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土牧尔台中学【一】

 新用户06868399 2021-07-06

第 1586 期 

作者|王志成  编辑|王成海

我的母校土牧尔台中学,是我进入青春期之后,成长时期的关键地方。这三年的初中就读,使我在思想上学业上社会实践上收获不小。初中毕业后,觉得自已脑里很充实,所学的基础知识沉甸甸的又结识了那么多全旗各地,当然也有外县的新老同学,我们和睦相处,感情很深。毕业后,虽然沒有考上高中,但心里也不懂悲观,立足农村,探索着自已生存的道路......

    
我的母校实际上是一所民族中学,有蒙语授课,有汉语授课,蒙汉两族师生关系如谐,亲如弟兄。

   
我们的校长是德力格尔,蒙古族,但他的履历和身世我们一概不太清楚。我们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姓杨传傅,教导主任姓胡(胡XX),好象是福建人,语言比较难懂,教导员是李录郭贞儒。我们的班主任刚入校时是白聚彩,大约在初二变为杜爱兰,一直伴随到毕业,那是一九六二年七月。杜老师我的印象深刻,但至今不知道她毕业何年,何月,什么学校,学历,我只知道她家住在北京市大红门西街北排五号,毕业后好象再没见到她,在校时她很信任,器重我,对学生管理和要求都很严格,刚开始好象没有成家,后来成了家男友还来土中夫妻和爱,水乳交融,共享天伦之乐。她的爱人文学水平不低,有时替杜老师我们批改作文。后来大约七八十年代,我听孙凤珍说杜老师调回河北下花园一带,可能离北京近些,但详细情况也不知。

  
白老师是在2008年我们十七班同学土镇聚会时,听他和我讲,他是陕坝奋斗中学高中毕业的。抗战争时期,归绥沦陷,国民党绥远政府被迫西迁陜坝,将国立绥远中学搬迁陜坝,取名奋斗中学,解放后改为杭锦后第一中学。改革开放后,为纪念弘扬傅作义将軍绥西抗战的功绩,又改为原名奋斗中学直到现在。

  
我们学校学生会工作活跃,成员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们入校时,学生会主席是王世铭,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我在内蒙古农牧学院看到过他,他可能也是学农牧业的。

undefined    
记得我们的地理老师白那木吉拉在课堂上说 :土中是察右后最高学府,你们毕业后相当于旧时代的秀才。好一个秀才,过去我们只在小人书上多次看到,是那样的衣冠楚楚,文质彬彬,又有学问和社会地位。而今我们即将也变成了秀才,心中说不出甜甜的滋味,而又增加了某种获得感和自豪感,更加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努力......

我的母校座落在新建的土牧尔台镇,刚开始老百姓习惯叫黄家村。这里因集二线贯通设站,取名为土牧尔台。原来老土牧尔台距之约一二十公里,改为新建乡。土牧尔台是蒙古语,意为有铁的地方,古代曾是张库(张家到大库联也即今鸟兰巴托)大道重要驿站,是内陆与外蒙俄罗斯贸易重要集散地。内陆的驼队将茶叶食盐粮食、丝绸、纺织品铁器铜器等蒙古族等需要的生活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漠北地,又由北地那里的毛皮、奶酪等运回内陆晋冀及中原南方各地,是著名的茶马大道和丝绸之路。因此,土牧尔台也久负盛名。新中国诞生后,设立察右后建制,旂土牧尔台,这在当时看来也是最合时宜的。我的母校土牧尔台中学顺理成章建到这里。

    
我的母校是一九五六年正式建校和招收第一届新生的。我仔细考察了一下,她和自治区大部分县中学诞生时间不相上下。那时新中国刚刚诞生没几年,在一穷二白的乱子上开拓发展初中教育事业,确实是千无古人的奇迹。国家兴旺,教育先行,人民满意。我们是土中第四届学生,一九五九年秋季入学,六二年夏季毕业,同学们同窗苦读三年,下了深深的师生情,同学情,母校情......

    
记的刚入校时,我们幼小的身躯背着一行李卷,一进校门,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好一个土牧尔台中学,除了宿舍礼堂部分办公室砖木混合结构外,所有的教室,办公设施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砖碧瓦,雄伟壮观,窗明几净,桌崭新,与我们读高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undefined    
土中的校园总体设计也很科学和完美,前面中间是一栋办公室,坐北向南,顶部三角形造型,上有一五角红星,是建筑物门脸。往后是穿通南北走廊,走廊两边是办公室(教研组)图书舘再往北穿过几栋宿舍,直达礼堂南门,南北一条中轴线贯通。中间办公室各开东西窗户照明,也是起脊房,起脊三角顶部写了四个红色大字:红透专深。中轴建筑两侧,前面是东西各两排教室,后面是东西各几排宿舍。宿舍全部是砖柱,土坯起脊房,礼堂(饭厅)也是这样结构,唯独教室全是砖木结构。靠东西院墙南北部,各修建了两所厕所,也是相互对称的。校园最北边是一个面积很大的运动广,设足球一个,篮球几个。校园东北角是后勤占用,有库房教师食堂、马厩、草圐圙拉水车停车等。校园西北角有两排教师家属宿舍。整个布局比较合理。唯独不足之处是院墙不匹配,低矮不说,还是土板墙,有的裂开大豁子。总之,在那样的时代,这么好建筑设施,已经很满足了,也是一流建筑吧。我们读高小是在高家地小学,是白音察干一完小的前身,和我同读的有马占清郜淑珍等,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坐的是泥台台,所以与土中相比差多了。

    
升入土中上初中,房新地新人新环境新,又是来到大地方,一切都是那样新鲜,那样的好奇,因此,尽管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但一转眼三年时间很快过去,直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时过景迁,但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还永远没有变,那里下了我们的欢歌笑语,留下了我们孜孜不倦的读书身影,留下了我们的青葱岁月......【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