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旗渠的盛世悲歌:耗时10年成就引水传奇,几十年后却遇断水尴尬

 qiangk4kzk8us4 2021-06-30

红旗渠的盛世悲歌:耗时10年成就引水传奇,几十年后却遇断水尴尬

20世纪70年代初,总理曾自豪地告诉来中国访问的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

1960年代,30万英雄儿女,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魄和勇气,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生生在太行山脉间开辟了一条全长达1500公里的渠道,将北部的漳河水引入林县,也将“红旗渠精神”永远镌刻在了险恶的自然环境间。

红旗渠的诞生

1959年,中国遭遇了新中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旱,林县这里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见底,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挖山泉、打水井,地下仍不见水,这不仅使大秋作物无法下种,就连人畜饮水也陷入了困境。

林县人民再不能这样世世代代遭受干早的折磨了!

同年10月,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组织水利专家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之后,便把漳河地图上一个叫“猴壁断”的地方圈了起来。

林县县委决定马上与上级有关单位取得联系,就在这里把漳河截开,劈开太行山,将滚滚漳河水引到林县坟头岭,再从东、南、东北三个方向修建三条水渠,用以灌溉林县境内的50多万亩田地,争取从此终结林县的干旱缺水史。

林县的动议得到了省委的支持,但是在资金方面却无能为力,这就意味着,资金需要林县自己解决。

按照最初的设计,整个工程需要动土石方1700万立方米,预算投资1亿元。

杨贵领导下的县委核算了全县的多年家底,总共才有290多万元!

1亿元,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面对这壮丽宏伟的蓝图,面对这期盼多年的希望,尽管困难重重,林县人民依然非常振奋,他们把这“引漳入林”的工程取名为“红旗渠”。

县委下定了决心,“红旗渠”工程民心所向,纵然艰难险阻,也要勇往直前!

县委决定,290多万元只能用于购买工程所用的水泥、钢筋等物资,其余任何人任何理由都不能动用这笔款,修建红旗渠,全民动手,自备干粮,自带工具!

感天动地的伟大壮举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就在人们还沉浸在传统节日的欢乐中时,林县县委下达了修渠动员令,3.7万人的修渠大军自带铺盖、干粮和工具,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浩浩荡荡地登上了太行山。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工程机械还很少,也很落后,更何况在这高高的太行山上,有机械也派不上用场。

聪慧的林县人民凭着惊人的毅力,硬是用双手开凿出来1500公里渠墙所用的数亿块大石条;

他们敲碎石头,自制水泥2.3亿公斤;

他们还用“明窑烧制法”,就地起灶,一层石灰一层煤,烧灰近5亿公斤;

打隧道需要大量炸药,可原料又很少,林县人按照“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把硝掺在锯末、煤面甚至牛粪中,土法制造炸药665万公斤……

在整个工程中,人们自编箩筐数万个,自制绳索近2万公斤,用坏的铁镐、铁锹、钢钎更是不计其数,民工的垫肩和鞋子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所戴的藤条安全帽不知毁了多少顶……

不仅如此,在红旗渠纪念馆里,能看到几十种野菜和树叶的标本,这些标本完全可以视作是当年修渠民工们肠胃内容物的展示。

当今天的年轻一代,面对那些苦涩的米谷菜、红萝卜缨、车前子、灰灰菜、麻丝菜、桑叶、柳叶、红薯叶……瞪大吃惊的眼睛时,根本想象不出,修渠的前辈们是怎样把这些低热量的野生植物转化成高能量的……

结语:

当年林州人的这个奇迹,在6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福荫后代,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红旗渠的水正在越来越少,2002年由于干旱和补水不足,甚至还出现了短期的断流现象。

红旗渠的灌溉辐射面积也在锐减。设计之初,红旗渠灌溉面积要达到47.9万亩,而目前红旗渠的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0多万亩。

这条“生命之渠”的功能正在逐渐弱化。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精神之渠永远不会断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会一直传递下去,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缩影,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