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志民:粮票

 文艺朝歌 2021-07-03

 

文图/陈志民

因一项编纂工作让我接触到《淇县粮食志》,让我又看到“粮票”二字,让我又回到了那个使用“粮票”的年代。

九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大都知道什么是粮票,以及粮票的作用。实际上粮票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购买粮食的票证。

那个年代,物质贫乏商品紧俏,国家为了调控物质、稳定物价,采用了票证方式。比如买布有布票,买油有油票,买紧俏商品有限购票,粮食的供应采用的是粮票(粮册)。

从《淇县粮食志》票证管理一节,让我知道了:粮票在我区较早的1937年冀鲁豫边区战时,军队就实行了军粮支票(票款两用)。在大军南下时,军(队)用粮票在我县西部开始使用。到1955年10月1日,发放了“全国通用粮票”和“河南省流通粮票及料票。1965年对1955年的旧版全国通用粮票进行了兑换(改换了票面)。1965年7月,对河南省粮票旧版进行了兑换。1980年更换了1965年以前的全国流通粮票旧版和收回1971年以前的河南省流动粮票。

规定各种购粮票、料票一律禁止买卖;如有遗失不再补发,在本省流通的粮票只限于“全国通用粮票”和“河南省流动粮票”。由国家实行定量供应粮食的城乡居民,因公外出或探亲访友可发给粮票;农民外出到城镇探亲也可以用粮食兑换粮票,或在定销指标内发给粮票;流动性较大的居民外出,如勘察队、剧团和其它文艺团体及住校学生假期回家,均可发给粮票。出省境买牲畜,经当地财委审查同意,报上级粮食部门批准的可发给料票。

由于非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副食业不断扩大,人员外出流动量增大,所以粮票的发放量也相应增大。1980年以来,因饮食业议价食品的出现,粮票在社会上的流转量稍有减少。

那时我县管理和发收粮票的库所,除粮食局外,有直属库、城关供应站和高村、庙口、黄洞、西岗、北阳五个粮管所的营业门市。还配有两名专职和五名兼职粮票管理员。

《淇县粮食志》除了粮票,还让我知道了“购粮证”和“周转粮条”它们的存在和用处。购粮证也称购粮册(粮册),购粮册始于对粮食实行通购通销以后的1955年9月,由河南省粮食厅颁布的办法,该证的种类有: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机关粮油供应证两种,由供粮单位按月批供,允许节余,不许超购。粮册上包括口粮口油标准和节日增供粮油及豆类。再者是工商行业供应册,系以粮食作为原料的工业、手工业、熟食业、复制业、副食业和糕点业用户,向指定粮店买营业用粮。此外,还有农村通销粮、周转粮条。

周转粮条约在1970年以后,为压缩粮票的发放量,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的。外出者可把粮食在粮食部门定点以牌价出售,该粮店给以售粮证明,然后可持证明在县内定点买粮。再者是非农业人口,可由粮食供应册上扣除所需数量,由该店填一临时粮食转移证,到定点处交证买粮,以代粮票流通。

以上是《淇县粮食志》记载的粮票、购粮证、周转粮条,它们使用的背景、年代以及作用,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粮票和粮册(粮油供应证)。

粮票,我真正接触时是在服役期间,1984年第一次探亲休假,15天假期,再加上路途往返5天,共计20天的时间,司务长退了我30多斤的《全国通用粮票》和100多元的伙食费,让我印象深刻。

当时不知道粮票都有什么用,只知道买粮食要用到。在家时年龄小,也没问过吃粮的问题,所以只是懵懂的拿着粮票回家。把粮票交到父亲手里时,父亲告诉我,粮票就是你每天的口粮,咱们家乡说的面购点(口粮标准),说明白一点就是一个人一个月的粮食定量。我们飞行员的待遇高些,一人一天有一斤二两的面购点。父亲说在家里每人每月只有26斤,26斤里还分细粮、粗粮,也就是说白面多少斤、黄面多少斤,再加上花生、黄豆之类杂粮等,每人每月一共为26斤;学生、重体力劳动者要高点,在30斤以上,小孩的面购点只有十几斤。

