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苏联公民':绕地球飞了5千多圈 311天无法落地

 郝汉生 2021-07-05

来源:铁血胖兵

宇航员这个职业,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羡慕的,毕竟遨游太空,是人类普遍的愿望。

想象一下,坐着一艘载人飞船,或在空间站内环绕地球,俯瞰地球,那种感觉一定棒极了,那才是真正的“top of the world(世界之巅)”呢~

▲在国际空间站穹顶舱(Cupola)

内俯瞰地球的宇航员

不过,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虽然看起来轻松惬意,但在太空中,他们不仅要适应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还要随时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险情和为危机,这都需要宇航员具有极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并经过严格的训练。

说实在的,别看平时那么向往太空,真要上去生活,恐怕你就该想念地球,盼着回家了…而且要是在这个时候,你的祖国又突然发生了变故,无法让你回去了,那你又会是何种心情,该怎么办?

胖兵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位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的苏联宇航员:

他名叫谢尔盖·克里卡廖夫(Sergei Krikalyov),要说他的成就,就像很多宇航员的成就那样,创造过多个“第一”:

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人。

第一个乘坐美国航天器的俄罗斯宇航员。

第一批进入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

第一批国际空间站的常驻人员。

第一个获得“俄罗斯英雄”荣誉称号的人。

▲谢尔盖·克里卡廖夫

(Sergei Krikalyov)的宣传海报

但是如果只是例举这些成就,你肯定还是说不上他的名字,因为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并不在其中,而是他曾是“最后一个苏联公民”(the last citizen of the USSR)…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胖兵就来给大家讲讲:

01.突遇变故

事情要从克里卡廖夫执行的第二次航天任务说起。

1991年5月18日,他搭乘的联盟TM-12飞船从今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前往苏联自行建造的“和平”号空间站。

▲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准备运送联盟TM-12飞船

的联盟-U2火箭,总重297吨

随他一同前往的,还有乘组指挥官阿纳托利·阿尔茨巴尔斯基(Anatoly Artsebarsky)和首位英国宇航员海伦·沙曼(Helen Sharman)。他们也是“和平”号的第9批轮驻宇航员。

▲TM-12飞船乘组合影,左为海伦·沙曼

中间是阿尔茨巴尔斯基,右为克里卡廖夫

5月26日后,沙曼在做完一系列生命科学试验后,同上一批两名宇航员乘TM-6飞船返回了地球。克里卡廖夫则和阿尔茨巴尔斯基一起,开始了为其5个月的驻留任务,他们将在空间站做多项试验并进行维护,预计10月返回地球。

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随着此次任务的开展,他们的祖国苏联也拉开了解体的序幕…

6月12日,鲍里斯·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

8月19日,“八一九事件”爆发,保守派挽救苏联尝试失败,解体加速。

9月6日,苏联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八一九”事件爆发后的莫斯科街头

到了10月4日,新一批轮驻宇航员又乘TM-13飞船抵达了,他们是苏联宇航员亚历山大·沃尔科夫(Aleksandr Volkov)、奥地利宇航员弗朗茨·维埃洛克(Franz Viehböck)、哈萨克斯坦首位宇航员托克塔尔·奥巴基洛夫(Toktar Aubakirov)。

▲TM-13飞船乘组合影,左为奥巴基洛夫

中间是沃尔科夫,右为维埃洛克

不过,这三位宇航员中,真正是来轮换的,只有沃尔科夫一人。

因为在苏联解体已经开始的背景下,这样的人员安排,实际也是俄罗斯在为解体后做准备。比如安排奥巴基洛夫进入“和平”号,就是俄罗斯希望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后,仍能让俄继续使用其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

而让奥地利宇航员进入“和平”号,则是为了靠出售空间站的“空位”来搞“旅游”筹钱,奥地利也为此支付了700万美元,维埃洛克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奥地利人”。

▲另一张TM-13飞船乘组合影,左为奥巴基洛夫

中间是沃尔科夫,右为维埃洛克

不得不说,搞“旅游”也确实赚钱,比如1990年的2月14日,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就出资让记者丰广秋山搭乘TM-11飞船登上了“和平”号,并在上面开展了为其8天的采访活动。此次飞行也被认为是历史上首次商业太空飞行。苏联也声称,这次飞行让他们赚了1400万美元~

