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2期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课前思考
1. 什么是传经?
2. 脉若静是一种什么状态?
3. 本条“传”,传的是什么?不传是什么不传?
我们临诊时,既然已经判断病人属“外感”(无法属五类中那一类)。我们的工作就是如果把侵入素体内的“邪”气给排出的问题了。
第四条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它涉及两条“纲”。
这时,我们面对着的是:一:这邪是如何进来的!二:这邪是排.出去了or是跑到那里了(传)。
所以。这两条纲是:一是“受”。二是“传”。
仲师在这条明确告诉了:脉若静·没有传(邪没有了or还在刚刚进来的部位和状态)。脉数急(传了)。
这传了:有三组症状·若躁烦·颇欲吐·脉数急。这时,病人的症状还不止这三条。我们还必须结合前面三条(寒·热……汗出·无汗·汗出不畅……体痛情况……呕逆气逆情况)。
这时,当我们判断出“传”后。我们就要判断我们面前病人的“受”了。
仲师在这里用了: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仲师为什么不写伤寒一日·皮毛受之?·上焦受之?·肺卫受之?·腠理受之?·膀胱经受之?……)呢!
可见,伤寒开始,都是“太阳受之”。然后,再传与不传。
所以,这第四条。有两大伤寒之“纲”。非常重要。后面的条文。每一条,我们都必须考虑它(即便仲师未及言明)。
至于到若燥烦·颇欲吐这些。已经是伤寒的目了。
这里,涉及到识字:若·欲·受·燥·烦·吐·呕·恶心·哕。
仲师在这里。若燥烦。为什么不写若烦燥呢!颇欲吐。为什么不写颇欲呕·颇欲呕吐呢!
脉若静:关键点在若字。我们的病人,表面上看,还有发低烧·微汗出·乏困。但是摸到他的脉,却是像正常人那样的脉(若静)。
若静。就是没有中风的浮缓·伤寒的浮紧·入阴的沉细紧·入少阳的弦紧。
第四条。关键是“受与传”。脉的“静与急”。
所谓“传受”。“传变”。“安静”也。中医来自于普通的生活啊
温病汗出,若见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的佳兆;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邪正交争。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湿温恢复期,病人脉静身凉,疲乏无力,胃纳渐开。
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判断“传与不传”。燥烦·欲吐是关键一点(不外气机上逆与散乱)。特别是烦躁一出来。我们马上要联系到『烦躁……·……不安·闷乱·发热·引饮·口渴·易怒·惊悸·不寐·咽干·吐逆·头痛·喘急』。
@黄双辉·珠海·执业兽医·执业中医 如果不烦躁,只是无力,小便难呢?
这时:只要我们仔细辩出面前病人的“寒热·汗出·体痛·燥烦·逆吐”的状态与动态。病机已出。
@初学问枢一王宪武18810486387 :你想想。不燥烦·仅仅无力·小便难。邪如何传到“那里了”?邪受于何处?马上一目了然的。
仲师后面条文,说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
对啊。素体如何『受风』而伤风?如何『受寒』而伤寒?呢
一个巴掌拍不响!呵呵。“必”是内外勾结
恶心者,无声无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非心经之病。其病皆在胃口上,有虚,有热,有寒,有食,有痰。恶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
胃有寒气恶心者,呕清水不浊,脉迟;
胃有痰火恶心者,呕酸水,烦渴,脉洪。
颇欲吐……恶心!
第5条讲解在争议中展开
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课前思考
1.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那若见阳明证,为何证?若见少阳证,为何证?历代注家大多认为是第4条的颇欲吐,若躁烦,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为什么?
2. 为什么第4条以脉象论传与不传,而本条以证论传与不传?
通玄(六圈先生):
伤寒一日,为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这是伤寒次第顺序。七日太阳,八日阳明,九日少阳,十日太阴,十一日少阴,十二日厥阴。否则伤寒论讲到某日看不懂。这是客气,客气盛主气为顺。
金川郭氏中医:
伤寒二三日,不见阳明之身热,汗出,恶热,脉大,也不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等证,可知其脉仍浮紧不变,仍有无汗,恶寒之证,当以太阳病脉证论治!
通玄(六圈先生):
伤寒论按照客气次第关系展开。人反受之。
通玄(六圈先生):
伤寒二三日,要查阳明少阳证。伤寒一日,为太阳只需看脉。二三日就要看证,但不是病。
通玄(六圈先生):传不传病,但是底子是太阳病
通玄(六圈先生):不是正阳阳明
通玄(六圈先生):伤寒格局不大。就看得很累。
通玄(六圈先生):真正的伤寒是大格局。不是一条条文句的解释。
金川郭氏中医:
仲景用此判断病证是否发生传变,但得依据脉证之变化,而不能拘于时日而推演
远志:
仲景以日名病演变化之道,并非让你机械的以日,以脉,以证推演,他讲的是病的变化,发展,运动的自然规律。
远志:
知此则百病皆皆知,不知此只能方证,脉证对应。
通玄(六圈先生):
@黄林~中医师~郴州?这是内经热论篇讲的。
黄双辉:
寒暑燥风火与四时之气与天临之客气。同又不同。@刘寒石,中医师,郑州市?
