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个父母都想望子成龙,可你知道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养成的

 三清心理感悟 2021-06-30

每一个人生孩子的理由一定有一部分是要孩子能够聪明出众,可是在我的咨询中很多老师的孩子虽然很出众,可是还有一部分辍学,因为各种心理问题而不能完成学业和参加工作的。那么很多人就会疑惑,普通人教育孩子可能会出现问题,为什么很多老师或者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也会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问题呢?

下面就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一样困惑的你。

一、对婚姻正确认知的重要。对婚姻的认知特别重要,每个相爱的恋人都会想把日子过好,把孩子教育成才,可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离婚了呢?夫妻不但不爱而且还相互憎恨,很多孩子也出现心理问题了呢?或者说很多孩子还仇视父母,把父母当敌人。没有反思的人生,是容易失败的人生。我们不要总是看到这是别人家的婚姻,这些事情在别人家孩子身上发生,我的婚姻中永远不会出现问题,我的孩子永远不会出现问题。很多人把婚姻当成童话的,认为婚姻只有美好的一面,等婚姻遇到冲突和挫折的时候,自己就像遇到了一场霜冻,直接把自己打蔫了,有的甚至对婚姻失去了信心,对人生失去了信心。

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抱着美好的希望,认为在自己完美的教育下,孩子会更优秀更好。当然孩子一路也很好,从来很听话很乖。可是当有一天孩子突然叛逆的时候,突然对自己说不突然对自己大吼,这时候当家长的就被吓到了。我的那个听话的孩子哪里去了?我的那个勤奋的孩子哪里去了?我那个学习上进的孩子哪里去了?就像遇遇到一场暴风雪,很多麻麻直接蒙了。

正确的建议是,我们要接受婚姻中的每个人的独立性,接受每个人不同的思想。要知道不同的思想一定会带来理念的冲突,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我们的对,而否认别人成长的经验,学不会调和两个矛盾之间的点。婚姻是需要平衡的,平衡的婚姻对孩子也是有好处的。就像内向的爸爸和外向的妈妈,如果妈妈在家里过于强势,就会有一个弱势的爸爸出现。慢慢妈妈的作用越来越大,爸爸就会被边缘化退出家庭教育,一个感受不到爸爸妈妈和谐稳定家庭关系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这样也破坏了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妈妈不尊重爸爸,孩子就不会尊重爸爸。真正到了青春期,妈妈感觉到自己应付不来的时候,才想起爸爸的作用。这时候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从小没有建立起来爸爸的权威和形象,现在根本就没有指导作用。所以要记住一点,我们爱他才嫁给他,别为了结婚而结婚,否则你瞧不起他,何来的尊重和欣赏,结完婚就后悔,把婚姻搞砸了,最后也会把孩子毁掉。

二、胎教的重要。很多人结婚都觉得是两个人的事,等结婚之后才觉得是大家的事。因为一直是在上学,很少有机会学到家庭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很多理想主义女性,她会把婚姻理想化,会把婆婆理想化。可是等到有一天,她发现无论自己怎样对待婆婆,婆婆都是对自己女儿好的时候。她才觉得比较挫折,或者遇到这种情况,一遇到吵架,男人就会向着自己的妈妈,这也是让很多女性崩溃的地方。很多人总会批判女性,为什么他向着妈妈不向着我,我的理解是这样,男人爱面子,一定把面子给麻麻,把真爱给妻子。所以这时候妻子需要去体会,需要去思考,而不是把情绪表面化,否则婆媳都过度的强势挤压,男人最后只能逃避不愿回家。在情绪波动的时候怀孕,或者说妈妈没有安全感前提下怀孕,那么孩子就恐惧,焦虑,没安全感。很多生下来天生恐惧,胆小的孩子,都是妈妈在怀孕期间出现焦虑、恐惧、担心没有安全感。

