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英锋:宣痹汤治疗上焦湿热的灵活运用

 云散天开720 2021-07-03

黄希、胡任飞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07-02

上焦宣痹汤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故称上焦宣痹汤),由枇杷叶(刷去毛)10g郁金10g射干6g白通草3g香豆豉6g五味药组成,原为太阴湿温,气分痹结而设。

刘英锋教授根据少阳三焦膜腠理论,将此方的主治病机定为湿热郁痹上焦,并将此方灵活运用于顽固性咳嗽、慢性咽喉炎、原因不明性胸痹等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屡获良效。

1、少阳三焦的理论基础

少阳三焦,自古有“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刘教授以为:少阳三焦,本有形质。《内经》以六腑论三焦,腑器本有形质,《难经》“有名无形辞,也应是“质无定形”之义,而非“没有实质”之谓。其所以无定形,乃因三焦之腑居“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张景岳《类经》),即三焦的形态,因包裹诸多脏腑,随曲就伸,变形无定,而边界难以言述。其实质,乃是外连腠理,内主膜原,遍历胸腹,包裹脏腑,上络心包之膜性组织。其功用为行水道、转气机、游相火,进而协调上下内外之水火平衡,并为主司(协调脏腑)诸气之枢纽。上焦者为三焦腔腑之上停,具有宣气机、布精微、散营卫之职,以“如雾而喜宣透舒达为其常态。”

ps:陈老与刘教授英雄所见略同,也认为手少阳三焦是由膜原和腠理组成,确有形质可征,无庸争辩。三焦之膜,大至胸腹之膜,小至细胞之膜,广阔无垠,故称膜原,是连接全身上下内外组织。

膜外空隙称其为腠,包括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胸 腹肓膜、五脏经隧夹层、眼膜间隙、脑外腔隙等。膜之所至,腠即随之,膜腠合称少阳三焦,成为卫气水津升降出入之路。)

2、上焦湿痹的病理概要

湿为阴邪,易害阳位,湿郁于上,势必影响上焦的宣透舒达,致使水、火、气道通行受阻,水停生痰,火郁生热,气滞留湿,进而引发胸咽局部郁滞性的病证。如伤湿卫郁营热则咽梗而痛,汗多而不均;风痰夹湿则久咳留恋;湿热郁扰心或心包,则胸闷心悸;湿阻清阳,肺气不宣则头昏不爽。湿痹于上,易于兼涉心、肺、心包。这不仅因为部位相邻,还因于三焦水道通调于肺,且与心包互为表里,以膜相连,共司相火,进而可影响于心、

ps:陈老认为上焦宣痹汤为治疗湿热痹阻上焦之方,基本病理是:外邪相侵肺卫受邪,宣降受阻→气郁化热津凝成湿→湿热阻滞上焦。本方本来所治肺经湿热气分痹结而哕者。亦治肺气痹郁,胸闷不舒、皮肤蒸热。呃逆的基本病理是膈膜痉挛,而三焦膜腠是津气运行通道,设若外邪相侵,肺气失宣、湿凝气痹引起膈膜痉挛,即呈呃逆。胸闷不舒,皮肤蒸热,亦是肺气失宜,湿凝气痹证象。)

3、宣痹汤方的用药特点

本方药味平淡,贵在轻灵取胜。郁金芳香气窜,舒气透湿,专开上焦郁滞;枇杷叶清凉甘淡,清热而不碍湿,肃降肺气以助调通水道;射干性寒味苦,散水消湿,化痰利咽;通草淡渗通经,导湿下行;豆豉清香,也助解郁开胃以利运湿。五味相佐,共达宣透上焦湿痹、清解上焦郁热之功。另外,郁金为血中之气药,兼入营血,欲行血中湿滞,非其莫属,故其与枇杷叶清肺利气之品配伍。一气一血,心与肺兼顾,可为上焦湿热通治之基础。

ps:陈老认为上焦气郁津凝,变生湿热。治宜清其气郁之热,利其津凝之湿,开宜肺气之痹,清轻宣达展其气机、淡渗利水导湿下行而上下分消。肺气痹而不宣,故用枇杷叶、射干、香豉清宣肺气,开肺气之痹结。郁金行气解郁,又能行血而开血分之痹结。通草清利湿热,导水下行,与枇杷叶等宣肺药物同用,又有开源截流之意。)

4、辨证与鉴别要点

1)辨证要点:

胸咽自觉痹阻与轻度郁热的现象,具体如:

①自觉咽梗或喉阻,局部或有微痛,或有漫肿暗红,或咽干不欲多饮;

②自觉胸闷不舒,或有微咳不爽,或胸微痛,或喜深透气或叹气;

③常喜咳咯淸嗓,有痰感,但咳咯不爽,痰白而粘稠不易出;

