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为什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1【名家解说】
任继愈先生讲,老子提倡贵生重己,适可而止,知足的思想。因为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风险,少受损失。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安全的策略。这是作为弱势群体的个体农民的处世态度,而且这种思想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起作用。
高亨先生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论。他说春秋时代,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自私贪婪,千方百计地追求富贵与名利,却往往落得个家破人亡。老子看到这些现象,概括出三条规律性的论点:1. 身体比名誉和钱财更珍贵。2. 爱财、藏财,必定都会损失掉。3. 知足、知止,才能不陷于灾难。
02【个人体会】
世人都将名利、财货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以,孜孜汲汲,无倦于追求、获得,永远也不会感觉满足。可是,我们观察现实况,人越是不知足,越是会遭遇灾祸。对某一个事物过分喜爱,必然会为此多加破费。积藏的财货愈多,损失时必然也愈厚。所以,知道知足就不会招致屈辱,做到知止才能长久。
这里讲得还是“不欲盈”的道理。老子在经文第九章中讲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坚持某一意志欲实现最大限度的圆满,不如马下停止!为什么呢?
你看,极力踮起脚跟,要将自己的身体举到最高,反而会站立不稳;极力分开两腿,想加大行进的步伐,反而不能迈出下一个脚步。所以,没有休止欲盈会导致向初始目标相反的方向发展。本来踮脚是为了举高自己的身体,但极力踮脚会导致身体站立不住。迈开大步目标是增加行进的速度,但极力劈开双腿,反而不能继续走路了。这就是不知足,不知止招致屈辱的事实证据。
不仅如此,老子还讲到:磨刀本是为使刀子锋利耐用,但是无休止的磨刀,刀子固然越来越锋利,但同时刀体也会越磨越薄,刀体太薄就会变得脆弱而更加不耐用了。积累起来的金玉珠宝,满屋满室,但却没有人能守得住,总有损失的那一天。因富贵而骄傲,很少没有招致身败名裂之结局的。所以,要想不招致屈辱,不招致灾祸,就要懂得知足、知足的道理。
你再看,道生养万物,却极力隐藏自己,甘居万物之下之后,就害怕被人知晓。这是什么样的品德?生之育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这是但求奉献不求索取,只求利万物而不自利。水滋养万物,功于万物,却不争居万物之上,反而总是流向最低处。这是什么品格?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功遂身退,天之道”。功业成就,反而身退而隐,这就是不欲盈,这就是知足、知止。
03【试译】
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重要?身体与财货,哪一个更要紧?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爱惜的愈多,为此的消费也必然要愈大;积藏的愈多,亡失时必然也愈多。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遭遇危险,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任继愈 著
《老子注译》高亨 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