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旬老人编纂村史 为子孙留下根文化

 闫乾易 2021-06-30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赓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讲好故乡故事,留下根文化,历时两年,7旬老人张保中编纂的村史《故里乡贤》出版印刷……连日来,这一消息在威县邵梁庄村不胫而走。


5万字  全景式描绘村史

《故里乡贤》一书的封皮呈米黄色,“故里乡贤”几个字苍劲有力,样式设计简单大方。全书分五部分,着重从历史演变、时代精英、战斗堡垒、群英风采、鹏程万里等方面收集记录了邵梁庄村发展历程,约5万字。

全书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全景式描绘了邵梁庄村的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详细记录了650余年间全村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

留住文化的根、精神的魂  

邵梁庄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出过以王伯廉、刘啸东、刘杰为代表的一批时代精英,他们的名字已列入威县名人馆。邵梁庄还有“圣人府”美誉。在清光绪年间,出了文武两个举人,一个岁贡。文举人刘啸东,武举人杨奠山,岁贡王以锷。这些人前仆后继,用智慧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赞歌。

“老一辈英勇、光辉事迹不但影响了我一生,已深深烙在了我的灵魂深处。随着时间推移,那些人和事非但没有模糊,反而愈发清晰。”威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张保中说,2017年春,他萌生了编纂村史的想法,想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化的根、精神的魂。

听口述、查资料  不辞劳苦 

由于原始资料积累太少,为客观记录史实,他与村里退休老干部王英社、王银杰等人走街串巷,找当事人或知情人,了解情况。

“有时候去了找不见人,或者找到知情人,由于年事已高,谈吐不清,只能动员其家人找可靠的文字材料。”张保中介绍,为核实事情真伪,他曾经一天往返县图书馆10多趟。他先后召集事件亲历者开专题座谈会20多次,搜集群体记忆。为求证一个问题,他曾一天之内给一外地亲历者通话10多次。

村民看到老人着实辛苦,后来都主动找到他讲述自家前辈的故事,并提供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村史在手  知晓古今不少事

 在老人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一大摞手稿,一页页手写的稿纸上工整地记载了邵梁庄村村名起源、建村历史、历史名人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堆在书桌上的历史资料则足足有2尺高。

两年时间内,在老人的精心打磨下,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口口相传的记忆碎片最终被编纂成册,成为了一本本内容翔实可以传世的史书。

“有了村史村志,才能讲好故乡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有了村史村志,这个村才算真正有了根,有了魂。”首发仪式上,村民们手捧这本书感慨不已。

“这是威县张营乡的第一部村史,不但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根,更是为全县编修村史、村志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威县政协副主席蒋志华说。

志书编纂是七分资料三分写。如果没有资料搜集,编纂就成为“无米之炊”。可以说,资料搜集既是志书编纂的重点,又是志书编纂的难点。

说其重点,是因为资料是志书的基础。资料愈丰富,志书功能愈强大;资料愈真实,志书价值愈珍贵。清代方志大师章学诚说,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及信史。“全史”是指资料的广泛性与丰富性,“信史”是指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胡乔木亦曾说:“方志有多种特性,如地方性、时代性、综合性和资料性等等,但资料性是其本质属性,只有通过资料,才能体现其它各性;方志的功能也只有通过资料,才能发挥出来。”所以,自古以来,所有修志者都把资料搜集当作修志工作的“第一要务”和重中之重,在这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例如:孔子修《春秋》,“得百二十国宝书”;司马迁著《史记》,“代为史官,亲掌图籍”;班固撰《汉书》,“选择前书,缀集所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