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为尊,我有“中国”——来自3000多年前的信

 秦巴视界 2019-06-04

    何尊铭文中出现的“中国”词组。
    何尊铭文上的中国(红线标记)二字。


  本报记者 毛毛 通讯员 翟慧萍

  5月25日上午,在宝鸡举行的2019“九龙山杯”陕西·陈仓国际马拉松赛上,获取名次的运动员均得到了一枚微缩“何尊”青铜器模样的奖牌,引起了来自全世界体育选手的浓厚兴趣。这件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与“看‘中国’,来宝鸡”的本次马拉松赛的宣传口号又有何联系?当天下午,带着疑问,记者与一些参赛选手冒着高温走进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了解实情。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坐落在宝鸡市滨河南路石鼓山风景区内,气势恢宏,依山傍水,处高望远,与石鼓阁顾盼相依,成为宝鸡的新地标。展馆的外形设计气势雄伟、新颖别致、风格独特。
  走进馆内,一派庄严肃穆的气象。据博物院讲解员刘瑞雪介绍,这里收藏青铜器等藏品47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达102件,展示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制礼、襄公救周、赏宅受国、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实,再现了周秦王朝的各个历史侧面。在参观中,大家不由得感慨:“宝鸡不愧为青铜器之乡!”
  随后,当记者一行来到二号展厅,一件西周时盛酒的青铜尊出现在大家面前。此尊通高38.5厘米,口径28.9厘米,重14.6公斤。由铭文得知,这件青铜器是西周的一位贵族“何”所铸造的,所以被称之为“何尊”。何尊上圆下方,造型优美,形似一个喇叭状的花瓶。口圆外敞,方便装酒、舀酒。通体四道扉棱,整齐有序,极富立体感。上部纹饰以芭蕉叶和蛇纹点缀,特别是腹部高浮雕的饕餮兽面,瞠目裂口、粗大的兽角翘出器外,神奇威严,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动感,在祭祀活动中平添一份肃穆庄严。下部为浅浮雕的兽面纹,以云雷纹填底。通体采用高浮雕、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疏密有致,凝重而富有变化。何尊以吉祥的动物纹为主题作为沟通天地的使者,是一件尊贵威严的祭祀礼器。
  讲解员刘瑞雪说:“此尊可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馆之宝,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
  生动的讲解,仿佛让大家穿越时空,看到何尊在那个雨后之夜,横空出世,向人们述说它的前世今生。



  姓名:何尊
  年龄:3000余岁
  职称:国宝级
  户籍登记时间:1963年
  籍贯: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
  出生时间:西周早期
  现住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联系电话:(0917)2769018



  1
  何尊横空出世

  1963年8月一个雨后的晚上,陕西省宝鸡县(现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村民陈堆在自家后院上厕所时,突然发现月光下,雨后坍塌的土崖上有一双发着暗光的眼睛牢牢盯着自己,着实让他吃了一惊。第二天天刚亮,陈堆和老伴儿去后院仔细查看,发现那双绿眼在阳光下还闪着白光。究竟是什么东西?他用镢头小心挖刨,结果就发现了一个青铜尊。第二年,陈堆夫妇离开家乡,临走时将青铜尊交给哥哥陈湖保管。1965年,由于生活困难,陈湖便把这件青铜器卖给宝鸡市一家废品收购站。1965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废品收购站发现这件青铜器后,便向馆长吴增昆进行了汇报。吴增昆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光永前去查看,并以收购站当初购入价30元人民币,将这件青铜尊征集到博物馆收藏。这是宝鸡市博物馆自1958年成立以来征集的第一件青铜器。1966年,王光永在《文物》第一期发表了《宝鸡市博物馆新征集——饕餮纹铜尊》的文章,从此何尊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重视。
  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这件青铜尊以其大气凌厉的造型和精美纹饰被选调参展。参与筹备展览工作的我国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在清理青铜尊蚀锈时,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纳闷: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接着,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有文字。他大为振奋,随即让人送去除锈。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由此何尊身价倍增。

