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文学到文史,一路上,励志前行

 潍坊五好青年 2021-07-05

还记得,十多年前的一天,收到平生第一份稿酬和样刊,当时那份激动的心情,现在也是难忘。河北省一家全国发行的期刊《思维与智慧》,发表了我的处女作《我的思念》,这是一首不足二百字的抒情诗歌,杂志社除了寄来60元汇款单,还有两本样刊。这极大鼓舞了我创作的热情,对文学的这份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记得当年负责刊发我文章的编辑笔名叫野行,我特别感激他。

后来有一次逛书店,发现这家杂志编辑当年所有期刊,汇编成集,印刷精美,做成很厚的一本书,翻阅发现,自己的那首小诗,也在里面,有心想买下来,发现钱没带够,作罢。等后来渐渐把这事忘了。想起再去买时,书店已经没这本书了。心里还是有一些失落。

我开始试着给潍坊当地的报纸投稿。先是潍坊日报的北海周末和情感天地,然后是潍坊晚报的艺文流风(倒过来念就是风流文艺?),还有潍坊电视报的伊甸园和百姓沙龙,潍坊保健报,都有发表的作品若干。当然其他报纸杂志还有齐鲁晚报的情感世界,《亲子共成长》,《阅读与写作》,《自行车世界》,《纵横天下》等等,也有发表作品,我现在还保存着部分样刊和报纸。

当时潍坊日报程编辑,我也谢谢她。不仅完整刊发我文章,只字未改,还亲自发邮箱回复说一些鼓励的话,记得稿酬好像是30元。在潍坊晚报发表的那篇文章,我现在也不知道发的什么,因为没见到报纸,也不清楚编辑是谁,只收到稿酬一份。后来有心去报社查,要么说不好查,要么说带介绍信和证件查,我感觉手续很麻烦,作罢。后来到图书馆查,也是类似这些话,要么说报纸紧缺查不到,要么说都网络时代建议上网查,反正就是不给查,其实网络不是没去查,各种途径都想到了,却是查不到。这也成了心中一桩“悬案”了。

还有齐鲁晚报的向编辑、曲编辑,保健报的郝编辑,都谢谢他们。以上报纸和杂志的稿酬都是及时发放,绝不拖欠。通过邮局汇过汇款单,注明收款人地址姓名,以及发表文章日期刊号之类的,然后需要带着身份证去邮局取款,填上身份证号取款之后,汇款单邮局留下,之前还想着给汇款单拍照留念,后来渐渐觉得太矫情,没大有必要,就不拍了。

保健报很有意思,没有稿酬,却送某游乐园年票,也是不错,不过需要自己去领。下面重点说说电视报,从以前的伊甸园百姓沙龙开始,到后来的潍坊旧话,从之前杨编辑到现在陈编辑,她们都很好,我也特别喜欢这类栏目,翻开报纸,必看此类,以至于订阅了好几年的电视报,电视报稿酬发放非常及时,报纸其他栏目历史眼,车主说车我也很喜欢,有一次报纸联合中信银行推出有奖征文活动,我抱着重在参与心态参加了,多谢编辑老师抬爱,喜获二等奖500元奖品。报纸创刊纪念活动征文我也参加,获得一枚纪念币,十分珍贵。

说到有奖征文,我的记忆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早些年,参加省外某征文活动,喜获全国一等奖,仅有两名。奖品是当时刚刚时兴的苹果ipad平板,没记错的话,应该是3888元,当收到对方发来的奖品,激动的泪水差点掉下来(其实是笑),这应该是至今最昂贵的奖品了。以后参加的征文活动,似乎与一等奖无缘了,要么二三等奖,苹果itouch4之类的,要么纪念奖入围奖电饭煲充电宝之类的。还是老老实实给报社杂志投稿吧。

潍坊日报、电视报虽然几次改版,我依然喜欢。现在固定给今日潍城、潍坊旧话投稿,虽然并不是屡屡见报,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心态,不见报,就当成练笔,写得还不够好;见报,就当成鼓励,期待更好。潍坊日报和电视报编辑老师们,都是我文学路上的良师益友,特别谢谢他们。

前面说了这么多,似乎都是为了铺垫下面这段话。纯粹文学,我似乎是搞不来的,拿捏不准的,光是遣词造句,就相形见绌了。毕竟是半路起家,不是科班出身(理科男伤不起),当年都是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给害苦了,虽然当年高考所有科目中语文是最高分,当年作文分拿到年级前几名,也挡不住那颗“我要报理科”的心(其实早就分到理科班学好几年了),不过似乎一点也不耽搁我做我的文学梦。

就在前几年,迟迟打不开文学路上,那道沉重的大门,文学创作似乎遇到了瓶颈。如果不是你的强项,为何死抱住不放呢?虽然还是屡屡投稿,为何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呢。前面说的发表作品也好,获得奖品也罢,其实我都心里有数。我自己什么文学水平,有几两沉,我还不知道吗?我谢谢以上编辑老师们对我这个文学路上半路起家“打酱油”的厚爱,如果没有你们的不断鼓励,没有你们一如既往地“错爱”,我觉得我几乎要离开文学这条大路了。所以,鼓励是位好老师!

兴趣更是一位好老师。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似乎找到了我的兴趣所致和所要努力的方向。除了文学,我似乎还偏爱历史。这对一个理科男来说,是多么难。但,非常有趣。如果你去做一件你认为有趣的事,这本身就是有趣的事!是的,接下来要说文史了。说起文史,其重要性和意义我就不多说了。文史路上,我庆幸认识了这么多的良师益友,我特别谢谢他们。有的,手把手教我,如何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有的,苦口良药,告诉我这条路上有着怎样的艰辛与苦楚;有的,推心置腹对我,指点这条路上如何披荆斩棘励志前行;不管赞誉与掌声也好,还是刁难与质疑也罢,我都欣然接受,珍藏心里,都当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文史路上,注定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更是枯燥的,魏老师在她的书中说过,历史是小众人喜欢的,至于地方文史,更是小众中的小众。我深有同感。研究潍坊地方文史,如果不是出于对潍坊的喜欢,不是出于对家乡这股浓浓的热爱之情,很难有人继续做下去。当然,还有这股热情,是远远不够了,需要有人去查阅史料,购买书籍,拜访老人,实地考察等等,其中的艰辛,没接触过的人,是无法体味的。爱好家乡文化,爱我潍坊,这不仅是兴趣,更是动力,也是继续写下去的理由,这条路上,可否有同行者?我们一起努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