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5168,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华为饱和攻击营销法》。 作者孟庆祥供职华为近20年,历任基层销售、金牌讲师及销售战略顾问,对华为从始至今的营销实践和销售战略有深刻的思考,并亲历华为走向世界级企业的全过程。 华为的成功,不仅仅是管理的成功、研发的成功,更是其强悍营销能力的成功——连续多年高速成长、把销售经验复制到从B端到C端的多个领域。而华为销售经验的核心,就是饱和攻击营销法,什么叫“饱和攻击”呢?这原本是个军事术语,指的是二战时苏联针对美国制定的一种战术。这种战术的特点是,采用大密度、连续攻击的方式,在短时间内,从空中、地面、水下不同的方向,不同层次向同一个目标发动攻击,达到让敌人无法应付的饱和状态,然后把他一举击溃。而如果把饱和攻击用在销售领域,意思就是对于销售尽量加大投入,提高强度,直到成功。我们介绍一下,华为饱和攻击营销法里最厉害的三件武器。 01、一线呼唤炮火“一线呼唤炮火”的意思就是,销售部门在一线作战,其他部门要给足弹药炮火的支援。比如,产品部门要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供应链要给用户及时、准确地发货,服务部门要做好客服,等等。在华为,有至少六个主要部门围绕着市场销售提供销售支援。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接口人员或者接口部门负责部门之间的连接,每个部门与市场的接口都规定了支援市场的具体条目。华为是一家非常重视销售的公司。那么,这种价值导向是如何形成的呢?还得回到它刚刚诞生的时候。
在华为“销售”才是它那个最原始的基因,它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在这个基因的基础上分裂出来的。并且,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华为的很多管理方法,其实都源于当年销售电信设备时的总结积累。并且华为的过人之处就是一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靠强力营销牵引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一刻不停地增加产品竞争力,形成了产品力和营销力循环的竞争优势。
这些组织管理特点单独拿出来看,都有点让人困惑。但如果回到华为的创业时期,你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来源于华为当时的销售经验。华为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能围绕着销售这一环,想方设法地优化服务、挖掘需求。
“一线呼唤炮火”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让前线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出决策。这其实跟军事战场上的惯常做法是相反的。在军事战场中做决策的是谁呢?是后方的指挥部。但是,华为认为,在销售战场中,后方指挥所对于客户需求的了解还是隔着一层,在及时性和灵活性上弱了一些,如果后方为了控制运营的风险,给前线需求设置过多的流程控制和阻碍,很可能会降低运行效率,增加运作成本。 所以从2009年开始,华为参考北非地区事业部提供的思路,开始把决策权根据授权规则授给一线团队,把指挥所放到听得到炮响的地方去,预算的制定也开始以地区部、产品线为基础。一方面是让后方的先进设备、优质资源在前线发现机会的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控制有效流程点的设置,精简不必要的流程和人员,提高运行效率。 作者指出,“一线呼唤炮火”这件武器背后的道理是:在销售战场上,公司主要的资源要用在找目标、找机会,并将机会转化成结果上。销售一线最了解用户的情况,由它们呼唤炮火,其他部门跟上支援力量,会更容易取得销售的胜利;而后勤队伍多跑到前线去看去问,多跟用户沟通,做出的产品就会更符合市场需求。所以,“一线呼唤炮火”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华为“重视销售”这个原始基因。 02、销售势能积累我们知道如果对于饱和攻击,光理解到投入大、强度高这一层,也会出问题。