  2
  何尊铭文具有证史作用

  何尊内底的122字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而铭文中“宅兹中国”就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的铭文犹如一封来自3000多年前的信,让我们了解到西周两名年轻人的祖先的光荣事迹,他们的父辈曾经浴血奋战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周朝。这两位年轻人,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一个是同宗的贵族何。他们不忘初心,继承父辈的基业,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跨越了3000多年不朽的青铜器。那时周成王才十几岁,在他四叔周公的辅佐下,开始励精图治管理国家,并完成了父亲周武王的伟大遗愿,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陪都成周。武王灭商回到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后,看到商的顽固分子还在蠢蠢欲动,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甚远,管辖起来有些鞭长莫及,对新建的西周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如果在新征服的地区建立都邑,既是巩固东方的上策,也能确保西周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周武王的宏伟计划未来得及实现就英年早逝了。武王去世不久,商纣王之子武庚就勾结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了震惊朝野的“三监之乱”,周公用了3年时间才平定这场叛乱,更加认识到营建东都洛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周成王五年,终于实现了周武王在天下中心营建都城的遗愿。
  何尊的铭文与《尚书》的《洛诰》《召诰》等历史文献完全吻合,从而证实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何尊对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3
  何尊承载着“中国”的文脉

  何尊的伟大在于它的铭文价值,仅仅百余字,记录了辉煌的历史,承载着“中国”的文脉。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宅兹中国”的“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 ”是指事字,上下有弯曲的四横象征着飘扬的旌旗,城邦的中心会竖立旌旗,指引族人归家,因此“中”本义为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中心的位置。据《新书·属远》载:“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 ”字为会意字,是“国”的本字,从字面讲,它由城池和干戈构成,表示“执干戈以卫社稷”。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属于自己的城池,而且要有军队,时刻来保护自己的疆土和臣民,这才称得上国。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外加“囗”以为国界,属于文字上自然演变。
  “中国”在何尊铭文中是方位词,意为中心、中央,“中国”就是国之中央。当时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识的限制,古人总是把自己居住的区域视为“天下之中”,即“中国”,将他族的居住区域划分为东、南、西、北四方,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尚书·梓材》中也有周成王所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记载。史书与铭文相互印证,说明周武王统治的地域为中国。“中国”最初只是一个方位上的概念,即中央之邦或中央之城。所以得中心者得天下,得中原者得天下,控制了中心就是控制了整个天下。演绎为“王者居中,居中为尊”。随着历史的演进、朝代的更替,“中国”一词,渐渐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直到近现代,“中国”被用作国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书当中。

  4
  何尊成为中国的名片

  “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字,首次在3000多年前的何尊铭文中被发现,轰动了世界。何尊曾以千万美金的保价,多次赴美国、日本等国展览。1982年,何尊登上中国文物特种邮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名片之一,闻名海内外,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的青铜器文化。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
  3000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3000多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以它命名,“中国”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
  2018年2月,宝鸡市正式宣布“看‘中国’,来宝鸡”成为宝鸡新形象全域宣传推广语。据宝鸡市领导介绍:“看‘中国’,来宝鸡”这一宝鸡城市形象主题宣传语,不仅是因为“中国”二字首次以词组形式,出现在出土于宝鸡的国宝重器——何尊上,更是来源于宝鸡对历史文化、良好生态、现代工业的自信。希望借助这一宣传语邀请八方宾客来宝鸡,看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生态文明、中国装备制造;观周风秦韵、寻文明根脉、赏青铜吉金。
  在宝鸡这片土地上,朝代更迭留下各种痕迹,一块青铜碎片,一方城壕残石,乃至一抔黄土,虽静默千年,却昭示着曾经的辉煌与兴盛。曾几何时,强大的商王朝因民心丧失,一时间,土崩瓦解。看到眼前的一切,周人深谙之道,发出了“以德配天”的誓言。
  青铜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技巧,见证了文明交流的过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只言片语无法道尽其中精彩,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感受它曾经的辉煌。如果你想走进青铜器文明的深处,体会它背后的文明交流,就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