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记耳光:打得心中情火更旺

 AlanZhu1978 2021-07-02
最近有一记耳光挺火的,事情如何走向,还需拭目以待。不管怎么样,这都不是好事,只是希望能带来多一些提醒吧。当然,我也会想起相关的歌了,我很喜欢的歌手之一张国荣就有这么一首《那一记耳光》。


在张国荣诸多经典当中,这首歌应该算是冷门吧,在之后的演唱会、官方的精选集里都没有出现过。不是资深的粤语老歌铁粉或荣迷,多半是没听过的。当然了,从动听性、传播力来说,这首歌和那些经典相比,本来也有些差距。

更何况,这首歌是藏在张国荣翻身的起步专辑《风继续吹》当中。耀眼的标题曲基本可以掩盖其他歌的光亮了。


不过喜欢完整欣赏一张专辑的我,也因此没少听,对每首歌都耳熟能详了。而这张专辑,正是张国荣在歌坛沉寂数年、转投华星的第一张专辑。那时候的他,在经历了宝丽多的失意后,被贴上了“不适合唱歌”的标签。只好在丽的电视台混着,也拍些电影。在电视台认识了做音乐总监的黎小田。

黎小田,出身演艺世家,5岁就作为童星出道。比张国荣年长10岁的黎小田已经在演艺圈打拼了20多年,最多的事还是音乐创作。比如著名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就是他的作曲,卢国沾填词。七八十年代交汇那几年,黎小田和卢国沾的组合,与顾嘉辉和黄霑的组合,几乎撑起了港剧金曲的半边天。

而黎小田和张国荣的认识,还可以追溯到张国荣入行的演唱比赛。张的选曲《American pie》原定要六七分钟长,但是评委的黎小田建议张国荣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但年轻气盛的张当即和黎扛了起来,拒绝了黎的建议。不过真到比赛的时候,张国荣还是做了压缩,也拿到了亚军。


但刚入行的张国荣出的专辑,在路线有些模仿时兴的罗文的尖利嗓音,但反倒东施效颦被讥为“公鸭嗓”。

《情人箭》是张国荣第一张粤语专辑的标题曲,典型的70年代末武侠剧风格,正是黎小田的作品。其实根本没有公鸭嗓那么惨了,只是当时新人不成功的定位而已。

到了83年,黎小田打算出走电视台,到华星唱片专门做音乐。一直就看好张国荣的黎,看到张国荣拍戏也是半红不紫的,就带着他一起了。张国荣也成为华星的第一个男歌手。

而黎小田给张国荣的锦囊妙计只有一个,就是像猫王那样压低嗓音,肯定火。听人劝,吃饱饭。这次张国荣又采纳了黎小田的建议。


黎小田是《风继续吹》的监制,居功至伟。专辑里,黎小田写了两首歌,一首是这个《缘分有几多》。这首歌据说是黎写给当时的新婚妻子关菊英的。不过仍然符合才华和渣成正比的规律,黎小田在感情方面就不好说了,关菊英本就是他的第二个妻子,还能写这么一首甜蜜且虔诚的歌,可这段婚姻也就维持了两年。原因是黎小田被关捉奸在床。说到关菊英,熟悉港剧的人应该也不陌生:80年代初不少经典港剧主题曲是她唱的,离婚后她一度离开香港,2000年后又回归TVB,演过《溏心风暴》等电视剧。

扯远了。另一首黎小田作曲的歌就是这个《那一记耳光》了。这里说的一记耳光,当然不是上下级之间的,而是情侣间争吵之后的过激行为。

黎小田的这个曲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一听就有80年代初的动感。这也是黎小田擅长的风格之一了。

这首励志型的歌,也是黎小田的。

郑国江是黎小田那时期曲作的主要填词搭档了,也是张国荣早期的伯乐。为张国荣卖一送二打折填词的佳话以前也说过了。那时候郑也确实高产。这首气氛活跃的词,也是郑国江的得意之作。郑国江填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工整,虽然有刻意之嫌,但也符合他自称的“词匠”定位。

其实歌里并没有交代这一记耳光的具体原由,甚至提到“我好冤枉”,不过有时候这事也不需要理由了,自己多想想哪里做得不到位就好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劈拍一声面珠火辣辣,烧得心中情火更旺
我盼永远留下那手掌印,日后亦能让你欣赏

打是亲骂是爱。不明缘故挨了一巴掌,心中情火还更旺了,还要把这个手掌印留下来欣赏,要的就是这种癞皮狗品质。

热情留在心未敢太放,可问良心无非非而想
我还是爱惜那一巴掌,它表示你的立场

癞皮狗品质还在继续升华。不怕打耳光,就怕不打,至少愿意打还代表了在意的立场。不过打耳光的人千万别都这么想,而真的动手了,毕竟有这种觉悟的人还是绝少数,甚至可能只是就存在于歌里面。

可能曲调有些老套了,但好歌其实是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的了。

黎小田为张国荣继续制作了几张经典,把他送上叫板争霸的位置,也还写了不少好歌给他,比如《一片痴》《侬本多情》这样的代表作。




还有一首风格上有些特别的《不怕寂寞》。在张国荣的告别演唱会上,黎小田弹着钢琴,张国荣坐在钢琴上唱着这首歌,堪称港乐史上的经典画面。


虽然87年张国荣就离开了华星,但两人关系并未疏远,直到一人先离开人世。而到了2019年,73岁的黎小田也因病去世。在送别仪式,还出现了一个张国荣送的花圈,写着“恩重如山”四字,也是有心人的催泪安排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