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骑行探古:昌邑瓦城孙子大庙

 潍坊五好青年 2021-07-05

友情提示:本文2168字,阅读约需7分钟

【原创文字不易,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周末闲来无事,推出我吃灰许久的“宝驴”,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吧。其实每次骑行之前,

我都要提前做功课。这次打算到昌邑瓦城看看。

一直耳闻瓦城有座远近有名的孙子大庙,

早就想去瞅一下,先搜下路线:

从潍坊市区骑到昌邑龙池瓦城

单程大约四十多公里的样子,似乎问题不大。

周末天气温度32度左右,骑行路上,除了孙子大庙,也去了其他几个地方。来回行程114公里。耗时5个小时。

沿着北宫大街,一路向着东北方向,经过寒亭,进入昌邑境内,骑到杨瓦路(杨庄到瓦城),向左折向北方。

沿着杨瓦路,一路向北,到达昌邑龙池镇。看路标,瓦城孙子大庙距离龙池还有2.8公里的样子。加油!

到达昌邑龙池瓦城东村。瓦城有三个村,分别是瓦城东村、瓦城西村、瓦城北村。

天气越来越热了。穿过村子,几经周折,又跟村民打听大庙位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它了。

看地图定位,孙子大庙位置大致在杨瓦路以西,在瓦城东村与瓦城北村之间。问周边村民,很多人都知道它

由于战乱等原因,历史上各朝代数次重修的孙子大庙已毁。这是重修之后的大庙。里面保存一些完整的石碑

那么孙子大庙供奉的是何许人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孙膑。孙膑,本名孙伯灵,战国时期军事家,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即去膝盖骨),后下投奔齐国,辅佐齐国大将田忌击败庞涓,立下战功。

孙膑因战功受封鄑邑(今昌邑北部地域)为采邑。鄑邑故地民间流传,孙膑因腿疾无法行走,经常骑一独角牛巡视乡里,体察民情,故后人筑庙以示纪念。

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庙记石刻。《昌邑县志》载:孙膑食采于鄑,曾修庙在此。有古槐两株。明清时,“孙庙奇槐”为昌邑八景之一。1938年,为防日寇在宽敞的庙宇中安设据点,当地村民自发将孙膑庙拆毁。

民国七年重修庙记石刻。顺治十八年(1661年)本《昌邑县志》记载:“孙子庙在西北三十里之瓦城,……宋熙宁四年(1071年)重修。”由此可证,瓦城孙子庙宋代以前就已存在,亦可看出昌邑民间崇拜孙膑由来已久

昌邑是孙膑封地的传说到底有没有依据呢?在清代顺治十八年《昌邑县志》中,卷五《功封》记载:“孙膑,齐军师……齐因乘胜破魏军,掳太子申以归,孙子因以名显。威王封于都昌为食邑。”这段文字的大意是:马陵之战后,齐威王将都昌(今昌邑)赐与孙膑为封地。

昌邑坊间流传,正月十四是孙膑的诞辰。当天,周边信众都赶去瓦城孙子庙中烧香祭拜,庙内香纸供品堆积如山。于是,正月十四便成了龙池孙子庙会。

正月十四庙会上,信众们会抬着为孙膑扎制的独角牛座驾巡游乡里,并最终抬到孙子庙前发牛升天。后来龙池瓦城信众集款重修孙子庙,并恢复了每年正月十四发大牛祭拜孙膑圣人的民俗传统。正月十四龙池孙子庙会也得以恢复。

解放前瓦城孙膑庙祭祀孙膑的仪式很多,邻近村庄也纷纷兴建孙膑庙,众多庙宇每年都要联合举行“演旨”和“进旨”一类的表演活动,纸扎独角大黄牛是必不可少之物。瓦城孙膑庙拆毁后,演旨和进旨的表演活动就此衰弱,近些年瓦城在慢慢恢复这项民俗活动。

龙池瓦城的孙子大庙“发大牛”这项民俗活动寄托着老百姓祈求保佑年景风调雨顺、全家福寿安康的美好愿景

每到正月十四,孙子庙广场人山人海,舞狮、刷龙、跑高跷、跑旱船,各种民间杂耍,应接不暇。

孙膑崇拜昭示着百姓期盼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景;“孙膑封地”亦赋予了鄑邑古城更荣耀的光环。

《昌邑县志》记载:“孙子庙,在县西北三十里瓦城社。孙膑仕齐,食邑于此,故祠之。宋熙宁四年重修。”龙池镇瓦城及附近村庄至今一直保留着正月十四祭祀孙膑的仪式。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昌邑龙池“发大牛”这项民间习俗活动也走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今天的骑行昌邑龙池探古:

孙子大庙发大牛,很是有趣,也十分顺利。

天气给力,人品爆棚,一路没扎胎,

来回行程114公里,耗时5个小时。

一路骑行,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

开拓了视野,而且增长了知识。

出游一夏,绿色先行,我骑行我快乐。

爱家乡爱文化,非遗任重道远。

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