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美青海(十三)黑马河里的精灵 上

 与照耀同行 2021-07-06
在橡皮山草原转悠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车队开始动了,只是我们这方向可以走,对向的车队还一动不动,抓住这个机会,赶紧上车,司机一脚油门驶过堵点,原来是有一段在修路,需要错车,但因为只有两车道,双向的车又很多,所以就堵上了。大概因为堵的时间太长,有人来疏导,我们这个方向因为是下山,所以单向可以先走了,而对面上山的还不知道要堵到什么时候。不管如何,我们很快就开下山,又回到青海湖畔。
我们的司机兼导游说,给我们看看青海湖的特产,不过放心,不是进店购物,是又一个免费的景点。车子停在一条河旁,司机兼导游指着河上的桥说,特产就在桥下的水里。
这条看上去既不太宽也很浅,水流也不急的河,就是大名鼎鼎的黑马河,青海湖的六大注入河之一,为青海湖带来水源和盐分,连带着这一带地方也就都叫黑马河了。要不是我们的司机兼导游带我们来这,还给我们介绍,真想不到这就是黑马河,虽然看到它曲曲弯弯地通向了青海湖。
我们的司机兼导游还说,我们来的正是时候,正好能在这里看到青海湖的特产,或者说是青海湖的标志,青海湟鱼,而且是大群大群的湟鱼。
果然,从桥上就能看到,清澈的河水里,黑压压地都是鱼。
从桥上下来,走到河边,看得更清楚了,而且这些鱼似乎不怕人,就在岸边的水里成群结队的游着,一网下去肯定能捞上几条,不过这可是绝对不允许的。
很早就听说过青海湖的湟鱼,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有一期专门介绍过它们,所以也知道青海湟鱼是受保护的,能近距离观看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了。

在那本挺敢说的杂志上,知道湟鱼其实是一种鲤鱼,它们的祖先就是美味的黄河鲤鱼,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黄河鲤鱼也逐渐适应了咸水,身上的鳞片逐步退化,现在几乎全身没有鳞片,因此它的学名应该叫青海湖裸鲤。

用长焦拉近了仔细看,鱼身上还真没有鳞啊,鲤鱼特有的两条须子也不见了。

湟鱼是青海湖中的特产,而且也是维系青海湖生态最重要的物种,著名的青海湖鸟类就靠它们为生,没了湟鱼,青海湖的生态系统就会崩溃,青海湖就会变成死海。

不过湟鱼的日子也不好过。从前,青海湖周围人烟稀少,外地人很少到这里捕鱼,当地的藏族牧民也没有吃鱼的习惯,因此,湟鱼得以大量繁殖,鱼的密度很大,每到鱼泛季节,号称骑马涉水踩死鱼,鱼的个头也很大,曾经捞到过27斤重的大湟鱼。

如此丰富的资源,在那个困难时期自然不会被放过,从那时起大量的湟鱼被打捞来填补饥饿的肚子,可以说湟鱼是青海人的救命鱼。不过,渡过困难时期后,打捞湟鱼却一直保留下来,还成立了渔业公司,专业化的打捞效率是很高的。湟鱼还有一个特点,作为咸水鱼,它的生长速度很慢,一年才能长大一厘米,长的没有捞得快,所以到本世纪初时,青海里的湟鱼不仅数量已经岌岌可危,个头也都是最小号的。

其实,除了过度捕捞,湟鱼的衰败也来自于青海湖自然环境恶化,湖水在减退,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注入河上还修了水利设施,还有各种污染,最终把湟鱼变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好在近年来,青海湖实行了严格的禁渔措施,禁止捕捞和销售湟鱼,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中也特意说,湟鱼不好吃。在动真格的措施下,湟鱼获得了恢复,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黑压压的鱼群。

为了我们的环境,为了让我们的后代也能看到这些精灵,更要相信国家地理的劝告吧,湟鱼不好吃,吃了还违法,所以来来往往的老少爷们儿们,放过湟鱼吧。

欢迎搜索ID:walkingwithshini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