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铭村志编纂始末

 yzsr273 2016-01-11
 作为志人,别无他长,若能为家乡编纂志书,实为份内之事。十多年前,我曾向村委会建议过此事,因种种原因未能落实。戊子春回乡时,偶遇儿时的伙伴张新喜(时任村长之职),便与之谈及编纂村志一事。新喜乃开明通达之人,欣然应允。仅时隔两天,便有了回音。新喜在电话中告知,村两委会研究决定,启动编纂《西铭村志》,并聘我为主编。经与村委会协商,组建了一支精悍的编纂班子。万事俱备,东风劲吹,村志编修工作顺利展开。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在村两委会的热情关怀下,在修志同仁及广大村民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西铭村志》终于付梓,实属不易之事。
    村志编修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策划和准备阶段。时间为一个月(2008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三项:一是成立村志编纂委员会,选聘编纂人员,村委会提供了两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并为修志工作配备了一部专车,为修志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二是为广泛搜集资料,除村委会在村内张贴征集村志资料的公告之外,还在《太原日报》、《太原晚报》上分别刊登了三次征集村志资料的广告。    三是制订篇目。篇目是志书体例的具体化。假如把志书比作一座大厦,把体例比作总体规划,那么篇目便是这座大厦的设计蓝图。篇目设计优劣,关系着整个修志工作的成败。在修志伊始,篇目是搜集资料的向导;在编写阶段,篇目是志书的编写提纲;在志书定稿之后,篇目则成为志书目录。制订篇目可称之为修志工作中的第一要务。据笔者所知,就乡镇村志编纂时间而言,少者三年左右,多者七八年甚或十余年。除修志人员配备不足、经费不到位等情况外,忽视了志书篇目的设计,亦是其中一大因素。前车之鉴,教训深刻。所以,利用近1个月的时间,对村志篇目反复修改了三次,坚持以体现西铭的地方特色、时代特点、突出重点、志体特点为基本原则,使修志工作少走了许多弯路。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和撰写初稿阶段。时间为6个月(20084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从某种意义上说,修志过程就是搜集、考证和使用资料的过程。资料搜集在整个修志过程中贯穿始终。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坚持了广征博采和采编合一两条基本原则。广征博采,即资料的涉及面要广,要涵盖本地域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的方方面面;资料的内容要齐全,在横向上它必须涵盖志书所应记载的各门类,在纵向上它必须涵盖从古到今各个时段;资料的内容要有深度,即必须有足够的资料用来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点和事物本质。虽然强调广征博采,但并不是要求把所见的资料不作选择地全部拿来,而是要根据篇目要求去搜集,并力求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采集到可资使用的较多和较好资料。采编合一,即修纂人员按类目分工,谁负责编写有关章节,谁就负责该部分的资料,这样既有利于撰写者熟悉资料,也有利于撰写者选择和利用资料。编纂人员辛苦异常,前3个月以搜集资料为主,编写初稿为辅,白天外出搜集资料,夜间加班编写初稿。后3个月以编写初稿为主,搜集资料为辅。
    第三阶段,总纂和评审阶段。时间为7个月(200810月中旬至20095月中旬)。自村志编修开始后,我利用休息日即每周六上午回村一趟,与编纂人员一起研究搜集资料、编写初稿等事项。从10月中旬开始着手总纂,历时3个月,完成全书总纂。为加快编纂进度,采取了流水作业的方式,即每总纂完一卷,便打印成10份,再交村内编纂人员讨论修改,补充不足资料;待编纂人员补充完善后,我又重新审读一遍。到20093月上旬合订成村志送审稿,此段时间用了5个月。送审稿共装50(分上下两册),分送中华书局审稿,同时聘请原省志办老主任曹振武,省史志院方志所马并生、任小燕、郝世文、董剑云,万柏林区委书记赵伟东、区长张齐山,万柏林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武超龙审读志稿。剩余的三十余套,返回村内,分发编纂人员、现任村支部和村委会成员、老村干部、村内各大家族、街道办事处领导等人员,一同审读志稿。至20095月中旬,审稿完毕,历时两个月。
    第四阶段,修改志稿和出版阶段。时间为两个半月(20095月中旬至7月底)。村志编纂人员至6月底修改、补充后,返回我手中。我将各类审稿人员的意见集中汇样,至7月中旬修改完善后遂成定稿。付印样完成后,出两份清样,一份再送中华书局终审,一份送村两委会审定。7月底完成终审,送出版社付梓。
    为使《西铭村志》达到较高水平,我们做了如下努力:
    一是在每篇之前,增设无题小序。编首小序属述体之类,它对增强志书的宏观著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明清及民国的旧志中普遍采用,可称之为志书中的优良体例之一,得到众多方志专家的首肯。但综观首轮新方志编修,采用编首无题小序的却较少。以山西首轮市县志书而言,加有无题小序的仅二十余部,不及全省市县两级志书130部的1/5,在继承优良修志传统方面明显欠缺。《西铭村志》共设15编,我们在每编之前均加了五百字(占一个页码)的无题小序,使主编站在前台,对各行各业或展示全貌,简要概括;或纵述史实,溯以渊源;或画龙点睛,突出特点;或综合对比,重述现代;或评论事物,彰明得失;或提示下文,引导阅读;或补文不足,资料延伸;或贯通门类,相互联系。尽心做了,但效果如何,还有待志人的评说和时代的检验。
