祝福之辞。“祝”字的金文形体是对甲骨文合体字形的继承,又有两种区别,一种是人的手臂下垂(大祝禽方鼎),另一种是突出人的手臂上扬动作(禽簋),表示在口诵祝辞的同时辅以双手祈祷的动作。说文小篆沿袭后一个金文字形,其其构字理据跟甲骨文、金文都是一脉相承的。“祝”字的小篆字形再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便形成了隶书与楷书的现代形体。

图片

“祝”的本义当为祭祀者在祈祷(祈求与祷告)。《说文解字》卷一示部:“祝,祭主贊詞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兌省。《易》曰:兌爲口爲巫。”许慎对字义的解释(祭主贊詞者)和对字形的解释(从示从人口)都是基本正确的,只是“祝”的本义应该是动词义,解作“祭主赞词者”的名词义应为它的引申义;再有“一曰”以下的另一种说法与构字原理似有一定距离。对于这“一曰从兌省”的另一种说法,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做了一些补充解释:“此字形之別說也。凡一曰,有言義者,有言形者,有言聲者。引《易》者,說卦文。兌爲口舌,爲巫。故祝从兌省,此可證虙羲先倉頡製字矣。凡引經傳,有證義者,有證形者,有證聲者。此引《易》證形也。”

上述段注的意思是说,许慎在“一曰”以下的解释是对“祝”字字形的构字理据的另一种说法,援引《周易》的卦辞也是为了证明它的字形构成理据。

许慎所依据得是《易·兑卦》:“兑,说也。”又《易·说卦》:“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许慎将这些意思压缩为“兑为口为巫”,意思是巫师在祝祷时用口舌与神灵相沟通,这样的解释只有建立在“从兌省”的基础上才是可行的,然而从甲骨文早期初文字形来看(如佚166),就是一个突出口部特征的侧面人形,并非是“从兌省”。故许慎“一曰”以下的解释当视为针对小篆字形得解说。

图片

三、“祝”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祝”字的本义是祷告,祈祷,向神求福。例如:“祭祀必祝之。”(《战国策·赵策》)再如:“虽其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左传·昭公二十年》)。又如:“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聊斋志异·促织》)

“祝”字由此祈祷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其一,指称祭祀时司礼仪的人,即《说文》所解释的“祭主赞词者”。例如:“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礼记·曾子问》)郑玄注:“祝,接神者也。” 再如:“有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周礼·夏官》注)又如:“工祝招君,背行先些。”(《楚辞·招魂》)注:“男巫曰祝”。又如:“与巫祝共分其余钱持归。”(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其二,表示祝颂。例如:“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庄子·天地》)再如:“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吕氏春秋·乐成》)高诱注:“祝,愿也。” 又如:“为仪千秋之祝。”(《战国策·齐策》)这句的意思是为张仪作长寿的祝颂。又如:“我祝你永远像今天这样美。”(曹禺《日出》第二幕)

其三,指称祝文(祭神的祈祷词)。例如:“或裁好缯,作为疏头,令工采画,雇人书祝,虚饰巧言,欲邀多福。”(汉·王符《潜夫论·浮侈》)再如:“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又如:“皇帝、皇后诣天神、地祗位,致奠;阖门读使读祝讫,复位坐。”(《辽史·志第十八礼志一》)

其四,表示断绝。例如:“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曷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列子·汤问》)这段话的意思是,南方国家的人截断头发而裸露身体,北方国家的人头札布中而身穿皮裘,中州国家的人头戴礼帽而身穿衣裳。再如:“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又如:祝发(也指剃去头发为僧尼)。

其五,表示诅咒(读作zhòu)。祝告鬼神,使加祸于别人。例如:“侯作侯祝,靡届靡究。”(《诗·大雅·荡》)毛传:“作、祝,诅也。”郑玄笺:“王与群臣乖争而相疑,日祝诅求其凶咎无极已。”再如:“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史记·孝文本纪》)又如:“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巫咸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祸者,生於江南,含烈气也。”(《论衡·言毒》)

其六,表示发誓(读作zhòu)。例如:“诚信行乎州里,乡人有争曲直者,辄言敢祝少宾乎,心不直者终不敢祝也。”(《东观汉记·司马均传》)

根据上面对“祝”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祝”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图片

图片

四、含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祝”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为数不多,“祝”字在遗留的成语之中通常是取“向神灵祈祷或向人祝颂”的动词意思,例如:成语“祝哽祝噎”的“祝”是祷祝的意思,“哽”和“噎”都是指食物堵住食道,古代帝王敬老、养老的表示:请年老致仕者饮酒吃饭,设置专人祷祝他们不哽不噎。源自汉·贾山《至言》:“然而养三老于太学,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噎在前,祝哽在后。”又如“祝不胜诅”,其意思是因祝祷而得到的益处不能胜过因诅咒而受到的损害。再如“馨香祷祝”中的“馨香”是指烧香,“祷祝”指祷告祝愿,原指虔诚地向神祈祷祝愿,后引申指真诚地期望。源自《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图片