这样的例子提醒我们,在发动饱和攻击之前,要确认需求的真实性和方法的可行性,找到一条有效的攻击路径,之后再最大限度地投入资源,否则只能是白费功夫,自损元气。那么,怎么样才能找到有效攻击路径呢?这就需要在发动饱和攻击之前增加一个预备环节,那就是路径探索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咱们要做的事情,其实跟正式攻击环节是反着的。在正式攻击环节里,你要盯住一个方向,狂轰猛炸;但是,在路径探索环节里,你要做的事情,有点像是在往许多条可能的路径上扔小石子,听一听哪条反馈的回声最响,然后做出选择。这里面的关键点就在于,要广撒网,但不要多投入。否则一旦投错,不仅浪费资源,也会产生混乱、动摇军心。把这套方法论放到华为的实践中来看的话,就是先派出多支小队,分多条路径地去试错,一旦发现成功经验,立刻推广应用。
我们知道,在企业运作的各主要环节中,销售这个环节的实践性要远远超过人力资源、产品开发和战略管理这些偏重理论的环节。所以,华为的选择是,在销售过程中,不搭理论架子,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而它的一整套销售方法论,其实就是找到并解决这样许多具体问题的集合。 所以,当它进入一个新的行业的时候,就这样一边找问题、一边找解决办法,找到了就全力推广、饱和攻击,很快就能通过实践积累本领。这其实向我们揭示了华为做销售的一个独特之处,让前期销售的经验给后面的销售带来势能。作者告诉我们,这是华为能够在销售量上达到指数级增长最关键的秘密。
不过,这种对以前成功经验的复制,会不会引发生搬硬套的情况,让公司陷入经验主义的陷阱呢?华为的思路是“先僵化,再优化”。意思是说,面对这类需要权衡和取舍的问题,第一条处理原则是先简单粗暴地按照制定的思路干起来,不要过于担心细节;干起来之后,第二条处理原则就是精细化、优化。也就是说,先把成功模式推广,在推广实践的过程中,各区域、各业务线再根据自己的销售实际进行调整优化。 03、先僵化,后优化为什么华为看起来好像“干什么都能成”?它作为一家做2B业务起步,也就是一开始只跟运营商打交道的公司,后来却又在手机2C销售这个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市场里做成了国内第一;并且不管是2B还是2C,它都成功地把业务范围从国内拓展到了全球多个地区——这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其他企业做到过。这里面的每一次跳跃,它面临的都是跟原来非常不一样的生存环境。这种情况下,光靠自己原先的经验积累肯定不够,那怎么办呢?那就是“先僵化,后优化”。僵化的是什么?是同行的成功经验。
爱立信的这套站点交付方法,写出来一百字都用不上,但华为却用了将近三年才捋清楚。这是因为,使用这种交付方式,首先,销售一线服务工程师的工程勘测计划能力要全面提升,对每个站点的设计都要细致到针头线脑的程度,一点疏忽就会给后期造成极大麻烦;此外,从填写订单到后端供应链流程都要改,运输环节也要调整;这些都要重新培训人员、传授经验。而等到大家把这一套掌握了以后,还要在实践中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业务情况,对每个环节进行摸索、改进。这一番“先僵化,再优化”的过程折腾下来,总共花了好几年。不过好在,这样的方法一旦成熟了,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交付效率也明显提升了。 华为不光跟同行学这些具体的销售问题解决方案,也学产品、学技术。因为它认为,倘若一种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已经证明是有需求的,那么对于这种产品的模仿就是一条抓住机会的捷径。
但是,模仿那些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产品或技术,只是做完了“僵化”这个步骤,接下来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优化”,这样才能干掉那些成熟的竞争对手。在这个问题上,华为有一招独门心法,叫做“领先半步”。意思是,在产品技术创新上,要保持技术领先,但只能是领先竞争对手半步。 为什么?因为要取得销售上的成功,我们需要牢牢攥在手里的是市场需求,是用户的心。那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占领人心?当然是最好的那个。但是,用户在意的只是“谁是这个领域的第一”,而具体第一名比第二名好多少,很多时候并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华为作为一家“销售导向”的企业,在他们的眼里,技术领先的目的,不是要成为行业技术先驱,只是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比对手好一点点,在销售上更有优势。因此,领先半步就够了。如果非要领先三步,很可能成本远高于收益。 |
|
来自: 昵称2855642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