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禁止出境文物(三)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与照耀同行 2021-07-06

同样,因为十一博物馆里人多,展柜前被挤来挤去,这件顶级国宝也拍的很糟糕。

真可惜,这应该是最美的鸳鸯,而且它也是曾侯乙墓15000多件文物中,第一件出土的文物精品。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后收藏入湖北省博物馆,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鸳鸯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胎质是木胎,由两半胶合而成,形如一只浮水的鸳鸯,翅膀微微上翘,尾部平伸,足作蜷曲状。
器身肥硕,内部挖空,背上有一长方形孔,承一长方形浮雕夔龙盖,可开盖注水。颈下有一圆形榫头,嵌入器身颈部的卯孔内,使头可以自由旋转,拔出后里面的榫眼可作出水口,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博物馆里先秦时代展览最突出的一般都是青铜器,因此容易给人错觉,以为先秦日常生活全用青铜器,其实先秦贵族更主要使用漆器。

漆器作为日用品,体轻、易洗、无异味、隔热便于持握和抗酸耐腐蚀,这些特点都要优于铜器,而且在器身上还可以用漆彩加油彩,绘出绚丽的花纹,比那些只泛金光的铜器可强多了。
不过,因为漆器不好保存,考古很少发现,所以现在博物馆展示先秦生活的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
好在长江流域气候和水文条件对漆器保存非常有利,而且先秦时这里属于资源丰富和经济发达的楚国,当时生产了大量漆器,又有很多埋入地下,其中一部分在南方的独特地下环境里竟然保存下来。
这件曾侯乙墓鸳鸯漆盒就是这样,历经两千多年而基本完好,是目前发现先秦漆器中,器形最独特,整体保存最完好,色彩保存最鲜艳的,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工艺价值,堪称先秦漆器之冠,不过它最宝贵的,还在于器身上彩绘所承载的重大历史信息。
鸳鸯盒全身以黑漆为地,以朱红和金黄两种色彩,通过鳞纹、锯齿纹、菱格纹绘出鸳鸯羽毛的纹饰。器腹右侧绘击鼓跳舞图,以兽为鼓座,上立建鼓,一旁绘一兽拿两个鼓槌正击鼓,另一旁绘一高大佩剑武士,正随着鼓声翩翩起舞。
器腹左侧绘撞钟击磬图,以单足伫立的双凤鸟为立柱,立柱分上下两层,上挂两个甬钟,下悬二磬,一个兽头人身、似人似鸟的乐人,正手持钟棒背向撞击编钟, 同时一腿踏机关击磬。

两幅图充满了奇诡造型和流畅线条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楚漆器的绘画风格特色。而且漆画匠师分别在面积只的有7×4.2厘米的狭小画面上,选择了钟、磬和建鼓三种乐器,以及击钟磬、敲建鼓与舞人等各一人,就惟妙惟肖地将庞大而壮观的乐舞场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虽然与偏钟一同出土了钟棒,但文献没有记载如何演奏编钟,考古人员没敢冒然奏响编钟。直到仔细研究了鸳鸯盒上的撞钟击磬图,清楚了古人是以钟棒撞击来演奏编钟的,于是就用古老的曾侯乙编钟演奏出了《东方红》。
可惜照得实在不清楚,您凑和看吧。
别说细看精彩的彩绘了,人多的连拍个展牌都把我挤歪了。
话说疫情让大家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也让公共部门出台了更科学的管理措施,比如博物馆要预约和控制人流,对提升参观体验非常友好,下次再去鄂博一定重点拍这些精彩的细节。
1978年开始对曾侯乙墓进行考古发掘后,很快探明大墓分为东、西、北、中四个墓室,墓顶全覆盖着重的大木板,因此要一块块地吊开木板。当西墓室木板打开后,墓室里积满了水,然后开始抽水,随着水位下降,突然浮出来一个没有脑袋的木头鸭子,而且随着抽水的水流由南向北游动。

考古人员把这件最先出现的文物打捞上来后,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木漆盒,盒身雕成鸳鸯形,原来不是鸭子。器腹内中空,靠近颈部有圆形榫眼,眼内两边各有一凹槽,由此可知还应有一个头由此插入。
在后来对西室二号陪葬棺清理时,发现了由一整块木头雕刻成的鸟头,下部作圆柱形子榫状,其旁有两个小圆形拴钉,对准先前发现的盒身颈部两个凹槽,正好可以插入盒身内。
西室的陪葬棺里都是年纪很小的女性,分析认为她们可能是曾侯乙乐队的乐师或歌舞女。想来,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曾侯乙死后,她们跟着编钟等乐器一同殉葬,在地下继续组成一支完整的乐队为曾侯乙服务。
也许,这件鸳鸯盒正是某位姑娘的心爱之物,在临殉葬前带到身边,与自己长久陪伴。也许,那位姑娘紧紧抱着这只美丽的鸳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不甘和对自身命运的愤慨,闭上了眼睛。
多年后,因为随葬棺盖与棺身被水冲开,鸳鸯身子翻出了棺外,在积水中不知又漂浮了多少年。
真是
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

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