▲登上“和平”好空间站的

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记者丰广秋山

所以此次抵达的奥巴基洛夫和维埃洛克虽然是“宇航员”,但也是转转就走。几天后,上一批轮驻的苏联宇航员阿尔茨巴尔斯基就带他们乘TM-12飞船返回了地球,他的岗位则由新到的沃尔科夫接替。而原本应该接替亚克里卡廖夫的宇航员亚历山大·卡莱里(Aleksandr Kaleri)却没有抵达~

因为俄罗斯为了争取拜科努尔发射场,把替换人员的位子让给了哈萨克斯坦宇航员奥巴基洛夫,所以克里卡廖夫只能和沃尔科夫一起继续留驻空间站,组成第10批轮驻组。

而也就是这么一让,使得克里卡廖夫的驻留周期比预计的延长了两倍…

▲“和平”号空间站内的

沃尔科夫(左)和克里卡廖夫(右)

因为这之后,苏联解体的进程已不可逆转:

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宣布建立独联体,呼吁各国加入。

12月21日,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等文件,加入独联体,宣布苏联将“停止存在”。

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戈尔巴乔夫辞职,将权力移交给叶利钦。

▲表现苏联解体后分裂成

15个国家的漫画

解体的广播消息,也通过地面控制站传到了空间站。

同时,克里卡廖夫和沃尔科夫也被告知,国家因资金稀缺,无法安排他们回家,至于何时能返回,只能等另行通知…

这一年,克里卡廖夫33岁。

02.回忆成长

1958年8月27日,克里卡廖夫出生于列宁格勒(现俄罗斯圣彼得堡),这里曾是沙皇俄国的首都,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也是在这里取得胜利的。

▲圣彼得堡东宫

(Winter Palace)博物馆

而出生于革命圣地的他,从小也热爱各种运动,游泳、潜水、冲浪、滑雪,网球都是他擅长的。此外,他还喜欢无线电操作(呼号X75M1K),并且有化学方面的特长。

1975年他高中毕业时,就是“化学-分析-实验室助理”。1977年进入列宁格勒机械学院(现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学习,在机械工程系主修飞机设计与生产专业的同时,还担任了高级实验室助理。

▲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

在校期间,他还到列宁格勒DOSAAF飞行俱乐部进行了实习。DOSAAF全称“促进陆海空军志愿协会”,是一个准军事体育组织。

DOSAAF全称“促进陆海空军志愿协会”,是一个准军事体育组织。而在这里实习,也成就了一项克里卡廖夫最热爱的体育运动——特技飞行。从他进入列宁格勒机械学院那年开始,特技飞行就一直伴随着他。而相对来说只能算“副业”的特技飞行生涯,甚至比他作为“主业”的航天事业还要长~

▲DOSAAF的徽章

在DOSAAF实习后,他又去了NPO Energia,这可是曾由苏联载人航天开创者科罗廖夫担任首任总经理的公司,而它如今的名称——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RSC Energia),也更能凸显这家公司的实力。

▲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Logo

也称RSC Energia,归属俄罗斯国家

航天集团公司(Roscosmos)

著名的东方(Vostok)、联盟(Soyuz)系列,能源(Energy)号运载火箭,以及“联盟”(Soyuz)系列载人飞船和“进步”(Progress)系列货运飞船,还有“暴风”(Buran)号航天飞机,“礼炮”·1至7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5个舱段组件等等,都是这一集团研制的。

▲著名的“能源”号运载火箭

与“暴风雪”航天飞机

1981年,克里卡廖夫以优异的成绩从列宁格勒机械学院毕业,又先后到这两家实习过的单位工作。此时,他还是列宁格勒飞行表演队的飞行员。

在DOSAAF期间,他担任飞行技师,负责维修飞机和发动机。同年9月,他就进入了NPO Energia,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

在担任工程师的最初几年中,克里卡廖夫的工作包括测试宇航服、编写宇航员指令手册、并对“礼炮7号”空间站的飞行日志进行更新。1983年6月,他又顺利通过了宇航员筛选体检,开始参加太空训练。

▲正在接受海上求生训练的克里卡廖夫

在这期间,他也是边训练边搞特技飞行。1982年,他又进入了中央航空俱乐部,一年后还在斯巴达基亚德运动会(Spartakiad)(苏联为了和“资产阶级”的奥林比克运动会对抗的运动会,从1956年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上拿到了一个团队第三和个人第八。

