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幻想情人、死缠烂打、得不到就毁掉、圣母救世主,都是因为这一个原因...

 安慰记心理小店 2021-07-02

2021年第10篇

没有恋人能够治疗你童年时被拒绝的创伤必须是你而且只能是你有能力、有动力、有责任地去完成这项挑战

——苏珊·福沃德

如果你总是放不下一个拒绝了你的人,宁愿死缠烂打也不愿意和对方断了联系;如果你总是喜欢帮对方收拾烂摊子,无底线地付出却也换不来Ta的改变,那必须得看这本书《执迷》

这本书是围绕一种异常的恋爱,也就是执迷的爱恋而写的。什么是执迷的爱恋呢?通俗来讲,就是想要控制对方,让对方认可自己,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期望给你反应。如果对方拒绝或者是想要离开,你就会做出可能自我伤害或者伤害对方的事情。

执迷爱恋者也会把爱恋变成一种威逼利诱和控制欲,所以作者也把这种爱恋叫做“强迫的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执迷的恋爱,可能成为执迷者,也可能成为执迷者的目标。处在执迷恋爱中的双方其实都很痛苦,会把生活过成一种你进我退、你追我赶的游戏。

那相对来说更为健康的,在恋爱当中的互相吸引的状态,其实是我们常说的迷恋。那怎么从这种可能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对方的状态,转变成一种相对来说正常的,彼此吸引的迷恋的状态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思考和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目录

Part1

如何识别执迷的爱

Part2

执迷的根源是什么

Part3

如何科学走出执迷

音频版👇

视频版👇

文字版👇

如何识别执迷的爱

1

执迷的爱用作者的归纳它是具备四个特征,大家看一看自己是不是可能会有这样的倾向。

一、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恋人想要得到的那个人
二、对对方有很多强烈的渴望但是这些渴望很难被满足
三、你已经被对方明确地拒绝或者是感觉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不太可能得到对方。
四、被拒绝或得不到之后自己的行为开始变得失常不可控

以上这四点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执迷的爱恋,需要符合这四个特点才是。大家不要看到有一个特点很像,就很害怕是不是自己。真的不用,因为很异常的心理状态,其实要满足很多标准才可以被定性的。并不是说简单有一两条满足就是了,所以大家不用担心。

抱着一个学习知识的态度,去看待这种可能和自己有部分交集,或者说能够帮助你来识别和你恋爱的、相处的这些人,是不是有一些需要你去警惕的地方。那么下面就来具体教大家怎么识别。第一个是我们看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不是会陷入到下面我说的这样的关系里。

第一种:如果你发现和一个人只有短暂的相处,有过一次浪漫的体验之后,你认为就是Ta了,认定Ta了,我就要和Ta在一起。


第二种:被一个人明确拒绝却很放不下,甚至打定主意要用死缠烂打的方式去挽留对方。


第三种:在被对方拒绝之后,你会异常愤怒,注意是异常愤怒、异常极端的愤怒,然后产生想要报复对方的心理,甚至就真的做了非常极端的报复举动。


第四种:你发现你总是被“问题人物”吸引,就是不管对方多糟糕,你总相信自己能够拯救对方。


如果出现了上述四种情况当中的一种,就要警惕了!因为它们代表了作者提到的四种不同执迷者的类型。

第一种 理想化情人型
第二种 死缠烂打型
第三种 得不到就要毁掉对方的报复型
第四种 对方越坏我越爱的救世主型

前三种我觉得都可以总结为“步步逼近型”,就是迷恋的对象想要逃离,越是后退,执迷者就越想用强烈的追求攻势,甚至是威逼利诱来留住对方。


最后一种我概括为“步步后退型”,是对迷恋的对象无底线地包容,包容Ta一次又一次的欺骗、无理取闹,甚至失去自己的原则,失去自我;这些都会让你和你的恋人之间的界限丧失,你会觉得自己需要和Ta黏在一起,依赖Ta来满足你自己的情感需要。


这几个作者总结出来的部分,是我觉得全书非常亮眼、精华的部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总感觉哪不对劲了,但是好像找不到语言去形容。这些词汇可以帮助我们去描述那些你已经下意识感觉到、觉得不太正常的状态。

当我们有了语言可以描述它、形容它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学会去识别,无论是识别你自己还是识别别人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手段。识别别人你可以选择去远离,识别了自己,你可以选择是否要去调整,或者说去改变这个部分。

 执迷的根源是什么

2

对于经常分分合合的这种执迷的恋人,执迷者和迷恋对象之间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己内心常常处于一种迷茫空虚的状态,需要非常强烈的、热烈的恋爱去填补。


