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道德经》这本书,从名字上看讲的是道与德两个事物,但它更主要的目标还是讲德,讲道是为德服务,道是德的逻辑基础。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

从人类理解追求普遍性的目标来看,自然的道理要普遍于人类社会的道理,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当学者们试图探寻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时,那就需要考察这些道理是否能否推广于自然万物的分析。试图寻找到既适应于自然万物,又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道理是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最高目标。

道指的自然万物最根本的道理,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只要有思想家存在就这些概念存在。西方哲学有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真理、逻各斯等概念与道概念对应,有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哲学与德概念对应。由自然哲学的道理来推理和论证社会哲学的道理,这一说理的架构普遍存在于哲学家的学说中。一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既包含自然万物的学说,也包含社会、政治、伦理的学说。

我们可能会问了,无论是自然万物的根本原理,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原理,至今为止仍旧没有获得终极解答,它们还是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难道古人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答它们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读老子书,原则上与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卢梭、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著作没有什么区别。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给了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解决不了问题要交给未来的科学。为什么我们会相信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将所有的问题解决完了呢?

老子一度被传为神,说他活了几百岁,出关著述、化胡之类。这明显是人为神化的言论,老子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哲人,可惜我们对他的生平知道的太少,给了后世神话的空间。假如世间真有长生之术,古今中外那么多智者只有老子可以活几百岁。一位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学者,著书立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可能在别人请求下还勉强为之。

那么,老子是如何论述道与德呢? 首先,在老子的整个学说体系中,道已经不再是自然万物根本原理的意义了。在老子的学说中并没有讲述万物运作机制或自然规律之类内容。所以老讲的道不是理而是物。他认为道是一个实体,是比经验中万事万物更真实的实在。道作为实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间,质地单一纯粹。它是一个理想的单纯永恒的实在,但它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经验的对象。道没有形体可见,没有颜色可察,没有声音可闻,所以我们就无法使用描述和命名可经验事物的语言和词汇去描述和命名它。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关于道可以肯定的只是它必然存在,至于它是什么,长什样却无从知晓。对于经验主义者来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没有。这就信不足,有不信焉。有不足信的证据存在,必然会有不信任的产生。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且信且疑,下士闻道大笑讥之,不笑不足以闻道。老子为什么总是说道扑朔迷离,唯恍唯惚,若存若无,就是因为相信道存在的有,不相信的也大有人在。与鬼神的观念相似,有人相信它,有人怀疑它,有人反对它。你说它有,但从未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你说它无,总有人会讲些似是非的道理来宣传它。道也属于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观念之列。

如果我们要问,老子所讲道果真有存在吗?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试问,天下哪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存在。独立而不改,周形而不殆,其形虚无,但其能量却取用不尽。这不是永动机么?自然科学已经否定了它的实在性。道被定义超验的实在,不能成为感觉官能的对象。难道老子有第六感,能感知它,所以才宣称道必然存在?这显然也是不合理,假如有第六感存在,不可能只有老子一人有,所以一定还会有人经验到它。

老子只是相信道必然存在的一位上士,他也不是因为对道有感知有经验所以才相信它。那么老子为什么要假设一个不能被经验的事物必然存在呢?因为一旦假设这样一个事物,我们就会建立如下的关系:无能生有,虚可生实。如果我们将实证主义原则贯彻到底,那么一切不能被经验知觉到的事物都是无。道恰恰被预设为不能被经验的事物,所以人们只能称之为无。与可经验的事物相比较它就是虚。但是老子在他的学说中道却是有。这样一来,在经验主义者看来是虚是无的东西却是实在的,而且老子还宣称这个为无为虚的事物却是一切可经验事物之母。

道存在着,并且生养了可经验的万事万物。如果我们相信这一论断为真,那么无生有,虚生实就是自然界的真实情形。所以当老子经文中出现无生有,虚生实之类的字样,千万不要理解为从空洞无物中生产出实有来。这违背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老子讲无生有,虚生实,实际上就是道生万物。无和虚是道的另一个代号或称呼。实和有代指可经验的万事万物,虚和无代指超验的道实体。脱离了道实在的这一特定假设,这些论断就是没意义的。

道生万物的假设确立了无生有,虚生实的关系,这个关系才是老子需要的。为什么?道是万物之母,可以说没有道就没有万物存在。所以道实在是宇宙间最真实的实在,它作为万物母亲,实质上却也是万物的首领和主宰,但它却不争居万物之上之前,反而以无和虚的形式卑微的的存在着。这就是衣养万物却不为其主,生万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就是道的德性,老子称之为玄德。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却具有衣养万物不为其主的玄德。功于万物不争居万物之上,如水之利万物而下流。所以老子称水的德性最接近于道。

老子为什么倡导功而不居的玄德?因为老子认为做为人主的君王其作为是违背玄德的。人主无疑也是功于万民的,也可以视之为民之父母。但是人主有生养万民之功的同时,争居万民之上。他们称孤道寡,对权力、财富、奢靡的生活有无穷的嗜欲。君主们带头争权得利,好逸恶劳,导致天下人趋贵避贱,争夺权。所以天下就不能得太平清静。老子的观点,天下之所以纷争不息,战祸不绝,是因为人主不能效法天道利而不争的玄德。所以要解决天下不能大同的难题,就只有人主效法道之玄德,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生而不有,为而恃,功成而不居。用现代的语言就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如果天下的人主都能做到这些就能合同于天道,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大同。

所以老子讲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利万物而不争,作为于民却不谋取私利,功劳于民却不争居民之上。功成身退,夫唯不争,是以不去。无为和有为也是老子特有的观念,而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却不能通过它们字面上的意义去理解。千百年来,解读《道德经》的学者,不能冲破此关。误将无为解做不为,陷入不可调合的矛盾中,以至于愈解愈玄,反而更难窥见本原。《内经》里讲,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有人说老子学说主要讲自然,但其实经文中只有自然两个字。有人说老子学说讲万物生成,但其实经文中也只有万物这一词汇。老子讲道,那只是一个假设的存在,而且老子于道只取一个玄德,一个无为。《道德经》从未讲自然法则,万物规律之类的内容,所以如果我们讲老子的自然哲学,其内容必然是空洞的。

老子讲道是为讲德提供先验基础。如果老子只讲政治,只讲治国之道。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必然要法则于你呢?但如果将无为提高到最高原理最高法则的高度,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无为是天道最根本的法则,法无为就是法天,这样就增加说理的力量。归根结底,《道德经》主要是一个社会和政治的学说,主要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法无为,法玄德。天下太平的根本就在于经统者能做到为而不私,功而不争。统治者对权力、财富和不劳而获的欲望不息,天下便永无太平宁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