而在“主业”方面,他在1985年赶上了件大事~

当年2月11,已接待过7波宇航员,正处于无人运行状态的“礼炮七号”(Salyut 7)空间站上的无线电设备,因电路过流保护关闭了,但地面发出的重启指令又进一步导致其出现过载“跳闸”,导致空间站全部系统关闭。“礼炮7号”就这样与地面完全失去了联系,成了不受控,在太空漂浮的物体…

▲“礼炮七号”空间站,属第二代空间站

开始从整体式向模块化转变

而拯救它的唯一办法,就是派宇航员上去维修。但这一任务却充满了危险和挑战性,因为要对接的空间站与载人飞船之间是完全没有任何联络的,空间站的飞行姿态,两者的相对位置等,都得等到了它旁边才能知道。

6月6日,两名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Vladimir Dzhanibekov)和维克托·萨维尼赫(Viktor Savinykh)奉命搭乘联盟T-13号飞船执行这一危险任务,并在6月8日成功手动对接了“礼炮七号”,进入维修。两名宇航员在低温,没有通风系统的情况下,倚靠联盟飞船的生命系统,在6月13日成功拯救了“礼炮七号”。

▲拯救了礼炮七号空间站的

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左)

和维克托·萨维尼赫(右)

而在整个拯救过程中,从制定与不受控的空间站的对接程序,到对站内设备的维修指导,则都是由克里卡廖夫负责的。后来,这一惊险的拯救行动,还在2017年被拍成了电影《礼炮7号》,克里卡廖夫还担任了电影顾问。

▲《礼炮7号(Salyut 7)》电影宣传海报

拯救礼炮七号之后,克里卡廖夫又继续进行特技飞行,1985年,他又加入了苏联国家滑翔机特技飞行队,拿了一个飞行训练银奖。次年,又获得了“国际级体育大师”称号~

也许,正是因为既能身兼两职,又都成绩突出,所以加速了他从航天大队候选人向预备宇航员的转变~

1986年11月,他正式进入宇航员部队,并被分配到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团队接受训练。1988年3月,作为备份宇航员的他,又因一名宇航员生病“转了正”,加入联盟TM-7飞船乘组,准备前往“和平”号空间站,并进行长期在轨飞行训练。

至此,克里卡廖夫迎来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

▲1988年时的“和平”号空间站

此次刚完成第2个(共7个)舱段的组装

1988年11月26日,克里卡廖夫和指挥官亚历山大·沃尔科夫(就是后来与他一起在“和平”号空间站内亲历苏联解体时刻的沃尔科夫),还有法国宇航员让-卢·克里斯蒂安(Jean-Loup Chrétien)一同搭乘联盟TM-7号载人飞船抵达了“和平”号空间站。

▲TM-7乘组合影,左为沃尔科夫

中间是克里斯蒂安,右为克里卡廖夫

相对于单舱,双对接口的第二代空间站“礼炮七号”,“和平”号采用了多舱,积木式结构,是人类首个可以长期居住的空间研究中心,也是世界首座第三代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的建设前后历时10年

这是各个舱段的安装时间示意图

但是,“和平”号内部的“恶劣环境”却饱受批评,尤其是气味难闻,且噪音大。很多宇航员都说,在这个比几辆房车大不了多少的地方,但既要闻着汗味儿,又要忍受各种机械设备发出的噪音,还要对付“偷渡的微生物”~

但对于这些,克里卡廖夫却不以为然。他反倒说,很喜欢舱内失重的感觉,能从一边飞到另一边,看窗外的感觉也很好。而且,到了空间站就像“回家”一样…

▲ “和平”号空间站舱内的沃尔科夫(左)

克里斯蒂安(中)和克里卡廖夫

不得不说,也许就是这句有些“自嗨”的话,为他第二次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

这次任务中,他们进行了六次太空行走(EVA)、安装了新模块、还测试了一个好玩儿的装备——载人机动装置 (MMU)。这是宇航员专用的“飞行背包”,可以让宇航员“不受任何束缚”的在舱外作业。

▲载人机动装置 (MMU)结构示意图

它由有两个各装5.9公斤氮气的包裹做推进剂,驱动24个喷嘴,可自由控制飞行方向和姿态,飞行速度也能达到每秒25米,还能支持至少6小时的舱外活动。但最后,MMU还是因为美俄宇航员对其风险的担忧,用更方便的系留方式将其取代了。

