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十四)唐昭陵六骏 上

 与照耀同行 2021-07-06
虽然在首批禁止出境文物公布10年之后,昭陵六骏才被列入禁止出境名录,但从知名度上来说,昭陵六骏应该是碑林里最大的网红。而且,就算不知道六骏就收藏在碑林里的,也肯定听说过六骏的名字。

碑林的西厢有专门陈列珍贵石刻的石刻艺术室,昭陵六骏就陈列在石刻艺术室中部的墙上,竟然没用玻璃罩上,只是用一条绒绳隔出的一米线提醒游人不要去触摸国宝。

昭陵六骏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这六匹马分别是李世民在唐朝开国战争中曾骑过的“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左右滑滑看哦

这些名字听着有些怪怪的吧,很正常,像什伐,特勒,飒露,都是突厥语。李家起兵前分封在太原,山西一直是草原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李家作为边疆大吏与北方的突厥交流很多。而且李世民身上就有四分之三的鲜卑族血缘,所以靠战争起家李世民的自然会有很多突厥骏马了。
一千四百多年前,李世民为自己修建陵墓时,让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兄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不过,现在这里只有残缺不全的“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四骏是真品,完整的“拳毛騧”和“飒露紫”是仿品,真品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六骏曾无数次地出现在教科书、艺术书籍、电视片和邮票里。在这里,面对六骏,虽有千年之差,但却只有一米的距离,下面来挨个看吧。
1. 特勒骠
特勒膘最初设立在昭陵前的东廊殿内,现陈列在左侧由内向外的第一位。

古代对马的毛色分的非常详细,毛色黄里透白称“骠”,而“特勒”是突厥语,是突厥汗国的一种高级官职,因此特勒骠可能是突厥上层赠送的。从形象上看,“特勒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被认为是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

而且,从特勒骠的步态上可以发现,它是一匹四肢同侧行动的走马,这种马骑乘起来非常稳当,是只有高级将领才能骑乘的良驹。

李世民在公元619年与宋金刚作战,亲自骑着特勒骠勇猛冲入敌阵,三天人没解甲,马没卸鞍,连续交战数十次。特勒骠曾一昼夜间急追二百多里,肯定跑得非常安稳,让李世民在奔跑中仍能稍事休息,才有充分的精力指挥作战,为唐太宗建立了大功。

李世民为特勒骠题赞: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2. 青骓
列在特勒骠之后的应该是青骓和什伐赤,但因为这两骏的朝向和姿态相近,对于这两骏哪个是青骓哪个是什伐赤,一直存在争论。
早时还可以通过两骏的颜色和身上中的箭来区分青骓和什伐赤,但经过千年风吹雨打,马身上的颜色早就褪尽,身上的箭也模糊不清,所以究竟哪匹是哪匹就说不清了,传下来的史料里也都是相互打架。
现在只是从大小判断,认为稍大的青骓应该挨着特勒骠,最小的什伐赤排在最末,这样列出来符合由近及远的视觉效果,这也是目前在史料打架的情况下比较有说服力的一种结论。
不过为了慎重起见,2001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昭陵六骏特种邮票时,干脆六骏都不写名字,用中国哲学思想回避了种种麻烦。
青骓的青是指泛白色,骓是指顶级宝马,因此青骓应为一匹苍白杂色的骏马,不过也有认为青与秦同音,青骓有可能是来自西方大秦国的骏马。
李世民在洛阳武牢关决战时,抓住窦建德孤军突进的难得战机,骑上青骓马,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似离弦之箭杀入敌军,利用斩首行动一举打垮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取得唐朝统一战争决定性的一场胜利。
大战中,青骓身上中了五箭,前边一箭,后面四箭,都是从迎面射来的,足见它奔跑起来迅猛异常。石刻青骓呈疾驰之状,显示出飞奔陷阵的情景。
李世民称赞青骓: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3. 什伐赤
 什伐赤是一匹纯赤色骏马,有认为“什伐”是波斯语“阿湿婆”的缩译,即汉语“马”的意思,因此什伐赤应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 也有认为“什伐”也是来自突厥语,因此什伐赤应该是来自大宛的红色汗血马,大概就是靖哥哥的小红马吧。
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阳武牢关和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又一匹坐骑。在激烈的战斗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在臀部,其中一箭是从背后射来的,可见什伐赤的速度有多快,这才保证李世民在千军万马中不受伤害。
从这个角度,可以强烈感受到什伐赤带箭飞奔的无限气场。
传说昭陵六骏石刻是依据当时绘画大师阎立本的手稿,由其兄阎立德用浮雕描绘出来,列置于陵前。可惜受千年风雨浸蚀和人为破坏,什伐赤受到的损坏最大,身上的箭也看不大清了。
李世民为什伐赤题赞语:
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