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小泉|关于实体书店的思考

 涓涓小泉 2021-06-30

关于实体书店的思考

实体书店(人文社科类),大面积倒闭,让我心忧。

我们与书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变少了。这是一种遗憾。以前,网络销售商品,冲击实体店,我们认为,实体店铺价格会下跌,结果实体店关门了很多,也照样开起来很多,只不过是换了几种商品而已。而店面的租金,销售的价格,还是一如继往地上涨。我们不禁要问:哪些店关了,哪些店开起来了。

以实体书店为例,学术性、文学性等人文社科类书店,让位于教辅类,考试类书店。生活不易,竞争压力很大,只要有考试,多数学生便不可能把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这些可有可无的“闲书”,因为考试不直接考。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海国图志》的命运。“墙里开花墙外香”。

以南昌青苑书店为例,一直开了近30年,从江西师大边上的文教路到洪都中大道的金域名都。一直在坚守,就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时候,压力太大,整了一个去库存的活动,可见,人文社科类的书店,也是惨淡经营,只是服务读书人的那种情怀支撑着他们。“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令人肃然起敬。

以景德镇为例,以前,一中前门有斯博林(Spring)书店,我的《全球通史》等即在此处购买。后来成了第一炉蛋糕店,林荫路这边有永昕书店,我的很多儒家经典都在这里买的,我儿子喜欢的奥特曼也有,后来,老板经营不下去,成了衣服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新厂这边的新华书店,开了一些年头,后来改成了利朗男装,最近又改成了OPPO手机专卖。只要是市场决定,就有一个利益与可持续的问题。后来,我们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书,只能到莲社北路的新华书店。

以图书馆为例,我们以前可以经常到市图书馆,就在人民广场,骑个小毛驴,大概10几分钟就到了,几年前,市图整体搬迁到行政中心,开车都需要半个多小时,去的就少了。我们身边的人文社科,适合阅读的地方变少了。小孩只能在周边的教辅书的书店里,看看一些文学类作品了。

好在,我们看到一些比较好的方面,比如,我们住的小区,开了一家沐宁书店,店里基本可以打到七折。书店老板也是把卖书作为副业,经常没有时间过来。这让我想起我大学期间一位同学,他也经常到一些中小学卖一些价格比较便宜,折扣比较低的书。那时的我们连自行车都买不起,他却经常骑着摩托车开展业务。

看来,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人们也是在理性消费。特别是某网经常打五折,甚至更低折扣的时候,我们一般消费者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肯定会选择价格更实惠的书籍。那么网上为何这么便宜?主要是没有库存,店面等费用。当年,某宝就是这样消灭了无数实体的鞋服店。再加上这些年房屋、店铺的价格不断上涨,留给实体书店的利润空间已经被挤压的差不多了。

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实体书店,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书店命运,是继续被市场淘汰。网上已经有很多数据可查,此不赘述。

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让更多孩子有更多时间和空间接触人文社科经典(承担文化传承,精神塑造作用),在他们的5公里生活半径内可以有这样一个去处?既是市场行为又是社会行为?我觉得,可以跟PPP项目一样,社会,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政府提供场地,社会提供资源,企业来运营。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让更多孩子,可以在自家周边能够获得一处闲适的读书环境,让孩子在起点上能够享受更多公共服务,让孩子获得国家与社会提供的服务,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家国情怀,培养一种作为公民权利、义务的观念。

营造书香社会,让更多有潜力的孩子能够沉浸与书香,未来,将来就会有更多的公民,更多的人才涌现。

附:余江区新华书店适应市场需要,做好装修设计,提供良好读书氛围,降低书本折扣的图片。

余江先贤邹韬奋先生当年在上海《生活周刊》任主编,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摘自百度百科)

韬奋精神: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小泉摄于余江区新华书店,2021年5月1日下午)

我每次到实体书店都买一些书,我知道是杯水车薪,但,做了,就是我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实体书店能够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常开不谢。

余江区新华书店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有良好的读书,选书环境,书价打八折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