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镇智囊团

 马尔的视觉 2021-07-02

几天前在东篱开场的临涣历史文化座谈会的气氛十分热烈。

大家都有自己的不同角度,各抒己见中,时有火花迸溅,妙思灵感乍现。

镇上的杨晋书记有些激动,合影时拉他站中间硬是不肯。

母校淮师大副校长余教授与当年指导过自己的老教授张秉政都在,他还保持着做学生时的谦恭,受老师帮助和指点的事情也历历在目。

座上还有市政协文史委的范主任,诗词大咖与文化达人木子、耿汉东、沈怀远等。有这样的阵容做临涣文化研究会顾问团的基本班底,他觉得太隆重也太有幸了,自己哪里能在中间立足。

老余说临涣的事情我们只是想,只是写;而你们是主导者、实干家,这个角色必须是居中的。

我打心眼里就佩服老余,画龙的事情没有他来点睛,未得他的一抹一挑,境界就难以全出。

几位顾问都算是临涣的有缘人,其中与临涣结缘最早的是张秉政教授。

当初创立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他做了创会主席,力主三区一县单单只设立了一个临涣分会。

他就是显明的要做这种特殊的安排,突出古镇临涣在淮北民间文艺中的特殊地位,鼓励艺术家们到临涣去寻根。

临涣的第一块国字号荣誉“中国民俗文化之乡”的获得,他和民协都出了大力。

当年镇上就颁发了“荣誉镇民”称号给他,也是表达感恩与牢记的意思。

张教授拍的古镇照片,光中国文化画报就一次发了好几页。

英国卫报记者看到了,通过画报社联系上他,他陪人家参观了临涣。

这是临涣第一次引起国外大媒体的关注。

他鼓呼古城墙保护多少年,复建古城楼的建议也是一年一年提。

如今,他特别强调临涣要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古镇。

怀里一直揣着临涣心结的余敏辉教授,为临涣也是不遗余力,三万多字的“关于加强临涣古镇保护和建设的思考”的大文章,发出后引发广泛关注。

有梳理有思考,有高度却也接地气。

座谈上他更是三纲五常的铺展开。

建设与保护并举,发掘与发展齐进,水文章、泉文化进一步抬举,民俗文化、市井烟火气息倍加爱惜与传承等等。

由老余挑头合著的一本古镇临涣的书籍也正在编撰中。

东篱堂主老沈推推我,说相识临涣镇人大何主席好几年,从未见过他像个小学生一般的认真听讲,详尽的在做记录。

那种诚恳非常感人。

老何说在座的都是专家、大家,这些意见、建议都很宝贵。

这几年蜚声诗坛的木子,是土生土长的临涣人,最近一次的临涣行迸发了故土情结,回来后四十多天的时间,一日一首的回忆、叙事,四十一首构成的瑰丽多彩“临涣组诗”,传遍小城内外。

他想写本临涣诗集,来酬答生他养他也磨练了他的这块土地;昨日一改面目,一篇深情款款的《浍河的颜色》散文,连续着诗里的“外爷”,又打开了心路的另一扇门。

词人耿汉东先生叫木子的诗激发出情绪,一日一日的唱和临涣组诗。汉东的“词话临涣”系列古色古香。

座谈会当日,他下了南坪的讲堂就往东篱赶,腰间盘突出老毛病又犯,坐都坐不住,半蹲着从头至尾参加了座谈。

几位顾问中,堂主老沈的举止最特别:他是古镇文化的行动派、实践者。

临涣的第一栋皖南古建,第一个老戏台,都是由他指导建成的。

临涣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是王士宏老师。

士宏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临涣历史、民俗,他解说、诠释着临涣,临涣也成就了他的文化名人身份。

由他和他的伙伴们创立的“老茶馆民事调解模式”,已成为古镇临涣的另一块闪亮的招牌,而他也成为省优秀共产党员,新近荣登了中国好人榜单。

杨晋书记与何维军主席从第一天进临涣工作,即知肩上的这副担子最重的部分就是临涣的历史文化盛名,你手里并没有多少钱去托举它,而保护基础上的建设与发展再难也得干起来。

能走半步往一步上跨,勒紧裤腰带用自己的财力先把石板街修起来,镇上的面貌也在一天一天的变化。

临涣的主政者心里其实都是有梦想、有规划的,但手头拮据,光是发掘、保护都感吃力。

临涣的发展机遇在专项贷的项目资金落地那一刻终于显现,锅里终于有米了,就得好好去想这一锅饭如何去煮。

他们把研究会的顾问团当做智囊团来敬,就是要在古镇的建设发展中,把保护这件头等大事做好。

杨书记特地过来跟我说:马尔老师的关于临涣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仔细拜读过,虽没冒泡,但心里掂量着每一句话。

余教授开玩笑说:马尔的第一本“非法”出版物是由何主席编辑的,他把马尔的所有临涣文章打印下来,裁剪成册。

我想起四年前在临涣参加的民俗文化研讨会。

那是由县文化馆李俊民馆长发起的。

一帮学者、民间艺人很真诚很热心的谈论着临涣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只可惜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政府的瞩目与支持,回声终究是微弱的。

新版的临涣文化研究会被镇里当做智囊团来看待,也算是古镇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拐点。

昨天和今天,有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

作者相关文章

向临涣文化人致敬

临涣的那一抹夕照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