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四)

 河洛娃 2021-07-04

在前文中我以纯粹个人的认知提出了“丰镐”和“雒邑”在周王朝的初期,是处于一个地位相似的“双都”的观点。也确实有不少朋友因此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这都属正常。无非是我们看待一些问题上的角度不同罢了,不存在什么针锋相对。在众多回复中,很多朋友所找的论据让我不由感叹自己知识面的匮乏,所需要学习和吸取的东西确实还很多。所以,万分感激。虽然有些经我的对照与考证,似乎对同样的内容解释有所歧义,或者有些对于史料出处的原文中,上下文的语境上理解不一,存在不同的观点,也是非常正常的。而对于个别朋友一些简单一两句毫无来历也无考究的呐喊,权作一笑。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四)

前一篇文章结尾处,我已经提到要在本文中聊一聊周成王与“丰镐”与“雒邑”的关系。那就应该先说一说这个周成王。周成王名“姬诵”,是武王“姬发”之子,周王朝的第二代君王!他在位期间,很好地继承和巩固了父亲打下来的江山,加强宗法,强大国力,并继续向东扩张。周成王在位22年,亲政15年,再加上他的儿子周康王“姬钊”在位24年,这对父子共同创建了周王朝史上最辉煌的一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关于“成康之治”的内容,依旧是与本文的关联不算太大,就不过多的赘述了。

在上篇文章中,我有提到在《史记》等典籍中 ,以及在出土的“周”早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里,有周武王制定“迁都雒邑”的内容。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的篇幅来讲起码在西周时期,周的国都还是在“镐京”呢?究竟有没有“成王迁都”这个事情呢?这当然是一个历史问题,谁也不敢断言真正的历史就是如何,只是,以现在我能查阅到和搜索到的文史资料中,加之个人的理解,我的看法是:迁都“雒邑”是周武王为了巩固和发展政权做的一项规划,而周成王则是用另外一种方式,也就是设立“双都”来完成了自己父亲对于强化统治的战略布局。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四)

质疑永远是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起源点,而史学界对于周国都的讨论也始终未停止。其中,一个看起来很具有说服力的话题还是很值得我们一起来关注和思考的,那就是对于“丰镐”遗址的发掘。“丰镐”遗址,大致于1933年被发现,1951年开始发掘,至今已70年。作为一个在各类史籍中频繁出现的名字,已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周国都“丰镐”,却在近年来被不少人质疑是否真的存在。被质疑的重要原因我看来有三个。其一就是现在发掘出来的“丰镐遗址”,基本还都是以类似于民用设施的建筑为主,最大的成规模的,也不足2000㎡,这种规模对于一个王城来说,似乎是小了些。

其二,在“古丰镐”的范围内所出土的一些文物中,依旧是以民用品为主和一些数量相对较少的官用青铜器,如带有铭文的多友鼎、卫鼎等。特别值得引起一些质疑声音的是,作为青铜器昌盛的周王朝,迄今为止并没有在“丰镐”遗址内发掘出是几乎作为要所有商周时期都城“标配”的,青铜器的铸造遗址。这不由让不少文史爱好者对“丰镐”的所在地产生了质疑。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疑点就是,在偌大的“丰镐”遗址范围内,并没有发现城墙,而却在宝鸡境内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规模颇大的城墙遗址,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因为以当时的环境而言,城墙对于要时常面临西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周王朝来说,首都不设城墙应该是绝不可能的。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四)

对于“丰镐”在考古发现上的一些质疑,还有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就不多说。但从现在已经发掘出的区域大体可以归纳为:遗址规模偏小、缺少皇家物品和城市建制不全这三个较为被人们关注的疑点。那么,是否就应该由此来判定,现在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内的“丰镐”遗址存在着并不是“古丰镐”城的可能性呢?

在查阅了一些史籍记载,和一些相对真实的信息资料后,以我个人的观点就是:现在的“丰镐遗址”,就应该是周王朝时期的“丰镐”城。因为以我的认知是这样的:首先,作为“周”初始的都城,在众多的已经经证实并无太多水分的史书,如《史记》等,以及可以作为佐证的《诗经》、《尚书》等经典中,都非常明确的表述过周王朝的都城所在的地理位置。“丰镐”本身就是“丰邑”和“镐城”的合体,而“丰”、“镐”两地,具各类史籍旁证,所处的位置在“沣水”东西两岸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那这样从地理的位置上来,“丰镐”所处的位置和现在所被认可的“丰镐遗址”也基本重合,所以从地理上看,很明显的,“丰镐”的位置并不太可能在其他的位置。除非“沣水”在历史上有非常明显的改道史,这个似乎并没有什么明确记载,至少我还没有查询到。

至于现阶段还没有发现更多的能够证明“丰镐”遗址所在的重要文物印证,我个人的观点是:从现有能够查阅到的比较官方的信息,对于西周时期的城市遗址发掘基本都在地面3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百米上下,对于这么深的挖掘,恐怕历经几千年的地质变化,是很难找到原貌的。同样的缘故,相应的城市规模以及城墙遗址未能找到,似乎有部分原因都可以暂时归于此处。而且,同样是个人观点,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在任何史料记载中,明确的指出如果“丰镐”不在现有地点的话,那应该是在何处,所以,我认为,有史籍记载,缺乏文物佐证的,我们来等待文物佐证,在此期间,完全可以相信其存在的可能性。而对于无史记载的,大胆假设的,则需小心再小心的求证,在求证过程中,至多也只能当做是一个说法而已,暂且不能作为论据。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四)

然而,我们当然也不可能将如此之多的,通过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所形成的质疑完全屏蔽似的一概而过。因为越是这样,反倒会让大家有欲盖弥彰的印象。那我就依旧以个人的看法,来试着表述一下我对于“丰镐”这个西周都城所存在争议的观点吧。我的看法就是,“丰镐”为西周都城确定无疑,而“丰镐遗址”所处的位置,也极有可能就是原“镐京”所在之处!然而,历史上真正的“丰”、“镐”双城规模,也许并没有我们习惯性认为的王朝都城这么雄伟壮大!

