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廓望诊

 落暮无悔 2021-06-30

观察耳廓及其各区域的色泽、形态变化,以诊查疾病的望诊方法。耳廓的总体观察,以耳轮变化为主,还包括耳道分泌物。耳廓各区域的分部观察,称为耳穴望诊。

原理和临床意义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是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为人体听觉器官。耳与内脏是通过经络循行分布进行联系的。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阳明经也行于耳的前后,而手足三阴经则通过其经别合于阳经和耳部相通。十二经直接或间接都与耳有联系。因此,耳为宗脉(各条经脉)所聚之处,耳部色泽形态的变化能反映各经脉的内在病变。十二经分别与五脏六腑相络属,十二经的变化反映于耳,本身就体现了五脏六腑的病变。耳为肾之窍,肾气通于耳,肾气充则耳聪,肾气虚则耳鸣、耳聋。心主血,肺主气,肝主疏泄。气血运行而上荣于耳,温养耳窍则听觉聪。若心、肺、肝等脏有病,气血不调或不足,则耳窍失聪。耳部不仅在功能上与内脏有关,而且内脏病变也可反应出耳部(包括各区域)的色泽、形态变化。尤其是耳部各区域分布着与脏腑相应的特定部位(耳穴),其色泽形态变化更为直接地表现出脏腑的内在病变。因此,耳廓望诊对于脏腑精气盈亏、病邪盛衰和病变所在的判断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耳廓总体观察 是以耳轮为主的外耳观察,主要有:

①色泽变化

耳廓红润光泽,是先天肾气充足、气血旺盛的正常现象;耳廓颜色干枯不润,是先天肾亏、气血不足的病证表现。

耳轮色白见于阳虚寒盛或气血两亏;

耳轮红肿则属肝胆火旺或湿热邪毒之证;

耳轮青黑多见于剧痛病证,若干枯焦黑则可见于温热病后期及肾虚下消证,由热盛伤阴或肾阴久亏所致。

若耳背见有红络,伴耳根发凉,多见于麻疹病的出疹前。

②形态变化

耳轮厚大,肾气足;耳轮薄小,肾气亏。耳廓肿起为实证,多属肝胆火旺;耳廓瘦削为虚证,多属肾阴不足;耳轮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脱屑),为瘀血内阻之征。

在正常情况下,外耳道有耵聍,为黄白色碎屑。若耳内流脓,则称脓耳,脓液的颜色有黄、白、红色和臭味等变化,多因风热上壅或肝胆湿热或肾虚火旺所致。

耳穴望诊

对耳廓表面各区域的特定部位(耳穴)的色泽、形态等变化进行全面系统观察的望诊方法。耳穴望诊是以脏腑经络和耳穴相应为理论的原理,属经络诊法范畴。耳穴望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变色。相应耳穴皮肤呈红晕、暗红、暗灰、苍白,或中央呈白色而边缘红晕的色泽变化,以点状或片状形式出现,可见于胃痛、便血、泄泻、胁痛、肠痈、淋证、水肿、咳嗽、痹证、眩晕及妇科病。红晕者多为实证、热证,苍白者多为虚证、寒证。暗红、暗灰者常有气滞血瘀之象,有寒证或热证两种可能。      

②变形。相应耳穴出现结疖、点状或圆圈状凹陷、条索状隆起及纵横交错的线条等形状。可见于胁痛、□瘕、虚劳、肿瘤、心悸、怔忡等病。

③丘疹。相应耳穴处出现高于皮肤的点状隆起,以水疱样丘疹为多,可呈红色或白色。多见于妇科病、 泄泻、肠痈、便秘、水肿、淋证、咳嗽、心悸等。

④脱屑。相应耳穴皮肤呈现白色糠皮样脱屑的变化征象,擦之不易除去。常见于皮肤病、郁证、失眠、心悸、便秘等。

⑤血管充盈。血管明显充盈或血管局部充盈而呈圆圈、条索状。可见于胸痹、真心痛、眩晕、咳血等。

耳穴望诊可根据脏腑相应定位,结合以上有关征象判断脏腑疾病证候,临床应用时常配合耳穴按诊。

方法 一般先作总体观察,再作分区的耳穴望诊。可用拇指和食指牵拉耳廓,对准光线,两目平视耳廓,由上而下,由前而后分部位观察。发现耳穴局部有病变反应征象时,用无名指将耳背顶起,使该处皮肤先绷紧再放松,反复几次,同时观察病变反应的色泽和形状变化,并须与另一侧耳廓相应部位对照,以区别真伪。如耳廓局部有结节、隆起时,应结合耳穴按诊试探其大小、硬度、移动度及压痛,观察其边缘是否整齐。

临床注意事项 

①望诊前不要擦洗耳廓;

②光线不充足处辅以手电透光,即用手电筒照射耳廓背面;

③望三角窝、耳甲艇部位时,用手指或探棒扩开耳轮脚、对耳轮下脚;望耳甲腔时用拇、食指捏住耳垂部向下拉,使之充分暴露,以便观察。

图片
图片


耳朵中医养生“必争之地”

在五官中,耳朵最不抢眼,但由于它是十二经脉皆通过的地方,在此处只要稍懂乾坤,便有施小见大的功效。在做脸部时,进行的耳部,对耳垂进行揉搓,沿着耳郭向上提或向下拉,把软骨向两耳内侧按压——这种方法,并不是专门为耳朵“定做”的,而是在做面部时其中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耳朵上的穴位很多,传统医学称,“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郭上都有相应的刺激点,因此当刺激某个耳穴时,就可以促进相应部位的循环。经常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脏腑。特别是可以缓解肥胖、失眠等都市人易患的亚健康症状。走出,在居家之时,也可自己行此之乐。 

图片

图片

人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耳垂相当于面部,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可调节因“上火”而致的脸上小疙瘩时,有很好的养颜的作用。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这个地方对应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对应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消化好是吸收好的前提,能润泽。耳郭的外周耳轮对应于躯干四肢,多按压耳轮可减轻颈肩腰腿痛等都市白领亚健康状态。

摩耳轮:耳轮处主要有颈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穴的反应区。此法聪耳、明目。以食指贴耳郭内层,拇指贴耳郭外层,不分凹凸高低处,相对捏揉。如果发觉痛点或结带不舒服处,表示对应的器官或肢体有健康不佳的可能,适度多多捏揉可促好转。此法不拘遍数,做2~5分钟,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按耳窝:此部位有脾、胃、肝、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穴。先按压外耳道开口边的凹陷处,此部位有心、肺、气管、三焦等穴,按压15~20下,直至此处明显的发热、发烫。然后,再按压上边凹陷处。同样来回摩擦按压15~20次。

提耳尖:此处的穴位有神门、盆腔、肝阳穴、风溪穴等。用左手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处,然后再往上提揪,直至该处充血发热,每次15~20次;同样用右手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处,然后再往上提揪,直至该处充血发热,每次15~20次。

拉耳垂:耳垂处的穴位有头、额、眼、舌、牙、面颊等穴。用左右手的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发热发烫。

推耳后:用两手中指、食指指面,分别置于两耳前后,沿翳风、瘛脉、耳壳后、颅息上下来回各推擦20~30次,至局部发热。此法可滋肾养肝,红润体肤。

以上方法,每次可以全用,也可有选择地运用几种。轻按压时,用鼻呼气;轻提起时,用鼻吸气。'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