④舌象、脉象不一定有突出改变,比较常见的是:舌质稍暗红,舌苔薄白腻;或脉两寸独沉,或一寸沉而另一寸浮。

(编者按:宣痹汤方证与半夏厚朴汤之梅核气比较类似容易混淆,一般来说,半仙厚朴汤证为痰气互结,较之宣痹汤痰湿尚未化热,故咽喉望诊色较淡,且较少频繁清嗓,较少口干,舌质较淡,宣痹汤方证小儿患者还常可见较显著的清嗓怪声咳嗽,频频打嗝)

2)鉴别要点

与外感风热相较,经脉、表证不典型;与心肺脏病比较,里证不突出;多属与上部腔膜比邻兼涉之症,具体如:

①或有寒热外症,但并不显著:或微发热而不恶寒,但口不渴:或微恶寒而不发热;

②或有咳喘,或有心悸,但均不严重;或看似急重,但心肺并无显著器质性改变;

③或与外感史有关,但多为后遗病症,久久难愈。

5、临床运用举例

湿闭咳嗽案

龚某某,男,73岁,2004年12月23日就诊。

主诉:反复咳嗽3个月。初因受凉,引发急剧咳嗽,无寒热,查血象无异常。胸透:肺纹理增粗。曾服麻杏甘石汤止嗽散之类,咳嗽略减,近期因食油炸食品再度加重。服用前方及罗红霉素、甘草片等效也不佳。

现症见:咳嗽,呈阵发咳甚微有脸部发热,咽略痒不痛,痰少而色灰白,吹风咳也加剧,但身无怕冷,二便、眠纳均可;舌色稍红,苔白稍厚,脉略弦、关旺寸部不足;咽稍红,扁桃体不肿。

此为感冒流连,属肺有风痰兼上焦湿邪郁热,故治疗在疏风宣肺化痰的同时,还须舒气透湿清热,以上焦宣痹汤合止嗽散加减:郁金15g,白通草5g,枇杷叶、射干、荆芥、白前、陈皮、百部、紫菀、连翘、银花各10g,桔梗6g。

7剂后,咳嗽大减近除,痰反易出而量相对增多,为上焦气开邪出、痰湿未净的应有反应,以杏苏散合千金苇茎汤4剂理气化痰善后而愈。

按:急性咳嗽多因风寒、风热挟痰而作,以寒性凛冽风热急迫,故其作也速。但慢性久咳,除有气虚、伏痰以致外邪残留不去之外,合有湿邪也是不可忽视的常见原因,尤其是湿与热合,则如油入面,最是缠绵,辛散解表、苦寒淸里皆不能即应起效,久用重剂,反有助热、碍湿之弊。对此,宣痹汤恰到好处,可为治疗慢性久咳立一大法尤其是常法难以取效时,转用此法,往往有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之妙。

湿郁咳嗽者,常为胸咽隐约不适(难以名状),而作,咳虽不剧但缠绵难愈。病久则湿也易与众因夹杂,用药又当加减合方:如挟风则兼见痒而作咳,宜合止嗽散加减;郁热则也可呛急而咳,或咳时觉有热气冲咽之感,宜合泻白散加减;挟寒可胸背怕冷、受凉加剧,可合三拗汤加减;挟痰较多则咽梗突出、咯痰也多,或咳有痰声,可合枳桔二陈或千金苇茎汤;若湿热俱重而伴有高热无汗,是已牵涉太阴,单用此方恐其病重位深,药轻浅不足胜任,可合《温病条辨》杏仁汤,多能转疑难为神奇。

湿阻咽痛案

官某某, 女, 45岁, 2005年1月27日初诊。主诉:咽痛咽干9个月。缘于2004年4月牙龈脓肿, 然后出现咽痛、咽干。牙龈脓肿穿刺后已愈, 唯遗咽痛至今未愈, 语多则痛, 干甚, 如食辣椒感,舌根部有异物感, 喜饮温水, 无咳无痰, 咽痛甚则引颈项、肩背酸;咽有血丝、滤泡, 不甚红, 扁桃体略肿, 舌淡红, 苔薄白, 脉略细弦滑、偏沉, 左寸沉甚。

上焦火热未清, 复为湿郁, 湿热郁滞少阳经脉

治以舒气宣透为主, 方选上焦宣痹汤参小柴胡汤加减:郁金15g, 枇杷叶、射干、柴胡、法夏、桔梗、秦艽各10g, 黄芩、连翘、生甘草、白通草各5g。

日服1剂, 7剂后, 咽痛咽干大减, 肩背酸减, 脉细弦沉已无, 仍略滑, 寸稍沉, 右稍弦, 咽壁仅见少许滤泡。上方再进7剂善后。

按:咽痛者, 多从火、热论。一般或曰风温、实热, 或曰风寒、痰火, 病程日久则曰虚火, 多着眼于肺胃, 殊不知还有火为湿郁, 病属三焦者。因三焦之腑, 游行相火, 其上焦并于咽中, 湿滞三焦, 火失疏布而郁积上炎, 即可使咽部受灼而痛。若此等咽痛, 热重者, 可以银翘马勃散、甘露消毒丹之类治之;但若湿偏重而火不盛者, 唯上焦宣痹汤轻清宣达、化湿透热, 而无寒凉碍湿之弊, 可谓恰到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