正确的建议是,我们要发掘出自己的价值,我们要学会自我独立,这样就不会存在依赖,当一个自己有自信,有价值的人。就不会求得别人的认同,特别是丈夫。过度需要别人的认同,本身就是自己脆弱的表现,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一定会通过控制来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我抓在手里才是安全的,当有一天自己觉得控制不了男人,有了孩子之后就会控制孩子。一个人要学会把自己交给自己,不让自己的情绪受别人影响,否则我们总会有各种情绪波动。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就开心。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就闹心。我们把自己快乐的钥匙交到别人手上,然后当爱人无法满足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怨恨爱人。学会没有控制的爱,掌握好爱的界线,这样你的内心才会宁静,一个内心宁静的女人,生的孩子一定不会出现多动症等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所以有的心理学家说,孕期胜过育儿期,因为先天的重要。

三、0到6岁教育的重要,现在很多都把自己的孩子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家里,一是爸爸妈妈退休了有大把的时间,第二,更多的是现在独生子女很多,自己上班在忙,爸爸妈妈为了心疼自己的女儿,或者儿子,主动担负起养孙子的任务。一直到上学孩子才能上爸爸妈妈身边,这样错过了自己对孩子最好的陪伴期,很多人会觉得孩子三岁之前没有记忆,谁看着不一样呢,可是要记住一点,从小孩子对大人的依恋,会一直到她完全心理成熟,有的人会一直持续一生。很多父母从小不陪伴满足孩子,到上学了又开始严格管理孩子。在孩子的心中会有一种错觉,我爸爸妈妈对我不好,本来对爸爸妈妈心理上的依恋都少的可怜,这样亲密关系已经出问题了,在谈教育就很可笑。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他认为0—2岁是孩子建立起对世界基本信任感的阶段。在这两年中,如果孩子的很多需要,包括物质和情感的需要得到父母的满足,他就会对世界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反之,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在满足孩子的生理的同时,在情感上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陪伴才如此重要,抱抱的价值才让一个孩子如此的安全,这个不是一个语言能给的。如果做到这些,孩子与父母的状态自然呈现出亲密的关系。从小有安全感,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长大了自己才会对人有信任感,这样的孩子才不会自暴自弃。

正确的建议是,孩子在三岁前父母要无条件的关注和陪伴,这样才能和孩子建立起来亲密感。那么当孩子在六岁之内,父母再教给孩子做人的规矩,及时地引导,出现问题及时说不,规则的建立一定在小时候,否则到孩子大了,甚至青春期,在批判他,他就会逆反。因为在孩子的心里觉得我忍很久了,为什么你要这么对我,很多孩子会怀念过去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的日子,他觉得安全感都在他们那里,只有他们理解我,他们不在了自己的噩梦就开始了。因为没有人会理解他,他也就不再倾诉自己的压力,慢慢很多孩子出现交往障碍或者抑郁症,都是因为父母没有及时的陪伴,在过度注重学习,遇事没有和孩子谈心,没有建立起来信任和亲密关系,更重的问题是父母在破坏这种亲情关系,一味地批判和否定,孩子和父母的心只能越来越远。

很多人会觉得我的孩子已经逆反了怎么办呢?在我的咨询中遇到很多这种情况,很多十五六岁的男孩女孩,这种情况最好的改变方法,就是父母改变,父母首先改变自己的认知。不再认为父母就应该高高在上,父母就是绝对的对,孩子就要我必须听父母的。父母要低下心来,不要再把他当孩子看待,这里谈到就是一个尊重。尊重是父母和孩子和解的开始,没有尊重谈学习谈未来都是没有用的。因为父母的尊重,父母才能学会倾听孩子,父母才能知道孩子内心的感受,父母懂孩子了,这才是破冰之旅。否则你不懂他,关系只能越来越冷,我们懂他,即使你批判他,他也高兴。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要优秀起来,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有一个心理学家说,父母在孩子零到六岁要唠叨,在青春期要停止唠叨。父母要学会变通,否则孩子在变化,父母一直用僵化的方式对待孩子。用一个不变的标签,去贴变化的孩子,在别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很蠢。可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每天都在发生,所以说学习永远不晚,父母什么时候改变,孩子就会从那一刻开始改变。不要希望孩子先改变,要改变的永远是父母,你变他就变。

三清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签约作者,老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心中,没有谁是不正常的,没有谁是病的,心变世界就变。三清老师希望遇到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你,喜欢老师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私信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