    二是增设了《经济综貌》编。村庄是社会中最基层的一级行政组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社会主义新方志与旧志的重大区别,就在于新志中突出经济志,起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作用,而反映经济的面貌,如果只靠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贸金融等经济行业分志的微观记述是不完整甚至是片面的。为了克服这种分块记述的缺陷,更深入地反映一地经济各行业互相制约与依存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反映整个村域经济的构成,以及经济对与之相关联的政治、文化、社会、居民生活等深刻影响,有必要在经济部类的分志之前增设经济综貌编。设该编的目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记述经济各门类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总体特征,以弥补专志记述之不足与缺陷,起到总率经济类志的作用。现设的经济综貌编分为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收益分配四章十三节,虽与原先设想的有些差距,但毕竟用现有的资料自立一编,其效果设与不设大不一样。此编在新编的乡镇村志中较少,还有待后来者进一步补充完善。
    三是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点。西铭地处工矿区,且为城市垃圾的倾倒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存条件恶劣,亟待改观。在自然环境编中专设环境保护章,呼吁引起市、区领导的重视。民国末期,西铭为阎锡山城防工事的重要据点之一,驻军达万余人(国民党正规军832个团、阎军661个团及民卫军等),重大战事有3次。在党政社团编中专设军事章,给予重点记述。西铭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文化艺术编的口头文学章中增设故事传说节,在民情习俗编的民情撷要章中增设信仰习俗节,进而增强志书的文化品位。
    一点遗憾。村志是最基层一级的志书,是记载当地居民生活状况最细致、最全面的资料书,其资料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亚于县志所起的功能。国家为合理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在省市一级均成立有城调队、农调队等经济普查工作部门,专门采样搜集各种经济、文化、人口等资料,以便准确反映国情、省情、地情,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编纂村志亦是一项最基层组织的各类社会情况的实地普查、考察活动。这一项巨大的社会活动反映面之广、普及面之大、实地考察之翔实,均前所未有。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至2008年底,已出版乡镇村志六百余部,若以全国31个省市区统计,则量可达万余部。据笔者所知,编修乡镇村志正处于风起云涌之势。各级修志机构加强编修乡镇村志的指导,进而使志书更加紧密地贴近现实,反映现实,成为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使志书的价值得到有力的提升。若能将二者有益地结合起来进行,即将城调队、农调队日常普查的项目在村志中给予翔实的记载与反映,可达一箭三雕之效:一可为研究国情者提供某一地居民的翔实资料,从而扩大农调队的普及面;二可为充分利用地方志这一资源,为国民经济普查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地情资料,真正达到编修志书为当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三可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调查经费,而达到广泛的社会调查效果,进而提高村志的使用价值。只可惜是志的编纂时间仓促,没有做到这一步,实为憾事一桩。村志编修与时俱进,增加这一内容既是方志应记之事,又为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二者相辅相成,岂不美哉!
   《西铭村志》是太原市万柏林区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并列入“山西省重点乡镇村志系列丛书”。从策划到成书,历时15个月,自始至终得到了各级领导、村两委会、广大村民及村籍在外人士的鼎力支持。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靳善忠,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方志知名专家曹振武,中共太原市万柏林区委书记赵伟东、区长张齐山,分别为村志作序,使《西铭村志》倍增光彩。从事记者专业工作的女儿任静芳,自始至终参与了村志编修的全过程,除撰写部分章节的稿件外,编辑、校对、汇样等事项也一揽大干包,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一因女儿爱父心切,尽力承担所能之事;一因我亦有意在文字工作中言传身教,使女儿及早成才,尽父之爱心。更可敬的是,参与编纂村志的诸位同仁,战酷暑,斗严寒,走千家,访村民,内查外调,风雨同舟,竭尽心力,众手成志。虽然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因水平所限,志书中难免会出现错讹与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斧正。待再版时补充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