 华封三祝图

五、漫话“华封三祝”与“福寿三多”

 “华封三祝”(也叫“尧帝三辞”)典出《庄子·天地》,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最终凝结的意思是:一方面表达华州人对上古贤者唐尧的三个美好祝愿,另一方面也成了中国家庭奋斗的动力以及多数中国人的人生目标。

先来谈谈成语层面的“华封三祝”,也就是“华封三祝”这个说法的来源。“华封三祝”典出《庄子外篇·天地篇》,原文如下: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汝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毂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深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上文中的“华”是古地名,陕西华山地区,古时称为华州,“封”是疆界、范围的意思,“华封”意谓华州这个地方,整个这段话是华封人(华州人)跟上古贤者唐尧的对话,其大致意思如下:

华州巡游,守卫华州封疆的人对他说:“咦,这不是圣人吗?请让我为您祝福。啊,请求上天让这位圣人长寿吧。”唐尧说:“我请求你不要这样说。”华封人又说:“那我请求上天让你富有吧。”唐尧又说道:“我请求你不要这样说。”华封人又说:“那我请求上天让你子孙繁多。”唐尧再次说道:“我请求你不要这样说。”华封人问唐尧说:“长寿、富有、子孙繁多,都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您偏偏不希望得到,这是为什么呢?”唐尧回答说:“子孙繁多就会使人增加畏惧,富有就会使人招惹更多的祸事,长寿就会使人蒙受更多的屈辱,这三件事都不是可以用来滋长德行的,因此我辞谢了你的祝福。”

华封人则不以为然,他说,一开始我把你当作圣人看待,现在看来你却是个君子。他认为,上天孕育万民,作帝王的只要妥当地给每个男子安排职务和工作,又何必害怕他们争权夺利呢?至于你尧帝的富有与多寿,更不会招致什么侮辱,你本来就生活俭约,鹑衣百结,待母亲又那么孝敬,谁会来羞辱你?国家昌盛,你就随遇而安;天下大乱,你就修身养性;待大限已到,死期来临,你就把它看做乘白云而仙去,回到你的帝乡。所以你说的三种忧患不会出现,无论是长久还是目前都不会遭受祸殃,这样来看,富有与多寿又能招致什么侮辱呢?

以上由《庄子》记载的华山脚下这番充满善意和忧虑并且饱含智慧的对话,反映了中国上古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大致情态,致使多福、多寿、多子(男子)成为每个中国家庭奋斗的动力以及多数中国人的人生目标。于是这传说中的问答便成了民间的三种最美好的祝愿,人们遂以“华封三祝”为祝颂多富多寿多子孙之辞。

图片

 华封三祝图

再来谈谈传统吉祥图案层面的“华封三祝”,也就是“华封三祝”图案的艺术构思与文化内涵。由于“华封三祝”集中表达了民间的三种最美好的祝愿,因此人们遂以“华封三祝”为祝颂多富多寿多子孙之辞,亦有据此典故绘成图案的,后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郑板桥题画诗:“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即寓意“华封三祝”。

图片

 清·郑燮《华封三祝图》

“华封三祝”与“尧帝三辞”的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数千年中,宫廷、民间许多日用品及礼器上都能看到“华封三祝”的影子。通常是以竹或天竹谐“祝”字,配上其它两种吉祥花卉,凑成“三”数来表达“三祝”寓意。或者因“竹”与“祝”谐音。画三棵竹,也可寓意“三祝”。此外,还有一种用佛手、桃和石榴组合的“福寿三多”吉祥纹图,也含“三祝”之颂,以“佛”寓多福,以“桃”寓多寿,以“石榴”寓多子孙,亦称“三多图》”,清代时最为盛行。如一些陶瓷器皿上的三多图案,多用佛手代表多富,桃子代表多寿,石榴代表多男子。

图片

 清光绪官窑五彩华封三祝纹盘

图片

 兰、天竹、寿字组成的华封三祝图六屉柜

图片

兰、天竹、寿字组成的华封三祝图六屉柜局部

图片

 清乾隆剔紅福壽三多桃式蓋盒一對

综上所述,“华封三祝”与“尧帝三辞”的故事,大约相当于今天上级领导来基层视察之际,当地官员竭尽奉承之能事。多富多寿多子孙这三个祝愿都是美好的,然而上级领导怎好公开接受呢,于是便找了一些理由来推辞;于是当地官员就又找了一些理由来进一步说明这三个祝愿的美好,尽管《庄子》一书没有交代结局,但估计上级领导是认可了,于是这三个美好祝愿才能够深入人心,以至于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最终形成了“福寿三多”(又称“三多图”)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于是,“华封三祝”的典故被庄子包装后,也就成了成语;“福寿三多”这一类传统吉祥图案也就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