父亲还说,你拿回来的是《全国通用粮票》,这个粮票里还有油呢。我现在记不清了,可能每十斤有二两油吧,《河南省流动粮票》就没有这项功能,只能买粮食使用,粮票里边不含食用油。粮票规定不让买卖,因为用它买粮比直接用钱买便宜,人们觉察出了粮食的差价,后来出现了粮票黑市,偷偷摸摸用粮票换钱,特别是全国通用粮票,价钱要更高些;反过来,用粮票买东西,比如换馍、鸡蛋、红薯等,那时一斤粮票可以买五斤红薯哩。随着粮食产量增加,市场的开放,国家也有了粮票兑换人民币机构。

粮册,我是在1988年转业后接触到的,居民每家有一个粮册,粮册是一个白色的小横长条本,有封面、封二、封三以及主页的小本本。那时家户用的都是粮册,封面上印着“某某粮食供应站”字样,右上角印着粮册编号,编号能与供应站底册查对;封二是户主的名字,还有一个又大又圆又红的供应站大印章;封三记录着一家人几口人(大人几口、小孩几个),每个人的面购点及月总计。然后就是粮册扉页,供应粮食交易情况登记表,“几月几号买了多少面粉、多少油等等”,从前至后详细记录着每次交易情况。每月至少要到供应站去一次,并且把每个月的面购点记录在粮册上。买完不补,买不完会累计到下月或下年使用。

如果家里有人外出,需要用粮票就到供应站拿着粮册,让工作人员从粮册上核销面购点,兑换成《河南省流动粮票》,可以在河南省范围内进行购粮,出省兑换《全国通用粮票》,还要按比例扣除口油,就这样用的多还要找熟人托人情才能解决。

说到购粮,让我想起过年到供应站买粮食的情景。八十年代,我们在城关粮食供应站注册,城关粮食供应站在红旗路中段路南,现在的淇县招待所那块儿;记得是在一个胡同里边,离胡同口不远路西第一个门口院子里,是个西屋。胡同口东侧有个小食堂,小食堂邻胡同西北角上,有一个用砖砌的柱子,柱子和东边、后面的房子上搭了一个棚子,棚子下面支有一个麻烫秤(油条摊),每次去买粮食就能闻到香喷喷的麻烫味;平常去抵(买)粮食不用排队,一般一个小时左右都就能买到如意的粮食,但是临近春节就要排队,有时人能排到小胡同口麻烫秤的路上。

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备年货,供应站供应的种类也会增加,比如有粉条、红薯干、绿豆、黄豆、炸面、香油等等;去购买的人,有骑着自行车的,也有着篮子、提着油壶、拿着面袋的,还有拉着平车的。那几天供应站里场面热闹非凡,把供应站的工作人员累得都直不起腰来,满脸满身的面粉,顾不上和熟人打招呼,个个像个白面猴儿。

我一个战友的爱人在供应站上班,有时候还可以开一下“后门”,看有什么紧俏商品,提前打个招呼预留一些;人多的时候还可以提前说一声,把需要的东西秤好放到一边,不用等太长的时间;记得负责开票的是县上郭书记的爱人,人很和善乐于助人。

在粮票将要失效时,有位知情的同事说,粮票马上就不让用了,把手上的粮票兑换成粮食或是变现吧。我家结余了几百斤粮票,找到相关人员兑出了100多元呢。粮票后来还真的在全国停用消失了!

粮票的停用消失,应该是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里,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粮食不再是紧俏商品,可以敞开供应,粗粮、细粮随时可以用人民币直接购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的放开,个人也可以经营粮食油料,好多地方出现了个人面粉厂、榨油厂,农民的小麦存放到面粉厂,想吃面随时可以到哪里取,方便了许多。可是一段时间,由于面粉厂过剩,面粉经营难以维持,面粉厂老板亏损跑路,坑了农民乱了政府;现在农民收了麦子,直接卖成现钱,有了钱随时可以到购面点或超市买面买油,从此也再也看不到了粮票当年的风采。

粮票消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说明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证实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进入了新时代,走上了快车道,粮票成了人们的记忆,而它却承载了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我要将它编撰进书,让它永久驻留在人们的心田。

(于2021年6月2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