这个看法我想必然会引起众多热爱西安的朋友口诛笔伐,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先将文章看完之后,再来进行讨论。为了把一些问题明确化,我觉得应该先讨论现有发掘出的遗迹为什么规模不是特别大的原因。以现有“丰镐”遗址所发掘出的各类建筑遗址上,确实有类似于宫殿制式的,但问题是,其面积过小,明显与“周”这个偌大王朝所不相配。而从整体上看,遗址上所能体现出的城市规模也不算很大。就这个原因,属于考古和文物研究范畴的过于专业,在此不作讨论。而如果结合历史原因的话,我觉得,倒是可以说得通的。

在下文中,为了避免过多的引用史籍中的段落使得文章过长而表述不清,除了一些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之外,之前文中已经引用过的和一些能够很直接查阅到的资料我就不再列出原文了,仅用“史书上记载”代替了。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四)

“丰镐”作为周在征讨“殷商”之前就已经建立起的都城,在前文中也提过,是从“岐”迁至此,先建立的“丰”,后建立的“镐”,最后合二为一。这一点应该是已经没有什么太大争议了。而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写过,当时的“丰镐”,是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第一座以“京”为名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具有整体规划和布局的“大城市”。那么似乎现在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到了这个“丰镐”上,其实大家是不是忽略了另外一个地方,那就是“岐”。《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豳(bin一声)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这个“古公”,是“周”的一代非常重要的首领“姬亶”(dan三声),正是从他开始,周部落定“邑”为“岐”地开始不断强大,遂被后人尊称为“亶父”。他去世后,最小的儿子“季历”继位,继续发展“岐邑”,称“公季”。而“公季”,也正是文王“姬昌”的父亲。

为什么现有在陕西境内绝大对数发掘出来的具有王室背景的青铜器,基本都出土于现在陕西省的宝鸡市区域内呢?我的理解是,“岐邑”本身也就在现宝鸡市境内的岐山县,如眉县、石鼓园等地与“岐山县”距离都不远,而唐代史学家张守节著《史记正义》中所提到的“周”的来源:“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这个“周原”就在现在宝鸡的“岐山县”和“扶风县”交界,所以,这个“岐邑”,实际上就是“周”尚未灭“商”时的“族地”,乃“周氏肇基”之地。如果依照着这个观点延续,那么文王营造“丰邑”和“镐京”,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扩张“周”的势力,并在为推翻“殷商”做准备。到文王、武王时期,“丰镐”成型,为“镐京”!但更多的作用,应该是作为“周”行政中心和“东征伐纣”的根据地!而后世概念中的“宗庙”和祭祀,尚还留在原有的“岐邑”之中,所以,也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将岐地“周原”称作“宗周”,正是以这个为依据。而现今考古发掘出来青铜器的那些地点,应该也可能都在古“岐邑”之内。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四)

由于只是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同时“宗庙”和祭祀的场所也还留在“岐邑”,所以,这样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现在所发掘出来的“丰镐”遗址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就是因为文王在营建“丰邑”和“镐京”的时候,将国都所应具备的一些功能给分离了出来。“丰镐”更多的是作为行政和军事中心执行着国都的职责,而“岐邑”依旧承担着保存“周”历代宗室和祭祀祖先的作用。所以,也就相当于“周”有将近一半的功能与建制并没有建设在“丰镐”之内,那么,以当时的生产力和建设能力来说,城市的规模也就差不多是这个样子了。而宝鸡发现出来的“周城墙遗址”,也正是因为那里是“周”苦心经营多年的“宗室”所在,自然规模不小。

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尽管在我看来文王时期的营建“丰镐”和保留“岐邑”的功能,是将国都的部分功能分离,但以我个人的看法,这并不是一种试图建立“双中心”的策略。因为以我的理解,“丰镐”作为文王大力建设的国都,也是征讨“殷商”的大本营。而考虑结合当时的战略局势,无疑是“商强周弱”,那么文王,包括武王在内,之所以没有将所有的都城功能建制都在“丰镐”内建设完成,或许有着战略上的考虑。因为如果一旦的东征失败,“丰镐”也极有可能第一时间成为“周”抵抗“商”征讨的第一线!而保留“岐邑”,也是为了能在战争一旦出现不利于己方的形势时,自己的后方,还有个根基稳固的根据地可以提供支援和撤退,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为自己增强战略纵深。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四)

本来是要说起周成王与“两都”的关系,却发现将本文的大量篇幅都用来探讨“丰镐”上。似乎有些跑题。对于很多关于“丰镐遗址”的讨论,我也不再准备在之后的文中涉及,因为都是各抒己见,看法不一。如果展开来讨论,反倒是更加跑题。但是我认为,首先表明自己对于一些历史上具有争议的说法的个人观点,是对于我之前之后的文章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丰镐”作为西周历史上极其重要的都城,它所起到的作用和历史意义都是无法忽视的,而从个人角度首先确认其所在地和一些历史背景,也是对于我书写本文的主题所必须要具备的一个先决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