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病的幻觉不只是幻听幻视,有一种你从没听过

 三清心理感悟 2021-06-30

幻听幻觉是判断精神病的一个参考方面,幻听是最常见的,有的会出现幻视,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各种我们没见到的神经病,让我们了解,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1.幻听,多数都是言语性幻听,包括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命令性幻听总是有人对自己下命令,一会让你去做这个,一会让你去干那个,很多家人觉得孩子确实是生病了。怎么一反常态了,原来爱学习的孩子一下了变得很懒,原来节约的孩子现在出去大手花钱。我在咨询中我悟出来,每个幻听的孩子,家里面的家长都是很严肃的,他为了讨好父母,就得装出我爱学习我勤奋我节约的形象,可我们伪装的太累了,自己就会崩溃,通过幻听说有人让我这样的,我就不必承担责任了,这样我才能做我真实的自己。所以遇到孩子问题,做家长的一定要先检讨自己,问题就在于能够检讨的家长,孩子也不会有病。

评论性幻听,这个女生,长得怎么那么难看,那么胖,学习一定不好,一定是一个笨女人,他还单恋班上的帅哥,没看看她自己那个样子,这个女生一看就是不正经,这个女生对数学老师眉飞色舞的,我看就是挑逗老师。这个女生的衣服穿的一点也不搭配,看看她的头型土死了。这样的孩子产生的评论性幻听,多数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评判,根源是自己追求完美,自我在心中总是给自己评分总是纠结。同时也是那种我心里想不敢做的那种类型,她幻听的东西实际上是自己内在的真实想法,因为自己不敢说,慢慢就在心里形成冲突,过度对孩子苛刻,孩子达不到,就会形成完美性格,也就会出现评论性幻听。

争论性幻听,我们自己和自己里面的另一个我一直在争论,总是辩来辩去,总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有时一次能辩论几个小时,患者非常焦躁。我们家长从小教孩子就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有时家长太强势,家长和老师都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表面孩子不敢争论,压抑的情绪时间久了她就会在心里出现争论性幻听。能够改变自己争强好胜的心,争论性幻听慢慢就会消失

2.幻视,看到闪光,看到真实的我们看不到的人和事物,有的看到各种神佛,有的人看到自己是某某佛转世某某伟人转世。我们适应不了自己平凡,我们从小都被教育成我们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要当大官,光宗耀祖。可是我们的生活太平凡了,我们不能允许那个平凡的我,所以我们通过自己制造的幻视来满足想要不平凡的自己。或许作为人来讲没有人喜欢平凡,我们都是嘴上喜欢安稳,真正的安稳生活没有多少人会受得了,所以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允许我们能够平凡的当人,平凡也是一种美。

3.幻嗅,能闻到我们正常人闻不到的各种水果味道,轻微的患者闻到的都是能接受的味道,重症有的会闻到尸臭味。

4.幻味,在食物和水中,能尝到各种味道。

5幻触.感觉自己的皮肤上有虫子爬,针刺等异常感觉

所以想改变神经病的症状,就要改变我们的认知,我把十种认知归结如下:

(1) “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患者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这种思考方式导致完美主义,害怕任何错误和缺点。一个教师因为上课讲错一句话,就认为“这下全完了,”“我已经一文不值了。”

(2) 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地下结论。也可称为“主观臆测”。例如在街上见一位同事匆匆走过,未打招呼,于是心里想:“我什么地方得罪他了?他生我的气了?”实际上,他的同事心中有事,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罢了。

(3) 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如某青年向女同学提出一起去听音乐会的邀请,遭到婉言谢绝后,认定自己被女同学所讨厌,没有任何女青年会和自己交往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

(4) 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得出关系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如一位母亲不慎打破了一个碗,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

(5) 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指夸大自己失误缺陷的严重性,而贬抑自己的成绩或优点。偶尔出现一次失误,如拍照时手抖了一下,一张照片拍坏了,就觉得不得了了,认为别人要把自己看成无用的人,而做成一件事时,又说是微不足道,纯属侥幸。

(6) 个性化:指患者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将别人的一切不幸、事故或生病均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如一位朋友生病去世,患者责备自己忙于个人事务未能照顾好朋友的健康,为此内疚悔恨。

7) 选择性消极注视。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致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如一位学生考试时答错了两道题,于是对这两道题念念不忘,甚至想到学校可能会要她退学。事实上,她考试成绩优秀。由于这种选择性消极注视,使病人在某种情境中倾向于只让消极信息滤过,造成了不必要的烦恼。

(8) 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定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情况,如:“我觉得象一个失败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我感到失望,所以我的问题一定不可能解决”,“我有内疚感,说明我一定做不了什么不好的事”。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情绪推理,阻碍了对事物真实性情况的了解,使人陷于情绪不良而不能自拔。

(9) “应该”倾向,指病人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如“我应该做到这个”,“我必须做好那个”。这意味着病人对自己坚持一种标准,如果行为未达到这个标准,就会以“不该”这样的字眼责难自己,产生内疚、悔恨。如果别人的言行不合自己的期待,就会觉得很失望或怨恨,认为“他不该那样”。

(10) 乱贴“标签”,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例如:“我是一个天生的失败者”,“这样贪吃,丑陋可恨,简直象一头猪”,“我的神经天生脆弱,不堪一击”。这是把人的某些行为失误和对人的整体评价混同起来了。须知,“人不等于人的错误”。

我们慢慢改变自己的认知,重建我们的思维,家长孩子社会共同努力,当然如果你有条件还是找心理咨询师,最后所有人都会成长的,还是常说的一句话,孩子有病,家人有病,都是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成长。

三清老师有多年的咨询经验,临床案例几百例,善与整合内心的阴影,对婚姻家庭精神病神经症有自己的疗法。有想了解的可以关注我,欢迎私信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