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初期的形势与齐桓公称霸的条件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春秋,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年476年,共294年,通常是指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逐年记录下来,这部史书名为《春秋》。所以,春秋也被用来命名这段历史。
历史学家一般将春秋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平王东迁到齐桓公即位前一年,这是王霸政治形成以前的时期。第二阶段,从齐桓公元年到“弥兵”大会前一年,是霸主迭兴的时期。第三阶段,从“弥兵”会议到周元王即位前一年,这是吴越争霸和大夫执政时期,标志着霸王时代的结束。
平王东迁,象征着周王室已无力约束诸侯。东迁之后的周王室仅拥有洛邑周围数百里之地,仅相当于一个小国。整个东迁过程也完全依仗有晋、郑两国的协助。春秋初期的晋国,内乱不断。郑国则乘机操持了周王室的权柄。这不断激化了周平王与郑武公之间的矛盾。
郑武公死后,周平王想乘机夺回权柄,立虢公为卿士,却遭到了郑庄公的强烈不满。平王为取信郑国,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为了摆脱郑国,他再次欲使虢公执政,气急败坏的郑庄公,派兵抢收了成周的粮食,这次事件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桓公署名他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国与周王室只好兵戎相见了,战争中郑国军士用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周天子的彻底威信扫地了。
西周旧制,诸侯国要定期向王室述爆述职纳贡,但到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很少再朝见周天子。鲁国是周公的封国,鲁君亦不再朝见天子。没有了诸侯国的纳贡,周室成员就要饿肚子了,为了保全性命,只好耐起性子向各诸侯国讨要,这标志着周王室彻底衰落。
周室衰落后,大的诸侯国要争夺霸权,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据史料记载,在这个时期中,有的大国曾经吞并了三十多个小国,有的甚至并国四五十。相传西周时共有1800余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就只有100多个国家了,而且其中以齐、晋、秦、楚四国最大。到了战国时代,就只有七个大国与十多个小国了。
平王东迁后,北部游牧部族乘华夏诸国内战与混乱深入中原腹地,构成为华夏诸国外部的强大压力。南方的楚国也逐渐强大起来,也试图向中原地区扩展。这个时候,齐桓公适时地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对内团结华夏诸国,对外对抗戎狄,奠定了霸主的地位。
桓公霸业中有四件大事:伐山戎求燕,伐狄求邢,伐狄求卫,南制荆楚。召陵之盟是桓公霸业的顶峰。管仲与齐桓公去世后,五公子争位,齐国逐渐衰落下去,霸主地位逐渐转移到晋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