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庄子说“万物一府, 死生同状”, 读懂了这一句, 你就真的悟道了

 清风斋 2021-06-30

这一篇为什么取名为“天地”?在庄子的思想中,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生死也并没有差别,他们都遵循同一个“道”,天道无为是这一篇的核心思想。这里庄子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庄子说的“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万物最终归结于同一,死与生并不存在区别,庄子说,谁可以把“无”看成开始,把“生”看作过程,把“生死存亡”看成一个整体,这些都是悟道了的人。

点击加载图片

在另外一位道家思想家列子的《列子》里面也说了类似的道理,例子说,有形物质的活动不会留下形体,而会留下影子;声响的活动不产生声响而留下回声,可见的东西一定会完结,那么宇宙会完结吗?这个我不知道,道因为没有开端,所以,就没有完结,道因为没有形态,所以就没有结束。

但有形事物,终将归于无形,先存在然后消亡的事物,不是永恒存在的实体,人就是这样,人的灵魂归天所有,形体归地所有,归天的本质上因为轻飘飘的,所以会散去;归地的本质是沉重的,所以会聚拢。灵魂离开了形体,分别回归他们的初始,这就是死亡,魂魄的回归称之为:鬼,也就是归的意思,回归元气的根源。皇帝曾经说:魂灵上升到天门,骨骸回归地下,我还存在什么呢?这和庄子说的“万物一府,死生同状”是类似的意思。这是道家思想的生死观,生死并没有什么差异,人是万物的一员,万物有生生灭灭,人也有生死存亡。

点击加载图片

列子把人由出生到去世,历经了四个变化:婴孩、少壮、老年、去世。在婴儿和小孩时期,志向专一,元气特别醇和,外物对他构不成伤害,没有任何人的德行能比这更高尚了,所以老子也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在少壮时期,血气方刚,欲望增强,外物就可以干扰他了,因此德行便减退了。在老年时期,欲望减弱,身体也已经接近安息,外物便难以抢先;虽然比不上婴孩德行的完好,但比起壮少要好很多。到了去世时候,人已走到安息了,就回到了他的归宿。

好了,说完了道家思想的生死观,接下来,我们再聊聊聊这一篇里面,庄子是如何阐释道家思想“无为”的思想的,庄子讲了几个非常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一个故事,庄子说,黄帝到赤水的北边去游玩,登上昆仑山向南眺望,不久后,要回来的时候,发现把玄珠弄丢了。他就派'知’去寻找,没有找到。又派“离朱”去找,也没找到。再派“吃诟[gòu]”去找,还是没找到,于是派“象罔[wǎng]”去找,结果象罔找到了。黄帝说:“奇怪啊!象罔为什么能找到了呢?”,其实这里的“玄珠”寓意是玄妙的宝珠,意思就是“道”,皇帝把自己的道弄丢了。而“知”表示有才智的人、“离朱”表示有锐利眼光的人、“ 吃诟”表示行动迅速的人。但是这个故事说,那些聪明、眼疾手快的人,都没有办法帮黄帝找回道。而“象罔”表示“无象”,没有痕迹,也别无用心的人,也就是“无为”的人,最终帮黄帝找回了“道”。这就是庄子说的“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的意思。

点击加载图片

这是第一个故事,再来看第二个故事,古代帝王“尧帝”请教老师许由,说啮[niè]缺可以担任天子吗?啮缺是许由的老师。许由回答说:这恐怕会危害天下啊,啮缺的为人,聪明睿智,机智敏捷,禀赋过人,但他虽然懂得如何防止过失,但并不知道过失从何而来。如果他要担任天子,去治理天下的话,他肯定会发挥他的才智,而摒弃自然的禀赋,不能保持本性,他哪有资格担任天子呀。许由接着说:治理就是动乱的起因,是人臣的灾难,也是君主的祸害。所谓“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这里庄子也说明了,治理天下的人,靠的不是智慧,而是相反,不要过度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人越是聪明,反而很容易受制于它,这点上,现代心理学也得到了证实。

在《能力陷阱》一书中,也讲了类似的道理。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于是就会一直去做,最终就使得我们会一直擅长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每个人都要特别警惕这种能力陷阱,避免把大量时间花在自己认为擅长的事情上,就像许由说,老师啮[niè]缺因为很聪明,所以一定会用聪明的办法去治理天下,反而不好。另外,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偏见称之为“确认偏误”,也就是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人越是聪明,越是擅长“自圆其说”,反而掉入了自己的能力陷阱。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三个故事,尧帝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被封为诸侯。等到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之后,伯成子高辞去了诸侯回家种田。于是禹就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不做诸侯反而回家种地呢?子高说“以前尧治理天下,不用奖赏,人民自动向上;不必惩罚,人民自动敬畏。现在,你施行赏罚,人民还是不行善,道德从此衰落,刑罚从此确立,后世的祸乱也将从此开始了,你还是走开吧,不要妨碍我耕地了”。

在这个故事里面,庄子说尧帝和舜帝施行“无为而治”,百姓安居乐业,而当禹帝开始治理天下时,他推行了赏罚治国,反而适得其反,让民众失去了自然的本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常说优秀的管理者,不是“管理”而是“领导”,管理就有点类似治理,是用行政手段、权力、绩效目标去约束和考核下属,而领导的方式则是保持每个人的个性,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反而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这是在管理中的无为和有为的对比。

点击加载图片

好了,我们今天通过《庄子·天地》这一篇,谈到了道家思想的生死观,另外也通过三个故事谈到了庄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解,道家思想是“自然之道”,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的本性和天赋,而要保持本性就需要采用无为的方法和理念,关于无为大家可以更多在生活中去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