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九)商后母戊鼎

 与照耀同行 2021-07-06
后母戊鼎,小时候一直叫司母戊大方鼎,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我国已知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2002年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这是2013年时,用手机拍的大鼎一侧。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展览中,后母戊鼎一直是展现奴隶社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展品。2011年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后母戊鼎在四层中央大厅的中国青铜艺术展中展出。
这是2018年用手机拍的大鼎另一侧。

2019年后,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进行2011年开展后的第一次改陈,后母戊鼎又回到通史展中,陈列在夏商西周单元展厅的正中。
这是2019年用单反拍的大鼎。

后母戊鼎既大又重,在国家博物馆从楼上搬到楼下也要费些劲,不过比起几十年前的经历就算不上什么了。
1934年到1935年时,民国第一美女林徽音的老公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先生,带队在安阳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带发掘殷商王陵,那有片被柏树环绕称作吴家坟的家族墓地。吴家是当地大户,当时当家的是吴培文,他跟梁思永说,别的地方都可以挖,只是吴家祖坟不能挖。梁先生只得绕过了这片柏树坟地。
到了1939年,日本占领了安阳,吴家日子不好过了。现在有的说是吴培文主动找的吴希增,有的说吴希增找的吴培文,不管怎样,吴家人认为既然自家祖坟周边全是宝藏,也要挖挖自己的祖坟看看有啥能卖钱的。后面就是众所周知的故事,吴家人们在一个夜里挖出了重达800多公斤的大鼎。

挖出大鼎的消息,很快让驻守安阳飞机场的日本兵知道,这帮日本马鹿逼吴培文交出大鼎。必须要说,虽然挖出大鼎和之后的行径其实就是盗墓,而且他们已经准备卖给北平来的古董贩子,但面对外国强盗,吴家上下都很有民族气节,面对刺刀没透露一点大鼎的消息。
而且,吴家人们充分发挥了中国农民的狡猾,故意挖了一个露出痕迹的假坑,里面放上另一件青铜器,结果日本兵果然上当,在河南农民们的不屑目光中兴高采烈地拿着他们认为的大鼎走了。
此计在改革开放后城里人到农村寻宝的热潮中,仍被无数次的使用,而且屡试不爽。

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鼎被当地国军得到,被作为常凯申的寿辰贺礼运往南京,从而正式公之于世,也轰动一时。1949年时,有人说因为地下党暗中保护,有人说因为大鼎比飞机舱门大,总之留在了南京,建国后被送到了北京,自此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后来的国家博物馆的国之重器。
关于这段历史和大鼎的出土地,可以看看关于安阳殷墟的商王陵 · 大鼎传奇

大鼎的器腹内壁有商代金文风格的“司母戊”三字铭文,因此一直被称为司母戊鼎,并列入教科书,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的深刻记忆。但2011年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几年未曾展出的司母戊鼎突然被命名为了后母戊鼎,一时间让打小就知道司母戊鼎的公众们哗然了。
母和戊都没有争议,矛盾集中在对司的释读。其实关于是司母戊还是后母戊一直就存在争论,只是局限于学术圈,现在则公开了。

长期以来流观点,认为“司”通祠或祀,司母戊意为“祭祀母亲戊”。但也有认为,甲骨文和金文中经常出现左右对倒的情况,因此“司”与“后”互通,意为伟大、受人尊敬之意,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后母戊就是“敬爱的母亲戊”。
难说哪个是肯定正确,不过从语法角度来看,铭文应该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而不是动宾短语,所以觉得还是后母戊的解释更合理一些。
后母戊的命名刚提出时,引起社会极大质疑,因为大家都是从小就说司母戊的,不过后母戊的说法慢慢被熟悉。

相对于高大的鼎身,后母戊这三个字却不大。
大鼎快有一米半高,加上底座更高了,而且还罩上了一个玻璃大罩,再加上大厅里的灯光偏暗,要在管理严格的国博里拍到后母戊三个字真不容易啊。

后母戊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经测定,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还要在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

后母戊鼎耳厚立,是单独浇铸后,再装到鼎身上的,因此鼎耳与鼎身连接并不很牢固。大鼎出土时,已经少了一个鼎耳,可能就是历史上被碰掉了,后来大鼎挖出后又用锤子砸下了另一只耳,被藏到了别处。因此,当年常凯申看到的是没耳大鼎,就俗称为马槽鼎。
建国后根据找回的鼎耳,由山东博物馆的老先生复制了另一只,把两只耳重新装到鼎身上,恢复了大鼎的原本庄重威严的面目。

其实鼎耳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器耳上饰一列首尾相接的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这种双虎食人首纹也出现在妇好墓出土的青铜虎钺上。

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过去认为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但现在认为这是后人的附会,主流都将饕餮纹称为兽面纹了。

大鼎在设计时,就为了减轻重量而把四只鼎足做成中空的,鼎足上也饰有浮雕式饕餮纹,下面是三周凹弦纹,既精美也很结实承重。

此前,对于后母戊鼎的断代一直有争议,因为商王族习惯以天干为名,甲骨文里记载有好几位叫戊的王后,所以长期以来只能根据后母戊鼎的纹饰和体量去推测,普遍认为应是殷墟晚期的。
但1976年妇好墓出土了与后母戊鼎纹饰风格相同的后母辛鼎,特别是上面有后母辛三字,与后母戊写法一样。甲骨文里有关于妇好的明确记载,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因此戊也应是武丁的王后,后母戊鼎也就可以断定为殷墟前期。
现在一般认为,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这件大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

鼎本是一种用于煮肉的炊具,但在二里头文化后逐渐礼制化,并随着礼制更加严谨和青铜铸造技术不断提高,鼎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了中国青铜文明的核心,也成为了国之重器的政权象征,一言九鼎、鼎立天下、大名鼎鼎等词语都代表了权威。

事实上,在几千年前,能铸造出如此巨大的青铜鼎,本身就代表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高超的技术,就足以使四方咸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