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才子在泰山刻两字,难倒国人和日本人,郭沫若看后就加了四笔

 再见羊城 2021-07-04

中国的文字历经多次演变,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中国文字由繁入简。虽然文字更加简练,但是有时也会令国人苦恼。当人民看到古老的文字时会不知所措,在泰山就曾发生过一件趣事。
众所周知泰山是五岳之首,自秦始皇在此封禅之后,泰山就成为历朝历代的帝王封禅的首选之地,帝王的大型祭祀也会选择泰山,甚至会在泰山的石刻上题字,渐渐地泰山的文人骚客也接踵而来,杜甫就曾在这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一些文人骚客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对于泰山的热爱,会选择在泰山上题字。如今前往泰山的之时,会发现泰山中的很多石头,都被刻上了字,成为了石碑,而有一些石碑可是难倒了众人。

而泰山不仅在中国颇具盛名,在国外泰山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泰山声名远播,引得很多国外人接连观光,有一次泰山上竟出现了一行日本人,这行人是日本的学者。
这些学者仰慕中华文化,想要踏遍中国的大山大河,泰山自然是他们的必备之地。这一行外国人虽然深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来之前也是做足了功课,但是还是在泰山上遇到了很大的难题。
当他们走到一个石碑面前时,发现石碑上写着“虫二”二字,这令众人非常不解,认为这二字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字为什么能够出现在这个石碑上。
是当时的人刻错了,还是有意安排,日本的学者对此展开的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这二者毫不相干,可能是当时的人也错了,有人甚至怀疑中国文化,认为古代的中国只要会写字的都可以被称之为文人。

日本学者认为自己对中华文化了解甚多,从未见过这两个字可以搭配在一起。有一些日本学者则认为既然出现在这里,必然尤其含义,是自己对于中华文化了解不够,暗暗下定决心回去仔细研究中国文化,一定要解开这个谜团。
日本学者暂时将这个问题搁浅。开始自己的下一段旅程,旅程结束,归国之后其中一些日本学者就认真翻阅中国古籍,但并未解开这个谜团,其实这两个字不仅难倒了日本的学者,将国人也被难倒了。
国人在登泰山的时候发现这两个字也是不知所措,脑海里并没有关于这两个字能够搭配在一起的古诗文,找不到这二字的出处。很多人回去之后也是翻阅古籍,但却一无所获,令很多人懊恼不已,同时也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所以,这个难倒了国人和日本人的泰山刻字到底说的是何意思呢?

就这样,去过泰山的人都在思考这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却无疾而终。我们只能从石碑的落款上得知这这位石碑的作者是清代的刘庭桂。刘庭桂是清代的一名才子,而且是一位天赋秉然的秀才,12岁就成为秀才,被人称之为“刘十二”。
后来等到1961年郭沫若登上泰山之后,看到这二字并未出声,而是在这二字上旁加了四笔,由“虫二”变为“风月”。
原来当时乾隆帝曾在江南之时题下二字,唐伯虎题妓湘英家扁云:“风月无边”,见者皆赞美。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湘英问其义,枝山曰:“风月无边,非虫二乎?”——《坚瓠集》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只不过是风月之意,而对于当时的刘庭桂之所以题下此二字,也是有所渊源的。

有人称当时刘庭桂到达泰山的时候,由于攀登泰山太过劳累加之饥渴难耐,遇到一位尼姑,想要讨一杯水喝,可尼姑不见外男为由,拒绝了刘庭桂,致使刘庭桂非常恼怒,气急败坏的刘庭桂在石碑上题记“虫二”暗指尼姑是“风月”之人。
但是有人则认为并没有此事,一切不过是人们的遐想。当时刘庭桂登上泰山之后,看到此处的风景与西湖的美景十分相似,想要提下“风月无边”,但由于当时为了避乾隆之讳,才写下“二虫”二字。
郭沫若之所以能够揭秘正是因为他阅读过类似的文章,听闻这样的趣事,这种现象在古代经常会发生。

古代有很多为了避讳在写的时候会出现缺失的现象,像孔子的名字为孔丘,他的名字也是一个国讳,为了避讳,孔子在写丘字的时候会缺一笔成了“斤”字,在这里丘字的第二笔不写,古代有很多人为了避君主的讳而在写名字的时候故意多写或少写一笔。
当时有一些地名中有丘字,也改了地名,像任丘县,后来写作任邱县。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非常严格,所以出现刘庭桂为了避讳将“虫二”改为“风月”是一件非常寻常的事情。这样来看石碑上的字既不是错写,也不是没有文化,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但又需要避皇帝的讳,所以被逼无奈,出此下策。

虽然我们一开始地看的时候觉得这个杂乱无章,不知道作何解释,但是经过郭沫若先生的解释,才恍然大悟,认为古代的文人确实是满腹经纶的人。
这样的文字游戏也是非常好的,通过这种文字游戏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