▲美国宇航员测试载人机动装置(MMU)

要说这个担心也并不道理,因为如果MMU发生故障,宇航员就会飘在太空永远回不来了,幸好历史上也从未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

克里卡廖夫的首次太空之旅也于1989年4月27日结束,飞行时长一共是151天11小时08分24秒。

▲顺利返回地球的TM-7乘组,右为克里卡廖夫

这次任务结束后,克里卡廖夫就又参与到了与日本和英国宇航员的合作训练中。再之后,就是突遇变故的第二次太空之旅了。

03.回家之路

应该说,有着第一次上太空就生活了151天的经历,还有从小热爱各种运动,以及特技飞行造就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保障,他熬过这一难关是没有问题的。

▲“和平”号空间站内的克里卡廖夫

但毕竟比预计的时间长了两倍,而且他本人并不知道这个“另行通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加上长期在太空生活还要面临的疾病风险。相信他再也不会觉得在空间站就像“回家”一样了。此时他心中牵挂的,只有妻子和家人。

在不知何时能回家的这段日子里,克里卡廖夫一方面和妻子艾琳娜(Elena)通过半定期电话保持着联系,并询问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家里仅靠他每个月仅几美元的工资,能否生存下去。而艾琳娜则尽量避免和他谈及这些不愉快的事情。

▲克里卡廖夫与妻子艾琳娜

艾琳娜时候回忆说:“因为我知道他也很难”。

而说起艾琳娜,他和克里卡廖夫还是在第一次的“和平”号空间站任务中通过通话认识的,而在第二次任务时,他们不仅早已结婚,女儿都已经9个月大了~

▲克里卡廖夫与妻子艾琳娜,还有他们的女儿

至于那个返回的“另行通知”。地面控制站也只是不断的告诉他,再“多呆一段时间”。而过了一个月后,得到的还是同样的答复,再过一个月,仍然是同样的答复…

克里卡廖夫事后回忆说,“这对我来说很艰难,对我的身体也确实不好。但是,现在国家正处于困难的境地,当务之急是省钱。

▲苏联解体后,因商品供应不足

民众排队抢购的场面随处可见

虽然情况很糟,不过好在还有沃尔科夫陪着他。而且在美国的资助下,先后还有两艘“进步”号货运飞船M-10和M-11号,在1992年的1月13日和27日抵达,送来补给品和零部件,保障空间站的运行。惊险的是,M-11飞船发射后,地面的飞控人员还因为要求提高工资举行了罢工,不过好在没有影响对接…

而事实上,他们并非不能离开。因为“和平”号有一个“拉杜加”(Raduga)返回舱。但离开,就意味着空间站将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而无人值守,就意味着对“和平”号的放弃。

所以两人仍旧选择了坚守。

▲1992年2月,在“和平”号空间站内

坚守的克里卡廖夫(左)和沃尔科夫(右)

而此时,俄罗斯也在尽力为接他们回家筹集资金。甚至有传言说,俄罗斯在考虑卖掉“和平”号空间站…

好在这种最坏的情况没有发生。

1992年3月19日,他们终于等来了接替他们的TM-14飞船乘组。

早在半年前就应接替克里卡廖夫的亚历山大·卡莱里(Aleksandr Kaleri)终于抵达,一同到来的还有亚历山大·维克多连科(Aleksandr Viktorenko)和德国宇航员克劳斯-迪特里希·弗拉德(Klaus-Dietrich Flade)。而此次飞行,也是苏联解体后,首次由俄罗斯组织的航天行动。

▲TM-14乘组合影,左为克劳斯·弗拉德

中间是亚历山大·维克多连科

右为亚历山大·卡莱里

这其中,德国掏的2400万美元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德国也不是为了买“首位进入太空的德国人”,因为克劳斯·弗拉德已经不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德国人了。

至此,克里卡廖夫和沃尔科夫也终于能回家了。3月25日,他们同克劳斯·弗拉德一起搭乘TM-13飞船一起返回了地球。

▲克里卡廖夫(左)沃尔科夫(中)

克劳斯·弗拉德(右)出仓后的合影

不过,有一张照片远比这个有名,那就是克里卡廖夫的单独出舱照。

▲克里卡廖夫的单独出舱照

有人也可能会问,沃尔科夫一直陪着他,而且也在太空经历了苏联解体,应该也算是“最后一个苏联公民”,可媒体为何单单突出克里卡廖夫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克里卡廖夫此次的飞行时间远比沃尔科夫要长,跨度超过了两个正常的驻留周期。总时长更是达到了311天20小时00分…

