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许到了中年也无法逃避“学生思维”

 昵称28556420 2021-07-01

1.认为要准备好了再做。持续地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机会),本能地想自己还没学过,回避,总觉得要自己准备好了才行,但是却因此错过了机会。很多时候,是你有了责任,有了目标,才会让自己更强大,而不是自己强大了再做某事。

2.懒于改变。很多人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在一条轨道上就不想改变。例如很多人要转行,但是只是说说而已,一晃就很长时间过去了,除了说说、想想而已。

3.小红花意识。这是人的天性,人们都希望被认同、被表扬。但有时候,就是得忍受、承受阶段性的在角落里。可能很辛苦,可能做了成绩,没有人认同会觉得很委屈,稍稍做出点事就特别想获得认同。其实,往往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与沉淀,很多事你是在为自己做,做得多了,大概率会有好结果,即使不是当时立刻就会有。自己的行为过于依赖周围人的反应,反而会打乱自己的节奏。

4.不会问个好问题。学生时代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是单向的,有一个通病就是不会问问题。问出一个好问题来,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经常有人问的问题都很空很大,比如说自己现在转行,很迷茫,有什么建议(太空洞),自己不知道该学些什么,能不能给建议。问题问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别人才能有效地回答你。

5.自己的学校强,就认为自己也强。很多名校毕业的人容易有这个问题。其实工作中大家看重的还是实际能力,尽管名校背景在找工作时会有帮助。学历和学校的背景只具有概率层面的意义,一所好学校的毕业生通常表现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并不必然表现好。如果自己明白这一点,踏踏实实做事,赢得信任,会让自己走得更稳。而反过来自以为是,稍有错误,这种反差反而很不好。

6.不知道自己的劳动价值。不要看轻你的劳动价值,不要不敢去谈薪资,不要被老板的花言巧语给骗了。你没有欠谁的,工作就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老板终究是老板,员工始终是员工。无论关系再好,也做不成真朋友。

7.不会坦然地接受来自别人的非常具体的且小小的好意,自以为是谦让、客气、有礼貌,却给人留下“小家子气”的印象。

举个例子,刚工作,大家相互都不熟悉,一个同事想要做些什么来打破比较尴尬沉闷的气氛。“嘿,我早上从家里带了两个苹果,感觉这会儿有点饿了,咱俩一人一个吧?”“不用不用,你吃吧,我不吃,谢谢啊。”接下来很有可能就是,哦,那好吧。她也不好意思吃,默默地把苹果收了起来,气氛更尴尬了。有时候像这样小小的好意如果能够顺利达成,就可以快速拉近两个原本陌生的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联系,为日后的深层接触做好恰当的铺垫。

总的来说,“学生思维”就是认为:1.不接受别人的好意就是客气。2.不接受的同时再带上谢谢就是礼貌。3.欠别人的是不好的。4.总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5.人与人之间“彼此利用”是可耻的。而成熟的成年人则明白:1.不接受别人小小的好意是对立或敌意。2.不接受的同时再带上谢谢是冷冰冰。3.欠别人的我总会还回去的,这种你来我往不会只有一个回合,而且程度必然会越来越深。4.自己搞不定一切,我需要别人,同样别人也需要我。5.人与人之间就是彼此利用的,这是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则,是客观规律,我不被人利用,说明(1)我没有价值,(2)我被孤立了。而无论哪一点,都是非常糟糕的。当然,“非常具体的且小小的好意”是有限定的,如果好意非常贵重,无论是实物还是某种行为,你觉得你没有办法回报他,就不要接受。你懂的。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