作者认为这可能和执迷者的童年经历有关,尤其是涉及到被父母抛弃或者拒绝的经历。但是大家注意,被抛弃感其实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体验,不能与实际上真的被父母恶意地抛弃完全划等号。


比如说孩子出生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和母亲呆在一起,但是随着孩子逐渐地长大,父母肯定会和孩子出现一个分离的过程。作者说父母的爱是唯一以分离为目标的爱,就是说在分离的过程当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产生被抛弃感,而父母的打骂、偏心、离异、去世会产生更加强烈和恶劣的被抛弃感。


这是不管是知道怎么去爱、还是不知道怎么去爱的父母都必须要去面对的一个问题,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是最开始的一个冲突,而且是比较大的一个冲突。

那如果说学习到了怎么和孩子相处,或者说知道孩子的需求的这种父母呢?

父母可能可以比较好的处理孩子心中的疑虑,可以让孩子们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不是故意拒绝他们的,哪怕是分离。比如离开的时候会说爸爸妈妈要去工作啦,工作才能给你买玩具呀,给你买好吃的呀,去让孩子明白这个分离并不是抛弃。


但确实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一点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可能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这种感觉是缺失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长大以后,即使表面上看起来独立了,自己挣钱,自己养活自己。但是情感上这种被拒绝的过去,会使他们极度渴望重新获得父母般的温暖。而他们的恋人,则成为了父母的象征,这不是说要把恋人当成父母来谈恋爱,而是说你童年缺失的部分你得想办法满足啊。


那在什么地方最有可能满足呢?朋友之间不太可能,你们是有一定的界限,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大家都是有一定的共识的,朋友就是应该这么相处。

但是由于和恋人之间的相处,它往往是比任何关系都要亲密的,而且在这种浓烈的爱情的刺激之下,好像觉得自己可以为对方、对方也可以为自己做任何事情。这样的话,自己的那些缺失的需求是不是就可以通过恋人来满足呢?这变成了一个获取这种满足的捷径,或者说是借口,或者说是机会。


我们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荒唐,谁会想和父母谈恋爱呀。但是作者在她自己的临床工作当中遇到这样的来访时,可能觉得到了合适的时机,去跟Ta们做这样的解释的时候,Ta们一开始也都是无法接受。

但是我觉得这里的描述有不是很准确的地方,我们并不是想和父母谈恋爱,而是希望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东西,我们可以从恋人身上来获取。其实我们是不想和父母谈恋爱的,而是想和我们理想中的那种可以给予我们爱和需求的人来谈恋爱。


作者特别强调了救世主这种情结迷恋者的情况,Ta们童年被拒绝的经历,让Ta们形成了和父母之间的角色颠倒。救世主情结的人往往自己变成了那个家长,从小承担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因为Ta们照顾孩子的责任是缺失的,所以Ta就把这部分承担过来。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了。所以这是Ta们去抵抗 ,去保护自己被抛弃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那Ta们长大以后,自然也习惯用照顾父母的方式去照顾别人、照顾恋人。Ta们渴望从中得到久违的认可,因为Ta们从小这样做的时候就希望得到认可了,可是父母这部分的反馈一直是缺失的,那这种缺失就会一直跟随到成年的生活里来。你总要得到自己一直缺失的东西,而在恋人那里,是唯一最有可能得到的地方,所以就是要抓住不放,因为这是唯一的机会。


如何科学走出执迷

3

但是这样的关系很难长久,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是这样的人,或者身边有你在乎的人是这样的人,那怎么走出来其实是有方法的,作者给了三个解决的方案和指南。


走出执迷需要改变的其实不是对方,而是你要找回本来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所以要把注意力从对方的身上转回到自己身上来。之前你不断地从Ta身上找东西,现在你要在自己身上找东西,找那个你缺失的东西。比如说可能是尊严,可能是自信,可能是自我价值感;这些东西你在别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那关于找回自尊自信的方法呢?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关于自尊的那期推文(本篇文章末尾 往期推荐里有链接),就是下面这本。


当时推荐了之后,很多糖丸儿反馈都特别好。书里边提到的一些方法,特别的实用,而且把很多关于自尊的一些需要我们知道的东西都写的非常清楚。

所以第一个方法就是不要在别人身上找,而是要在自己身上找你缺失的东西。


在改变行动之前,其实我们要从意识上对执迷的模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先把自己的执迷想法、感受和行为记录下来,记录一段时间,这样你才能客观地看到,原来我是这样做、这样想、这样反应的。