而且从这张照片中,我们也可以更清楚的感受到,这近一年的太空生活,他过的有多艰辛。很多媒体对他出舱时的状态也是这样报道的,“他在四个人的搀扶下走出了返回舱,而他看起来头晕目眩,苍白如面粉,汗流浃背,就像一块湿面团”。

▲出舱后备4名工作人员抬出的克里卡廖夫

疲惫不堪的他不忘对镜头微笑

而他身上最醒目的,还有左臂的那行“CCCP“和那面苏联国旗。

因为此时,着陆场所在的阿尔卡雷克市(Arkalykh)已不再属于苏联,而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一部分。他的家乡也不再叫列宁格勒,而是圣彼得堡。

这三百多天,他绕地球飞行了5000多圈,可自己的祖国却缩小了500多万平方公里…

他在出发前,每月600卢布的“科学家级的月薪”也已经贬值,如今公交车司机的月薪都是他的两倍…

事后他也回忆说,这完全是一个意外,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我也在试图了解这会对航天工业产生多大影响。

▲出舱后正在机上休息的克里卡廖夫

看起来非常憔悴

令人气愤的是,哈萨克斯坦对于当初克里卡廖夫让位奥巴基洛夫上太空一点也不领情,也可能根本不知道。在此次的返回舱回收任务后,还向俄方收取了1.5万美元机的场和直升机租金。

不过,这种种打击,却并未动摇克里卡廖夫继续探索宇宙的精神,不久后,他就又重返了太空。

04.继续前行

经过数个月的恢复后,从1992年11月到1994年1月,克里卡廖夫都在约翰逊航天中心接受训练,为加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的6人机组,执行STS-60任务做准备。

这个STS指的是航天飞机,60则表示航天飞机的第60次飞行任务。克里卡廖夫在训练中还获得了航天飞机机械手的操作认证,它可以用它来抓住飞行中的卫星做维修。

▲STS-60任务的6人机组

后排右侧的是克里卡廖夫

其实STS-60任务最大的亮点也正是克里卡廖夫的加入,因为这是俄罗斯宇航员首次乘坐美国的航天器,而这也是美国总统老布什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就未来两国合作建设国际空间站所达成共识的一部分。美俄互换宇航员搭乘对方航天器,并访问“和平”号空间站。

▲1992年,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和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举行会晤

此次任务,“发现”号于1994年2月3日发射,至2月11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共持续了8天7小时9分。

▲STS-60任务发射升空的“发现”号航天飞机

这是它的第18次飞行

这次任务之后,克里卡廖夫有继续担任了STS-63、71、74和76任务机组的备份宇航员和任务咨询小组的专家。接着,他就与NASA的宇航员着手准备首次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任务了。1996年1月起,他担任了第一次国际空间站远征队(ISS-1)的飞行工程师。

而就在这期间,他的特技飞行也还是在继续坚持~

1997年,他又参加了首届世界航空运动会(1997 World Air Games)并拿了银牌。

至此,它曾驾驶过的机型也达到了10种,其中包括雅克-55M、苏-26,苏-29运动飞机,雅克-18A、雅克-52初级教练机,L-39高级教练机,米格-21、米格-25战斗机,还有图-134客机~

▲1997年首届世界航空运动会

(1997 World Air Games)纪念币

这之后,就是他的第四次太空之旅+首次国际空间站之旅了。

1998年12月4日,执行STS-88任务的“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这次任务中,克里卡廖夫和美国宇航员Robert D. Cabana成为了第一批进入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

▲STS-88任务 “奋进”号航天飞机乘组

前排左侧为克里卡廖夫

而此时,国际空间站还处于初期的建造阶段,刚有一个俄罗斯制造的“曙光(Zarya)”号功能货舱入轨,这次飞行也为它送去了第一个部件——美国制造的 “团结(Unity)”号节点舱。

而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中,大部分部件的运送也都是由航天飞机完成的,所以这类搭建的任务时间通常不长,此次任务进行了11天19小时17分。

▲建设初期的国际空间站,

可见首个舱段“曙光”(Zarya)号

和首个节点舱“团结”(Unity)号

既然成了第一批进入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后续空间站的建造也自然也少不了克里卡廖夫了。它后续的两次太空任务,他也都是在协助国际空间站的搭建。