通玄(六圈先生):
可能出现阳明少阳证,有可能不会出现。
通玄(六圈先生):
@黄双辉·珠海·执业兽医·执业中医?完全相同。
远志:其实就说了一个事,病到这个时候就会传这是常,但很多时候不传这是变,传与不传如何区分。
通玄(六圈先生):太阳要开,太阴也要开。当太阳开不了。首先影响的就是太阴的开。
远志:伤寒论的是,合分之道,常变之道。
黄双辉:
素体伤于寒邪后,均为太阳先受之,脉若静,为未传。二三日,阳明·少阳证未见者。也为未传。(我的个人理解)。
远志:
某某病的常与变,伤寒的常与变,中风的常与变。
通玄(六圈先生):
太阴开不了。肺胃之气不能下行。也影响阳明阖。烦吐就表现出来。
远志:
临证时有的证不典型他也会传,等到很明显了就失去先机了。
通玄(六圈先生):
如果您理解五运六气。伤寒也好理解。
黄双辉:
失不失去先机。这是另外一回事。第四条、五条。仲师已经非常明确、直接、简单、粗暴的告诉我们(伤寒论的仲意)了
通玄(六圈先生):
伤寒八九日,为啥仲景要提这个日期?
黄双辉:
我们总是喜欢“牵强附会”·“浮想联翩”·“自以为是”。这是大毛病(学医)。
黄双辉:
当然,这不是“想发财”·“想当教授”的大毛病。喜欢“牵强附会”·“浮想联翩”·“自以为是”。这是大优点。呵呵
通玄(六圈先生):
都是牵强附会,思考过来的。就看谁靠近真理。胡老解释的就不是牵强附会?
通玄(六圈先生):
如果不是牵强附会,就是金标准。只有仲景自己知道。
a.慈怀中医:
总之一句话,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黄双辉:
你念。二三日。二三日。念一百遍后。你就明白“仲师之仲意”了。
远志:
交流就是各讲各的见解,不必要指责谁,不交流又如何有火花
草石先生:
这就是为什么西医没有爱好者,因为不可以想当然
远志:
伤寒几日几日是伤寒的秘钥,但很多人不重视闭口不谈。
黄双辉:
农村的老头子。会说“二三日后再来。你的农俱就修好了”。
远志:
理气象数以数最难
黄双辉:
这没有。完全没有
通玄(六圈先生):
上面不是说了吗?八九日,有可能少阳阳明证出现。这是天地气运行的机密。所以才出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草石先生:
中医可以有各种方面的解读(文学,艺术,易学,佛学,道学…)。但医就是医,最终要把医学还给医学。
通玄(六圈先生):
但是人与人身体条件不同,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也可能不出现。所以仲景要辨识一下。
黄双辉:
@黄林~中医师~郴州?@刘寒石,中医师,郑州市?:回归第五条来。今天是学第五条。这也是学伤寒的窍门。
通玄(六圈先生):
但是天地之气会影响人之气。所以仲景提醒一下。
通玄(六圈先生):
可能传也可能不传。
草石先生:
第一要务:识证
金川郭氏中医:
我早年曾治一冠心病老者,因受风寒而诱发胸闷痛,并身疼骨楚,乏力等证,经二,三医都以输液丹参,维脑路通注射液为主,延半月之久而病不减,其外甥邀我为其舅治疗,其时我刚毕业出道,诊时见其身痛酸楚,恶寒无汗,昨夜曾发心绞痛一次,含服救心丸缓解,小便少而黄,乏力欲寐,我当时并无多少临床经验,依稀觉得似麻黄汤证,就为其开了麻黄汤加桃红丹参等煎服,记得患者喝第二服时小便一次,回来时就觉其双目有神,精神好了很多,问其身体舒服,浑身舒缓很多,但并未出汗,
我想其虽病多日但其伤寒证仍在,虽没有发汗,但其却利小便而愈。
后随证加减,其病趋于稳定!
通玄(六圈先生):
我们现在看各家注解都是牵强附会。看看谁能贴近仲景。
贺兰山上一棵松:
看看谁能贴近仲景。
贺兰山上一棵松:
少之又少,不如看到家书籍
草石先生:
(方)上條挙太陽、而以脈言、此復挙陽明少陽、而以證言、次第反復互相發明也、然不傳
有二、一則不傳而遂自愈、一則不傳而猶或不解、若陽明少陽雖不見、太陽亦不解、則始終太陽者有之、餘経同推、要皆以脈證所見為準、若只蒙龍拘拘、数日以論経、則去道遠矣、
通玄(六圈先生):
@郭胜利-呼市-中医师?抓住了太阳病必恶寒!
通玄(六圈先生):
@宁夏-银川-李辉?看道家是正统。
草石先生:
这只能说明这个冠心病表现为麻黄汤证,而不说明麻黄汤治冠心病
金川郭氏中医:
这就说明太阳病有时停滞不传,不能依时日而拘泥!
通玄(六圈先生):
推荐一本书《医道还元》吕洞宾所写。
马靖医生( 15048948002):
伤寒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阳明之腑胃家实证)不见者,为不传(阳明之腑)。
金川郭氏中医:
@张帆-中医师-辽宁?
是的,麻黄汤证之时其外感之病,
通玄(六圈先生):
@郭胜利-呼市-中医师?不是依日而行。要看病家的禀赋。否则仲景反复提到*日。他不是闹着玩的。
通玄(六圈先生):
下面还有十三日呢!
草石先生:
*日,大概阶段。有常有变。
通玄(六圈先生):
如果是大概。仲景可能更简单,都不提具体日期。
通玄(六圈先生):
这是丹气运行。我们不懂。不学也罢。
a中医惠民18286618324:
凡是全书中找不到一点影子的东西就不要强加进去理会了
通玄(六圈先生):
大家觉得我多说了。就不说了。
金川郭氏中医:
所以治病不能泥古不化,要以六经之证而辨证论治,
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通玄(六圈先生):
仲景毕竟是医圣。就凭我们几个跳梁小丑就破了。老人家也太不值了。
草石先生:
问题就一个,也不会是一个人一个解读,然后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通玄(六圈先生):
仲景不提六经。只提六病。六经难道不是牵强附会?
王金民~包头(中医传承研究院):
9点进步医案讨论部分,看到伤寒论条文讨论激情热烈
所以顺延了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