举个例子,有天晚上你守在电话前面期待着自己刚分手的恋人可以打电话过来跟你求复合。这时电话铃声突然响了,你非常兴奋去接听,却发现是你妈妈的电话,于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莫名其妙地跟她发了一通火,指责她。因为她耽误了你接恋人电话的机会,复合的机会可能就错过了,然后就大哭一通。


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想恋人一定会打电话回来复合,这是种执迷想法;耐心等着Ta的电话并接电话,这是执迷的行为;然后电话铃声是触发点,冲妈妈发火指责是结果。从持续的期待,听到电话激动紧张,发现是妈妈以后的失望、生气,这是一系列的执迷感受。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执迷所涉及的一想法、二行为、三感受进行像刚才这样详细的记录,你就可以渐渐发现,自己是用着一种怎样的模式来面对感情、来面对爱情生活的。


那方案的最后一个步骤呢,就是借助我们的执迷日记,开始改变执迷的行为。行为是比想法更容易识别和控制的,所以要先改变行为本身。因为你的想法可能会有波动,会有以前的痕迹,但是行为是可控的,所以它改变起来是相对更容易的。

作者给出了我们几个改变行为层面的一些策略,比如说你发现什么物品或场景,特别容易触发你的执迷状态然后你要把这些特别容易触发你的执迷状态的物品或场景贴上可视化的警告标签。

比如说你刚才一直在等恋人的电话,然后这个电话一响,就触发了你的执迷状态,那这个电话,就是一个你要去警惕的触发物。


比如说你可以自己手机的屏保上做一个提示,例如把“不要因为执迷而给伴侣打电话”的大字做成壁纸,然后把它设为屏保来给自己一个提示。每次你可能进入那种执迷状态,要接电话或者说要去打电话的时候,第一时间能看到这个屏保,给自己一个及时的提示。

书中还提到一些假想对话,例如给自己和父母写信这样的方法,之前的推荐里也经常提到这些方法。如对这些方法不是特别了解,那么可以用这本书里的方法进行练习。


我们推荐书还是那个原则,我们是希望大家如果是这本书的受众人群,而这本书是真的能够对大家所帮助。还是希望大家自己去看书,而不是只看完这篇推文就完了,因为推文内容太少,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方向。比如这本书里有什么地方能帮到大家,以及什么方法大家是可以去尝试的,但具体内容还是推荐大家去书中寻找。

而且这本书的封面也很特别,是厚厚的、用纸壳包裹着的。拿在手里的时候有一种安全感,一种好像被包裹住,拥有了一个保护壳的感觉。不知道这本书的装帧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设计的。

那最后我们来说说,如果你不是这种执迷者只是你不幸的成为了Ta们的目标该怎么办呢

比如说你已经跟对方结束关系了,但Ta还是无法接受这个结果,然后多次地纠缠,甚至是造成了骚扰,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那就是一定要把礼貌放下,如果你已经决定要分开,唯一的办法就是你一定要提供一种斩钉截铁的表态。


比如Ta说我们能不能见下面,你说我工作很忙以后再说吧。这就不是一种斩钉截铁的状态,可能在一般人看起来,这是礼貌委婉的拒绝了。但是对于Ta来说,就觉得那是还有希望的意思,之后再约,Ta可能真的就是等过一段时间,还会来做一个邀请和纠缠的行为。这个时候礼貌是没有用的,而是坦白、诚实、直截了当地去表达你的想法、需求、言行一致不左右摇摆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大家可以在纸上写下“放下”这两个字。你可能有很多事情一直纠结在心里边,想让它过去,但又不想让它过去或者过不去。

有些包袱你一直背在身上(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包袱,可能是别人施加于你的,或者是你施加于别人的。)不管是哪一种,我希望你能找到一种好像这个包袱就在你手上的感觉,想象着它在你的手上,然后你做了一个决定,你决定把它慢慢地放下,慢慢地放在地上,不再带着它去过你接下来的人生了。

也许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希望你在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至少已经像我一样做了一下尝试,可能很困难,但是你做了尝试。或者真的就在刚才这一瞬间,你觉得可以完成这个动作,就是把它慢慢放下、放在地上,那张纸和你的手分开。不仅是在脑中去进行,还要加上你的肢体语言,真的去进行这个过程,也许这就是你等待了很久的一种仪式感、一个契机,把一直在纠缠你的负担真的放下。

最后,来个小广播!

安慰记正在长期招募志愿者,感兴趣的糖丸儿可在后台聊天框回复“志愿者”了解招募详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