2000年11月31日,克里卡廖夫又作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批常驻人员,搭乘联盟TM-31号载人飞船前往,这是联盟飞船首次对接国际空间站,也是他的第五次太空之旅。

▲联盟TM-31飞船乘员组

左一为克里卡廖夫

至3月21日完成任务,克里卡廖夫的第五次在轨飞行时间达到了140天23小时38分,这几乎和他第一次的在轨时间相当。

2005年4月15日至2005年10月10日,克里卡廖夫搭乘联盟TMA-6号飞船,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太空之旅。此次他担任了国际空间站的第11任站长,并完成两次太空行走。

▲联盟TMA-6飞船乘组

中间为克里卡廖夫

至此,他第六次太空之旅的累计在轨飞行时间,停留在了803天9小时39分轨生活时间最长的人 。打破了之前另一位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阿夫杰耶夫(Sergei Avdeyev)747天14小时14分的纪录,这也让克里卡廖夫成为了全球累计在803天9小时39分轨生活时间最长的人 。

▲之前的纪录保持者谢尔盖·阿夫杰耶夫

曾执行过3次太空任务

05.载誉满满

鉴于克里卡廖夫在其宇航员生涯中的突出表现和所做的贡献,自然少不了受到各项嘉奖。苏联时期,他就获得了“苏联英雄”勋章(1989年)、“列宁勋章”(1989年)还有“飞行员-宇航员勋章”。

▲“俄罗斯联邦英雄”勋章

克里卡廖夫也是第一位该奖项的获得者

进入俄联邦时期后,他又获得了“俄罗斯联邦英雄”勋章(1992年)、“人民友谊勋章”(1992年)、四级祖国功勋勋章(2002年)和“太空探索成就”奖章(2011年4月)。

而在与美欧的航天项目合作中,他也获得了3枚NASA太空飞行奖章(1996、1998、2001年)和一枚NASA杰出服务奖章(2003年),还有一枚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9年)。

▲宇航服上同时印有美俄两国国旗的克里卡廖夫

而在结束宇航员生涯后,这位苏联和俄罗斯人心目中共同的英雄人物也是身居高职。

2007年2月,克里卡廖夫被任命为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 RSC Energia )的副总裁兼副总设计师。2009年起,他又担任尤里-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的主管。2014年,他又担任了中央机械制造科学研究所(TSNIIMash)(同样归属Roscosmos)的第一副主任。2016年至今,担任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Roscosmos)的试点项目总经理。

▲担任副总后的克里卡廖夫

不过就在他担任这一总经理后,又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就在2021年6月11日,集团公司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戈津(Dmitry Rogozin)突然以“不遵守企业道德”为由将其撤职,并降为总经理顾问。可仅10天后,就又宣布将他恢复了原职。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

德米特里·罗戈津

而这么快就恢复的原因就是,罗戈津对他的这一撤职的决定引发了领导层内部的强烈反对,大家都说,将这么一位称职且又有责任心的专家,还有英雄人物撤职,到底谁不道德?

看来,一位苏联和俄罗斯人民心中共同的英雄人物,真不是想撤就撤的~

至此,关于克里卡廖夫的经历和故事,胖兵就讲到这里了。

说实在的,内容确实没少说。因为胖兵希望让大家了解,克里卡廖夫的“成就”和故事,绝不仅是他曾是“最后一个苏联公民”。虽然这一经历令人伤感,但也恰恰说明,如果没有一个强盛的祖国做后盾,宇航员在太空将是寸步难行的。

▲正被工作人员搀扶出舱的

谢尔盖·克里卡廖夫

也许,宇航员是万亿民众心目中的偶像,而航天员的偶像,却是亿万民众,和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航天工作者。

就像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所说:有祖国的强盛做后盾,有包括亿万人民的关爱以及无数航天工作者的努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定会有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1.Energia.ru:Sergei Konstantinovich KRIKALEV

2.Russia Beyond:The last Soviet citizen: The cosmonaut who was left behind in space

3.DiscoverMagazine:The Last Soviet Citizen

4.Sun-sentinel:Russia cosmonaut returns after beijng stranded in space

5.Human Spaceflights:Soyuz TM-7/11/12/13/14

6.Time.news:Sergei Krikalev was reinstated as director of manned programs at Roscosmo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