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昌邑孙膑崇拜与“烧大牛”民俗

 一堂国学 2023-11-01 发布于山东

在昌邑,关于孙膑的传说故事有很多。

其中之一是在清代《昌邑县志》中记载的“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顺治十八年(1661年)版《昌邑县志》卷五《功封》载:“孙膑,齐军师,孙武之后,生鄄阿之间。与庞涓同学兵法。……齐因乘胜破魏军,虏太子申以归,孙子因以名显。威王封于都昌为食邑。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军的军师,也是孙武的后代。他和庞涓是同学,都学习兵法。庞涓成为魏国的将领后,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用计使孙膑受刑。后来,齐国的使者将孙膑带回齐国,成为齐国的大夫

在桂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大败魏军。此战之后,魏国元气大伤,齐国成为东方最强大的国家。再后来,齐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援。孙膑用减灶计,预测魏军必定在马陵设伏,于是在马陵砍大树,白书其上:“庞涓死此树下”。庞涓果然中计,自刎而死。齐国大破魏国,成为东方最强大的诸侯国,齐威王论功行赏,把都昌,今昌邑北部及寒亭一带赏赐给孙膑,作为食邑。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孙膑的功绩,将他视为保护一方的神灵,有记载宋代曾重修孙子祠,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再修,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有孙膑庙会,并举行“烧大牛”祭祀孙膑仪式。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本《昌邑县志》卷三《坛庙》载:“孙子庙,在县西北三十里瓦城社。孙膑仕齐,食邑于此,故祠之。宋熙宁四年重修。内有奇槐见在,“八景”谓孙庙奇槐即此。顺治十七年(1662年),道人孙守德重修。”

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昌邑东永安村就有了“烧大牛”祭祀孙膑习俗,人们扎制一头独角黄牛来纪念孙膑。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人们会抬着这头牛绕村一周,以祈求神牛保佑他们平安健康。这个习俗已经传承了四百多年,成为昌邑人民喜爱和传承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

在临近孙膑诞辰日的前夜,村民们就开始用当地的竹子、棉槐条、葵花杆等材料扎制一头巨大的独角黄牛。这个过程需要140多个工序,每个环节都饱含着村民们的虔诚和敬意。他们自愿捐资捐物,艺人们出工出力,精心制作每一个细节。

到了正月十四这一天,老牛被高高地抬在孙膑庙前的广场上。广场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人们争先恐后地前来摸牛,祈求神牛保佑他们平安健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村民们还会表演秧歌、龙灯、高跷等传统艺术,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和祝福的氛围中。

烧大牛习俗一度影响到潍坊周边。

民国时期潍县裴星川先生著有《潍县竹枝词·春节即事百咏》:

“为求两腿病全瘳,孙膑庙前烧纸牛。一片青烟笼火海,欢声震动石桥头。

《潍县志稿》对此也有记载:

“东关碧霞元君庙,俗呼娘娘庙,内附有孙膑祠,凡人遇腿脚生疾,即许愿于是日(正月十六日)送以纸牛,堆垛如山,午后则运于河边焚之,火焰腾天,观者如堵。”

由此可见, 烧大牛习俗不仅寄托了潍坊百姓对孙膑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