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随县曾侯乙编钟 考古发掘科研复制展出及搬上舞台银幕

 人文武汉 2023-07-11 发布于湖北

湖北随县擂鼓墩古墓即战国曾侯乙墓于1978年考古发掘,出土2400年前的战国编钟。我的父亲邢西彬时任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长、湖北随县擂鼓墩古墓考古发掘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参与了战国曾侯乙墓及编钟的考古发掘、成套编钟科研复制、陈列展览及搬上银幕舞台等系列工作。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古墓考古发掘现场,邢西彬(左),右为时任武汉军区副政委、湖北省委副书记张玉华(山东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老战士,曾任40118师政委,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第一辆抗战老战士车上敬礼的抗战老兵),中为省博物馆馆长、考古队队长谭维四

  19794月父亲邢西彬(右三)接待叶剑英委员长视察湖北省博物馆

叶剑英(左二)视察湖北省博物馆

201415日,陪同父母再度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于战国编钟陈列厅留影。此时正值中央电视台现场拍摄有关专题片,借专业灯光布光,为父母拍了这张很有意义的照片

作者陪同父母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20189月,邢西彬题写:纪念战国曾侯乙编钟发掘四十周年 国之礼器金石之音 灿烂楚文化之瑰宝

198412月,为庆祝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发表,邢西彬与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同率文物展览代表团、携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部分出土文物、曾侯乙编钟部分复制件赴香港展出。邢西彬出席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开馆暨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开幕式在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前的留影

1984年,在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前邢西彬(右)与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合影

邢西彬(中)与湖北省博物馆负责同志舒之梅(左一)、张树生(左二)、谭维四(右二)、王劲(右一)在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前的留影

古墓发现与发掘

19779月,解放军武汉空军雷达修理所在随县城郊扩建时发现古墓。

1978325日《随县城郊擂鼓墩一号大型古墓的发现与勘探简报》报送给省领导,省委副书记韩宁夫书记即在简报上批示:“请告国家文物局,并同意组织强有力的发掘队伍从事发掘”。随即电话告知省文化局:“先给国家文物局电话报告申请发掘,随后再送正式报告”。

43日,韩宁夫在省文化局《关于发掘随县擂鼓墩一号墓的请示报告》上批示“请文化局一位领导参加,组织省、地、县领导小组,其他同意文化局的意见”。国家文物局批复后,组建了以时任省文化局副局长邢西彬为组长,襄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秦志维,随县革委会副主任程运铁,武汉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刘梦池为副组长的“随县擂鼓墩古墓发掘领导小组”。省博物馆馆长谭维四为考古发掘队队长。

1978511日正式发掘开始,墓内棺椁及大批文物陆续出土,特别是65件曾侯乙编钟的出现,引起轰动,当地大批群众蜂拥而至,有时一天竟达数万人。严重干扰了发掘工作。省委办公厅526日晚给随县县委打电话传达韩宁夫书记的指示:“立即停止参观,保证发掘工作顺利进行,保证文物的绝对安全”。随县革委会528日发布《关于停止参观古墓的通知》,并印制成大型布告广为张贴。

67日,邢西彬陪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省委副书记潘振武到随县检查发掘工作,并与地、县委负责人就今后的文物保护问题交换意见。到6月末,现场发掘接近尾声,取得巨大成就。

712日,在随县第二招待所,韩宁夫召集省、地、县有关负责人座谈,最后,就文物归属及遗址保护问题宣布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与省委商定的意见:“出土文物既不调北京、也不留随县,全部运省博物馆,统一整理研究、保管、保护、展示,不要分散了;墓坑木椁原地保存,逐步建成对外开放的旅游点”。

出土的曾侯乙编钟65件,重量10吨,上刻有3700多字铭文,年代为距今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它是中国音乐史、冶铸史、考古学史和世界音乐律学的不朽典范。编钟等文物的发现,为研究我国音乐史,科学技术史、工艺美术史,以及湖北地方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珍贵资料,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参见《出土文物运省博物馆  墓坑建成开放的旅游点》

复制编钟

接着,开始着手复制曾侯乙编钟工作。

19796月,关于如何复制曾侯乙编钟以及缺乏复制经费问题,韩宁夫听取省文化局汇报后说:所需资金省里先垫一点,以后争取国家拿一点,省里也拿一点,逐步解决”。

625日,邢西彬陪同韩宁夫书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明、省机械局局长白洛看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东湖年会的代表,韩宁夫书记提出分两步走,先研究复制部分编钟,取得经验后再全部复制完成。商定第一批复制经费24万元省里先拿出一部分,并与白洛局长商定,由省机械局支付一半,另一半由省文化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落实了这笔资金。

随即,国家文物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由湖北省博物馆牵头,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生产厂家等六个单位组成的“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对编钟进行复制研究。经过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和艰苦努力,到1982年底,第一批复制28件编钟胜利完成。

198316日至9日,国家文物局在武汉召开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会,对首批编钟的成功复制给予充分肯定。19848月,全套编钟复制完成。95日,文化部在武汉召开编钟复制鉴定验收会。鉴定验收委员会给予全套编钟复制这项成果后被评为全国文化科技成果一等奖。参见《重视祖先传统工艺 复制曾侯乙编钟》

19849月下旬,复制成功的全套编钟奉调赴北京参加国庆三十五周年庆典演出。10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作了汇报表演。12月,为庆祝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与邢西彬率文物展览代表团、携擂鼓墩曾侯乙墓部分出土文物、曾侯乙编钟的部分复制件赴香港展出,轰动了香港。

搬上舞台

随着曾侯乙编钟复制成功,湖北省文艺工作者还创作排演了大型古装歌舞剧《编钟乐舞》,参加了一九八五年日本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和一九八五年香港艺术节,受到了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随后出访欧美多国演出,获得极高赞誉。

1986年,湖北电影制片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彩色故事影片《奇迹的再现》上映了。影片《奇迹的再现》系在舞台剧《编钟乐舞》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贯串现代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创作而成。

影片保留了舞台剧《编钟乐舞》的精彩场面,打破舞台艺术的局限,不仅在银幕上再现了两千四百年前编钟演奏的乐曲和古楚舞,同时展现了当代文艺工作者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艺术资源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影片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影片所呈现的艺术情调、总体风格与《编钟乐舞》所表现的浓烈的古楚风情是相谐和的

影片中创作人员下生活采风的镜头,通过演员们瞻仰屈原祠、观看端阳赛龙舟、参加民间祭祀活动等使楚地今日尚存的古朴民风和所显示的楚文化渊源在影片中交相呈现,令观众从历史的角度对楚文化及历史文化风貌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也启示我们,文艺工作者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发掘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素材,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来。

湖北通过舞台艺术及影视文艺作品,进一步扩大了出土文物战国编钟在国内、国际的广泛影响,弘扬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及楚文化,为湖北争了光、为中国争了光。

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创作排演了大型古装歌舞剧《编钟乐舞》,演出结束时,省委宣传部领导雷行、陈扶生,省文化局副局长程远凯 、副局长邢西彬(二排中)等与演员合影

1983年邢西彬与《大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第二任社长、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在武汉东湖的留影。193911日,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时邢西彬为65位老战士之一。为了将战国编钟(复制件)搬上舞台排演《编钟乐舞》,父亲特邀请匡亚明校长来武汉指导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