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逢春院士:解决用户痛点和行业难点是科学家永恒的追求

 cheyunwang 2021-07-06

“我们要解决行业的难点,要解决用户的痛点,现在冬季的续航里程其实就是用户的痛点,我们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说我本来就不行,不要这么干,尤其对汽车技术和车辆工程行业的研发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7月5日,在车云网主办的关于电动车辆未来技术畅想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孙逢春如此说道。

里程焦虑是电动车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燃油车相比,电动车不仅续航里程较短,而且补能也相对不便,特别是冬天掉电明显,如何突破电动车的续航成为业界难题。

有观点认为,目前的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燃油车的水平。因此,不需要过多追求续航里程的问题,电动车更多赋予的是节能减排的意义,加上其它智能技术,可以提升驾驶体验。

“现实确实如此,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想办法解决电动车的易用性,否则要我们这些科学家干什么,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面对这个观点,孙逢春院士在承认现实的同时,也表示不完全赞同,他认为科学家们必须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如何解决,他举例道,冬奥会申报成功以后,他提出了“全气候汽车”的概念,这种电动车在海南岛能跑400公里,冬天在哈尔滨也能跑到400公里,续航里程减不了多少,不像现在的电动汽车减到50%以上。

又比如空调,现在12米的车相当于20平米的房子,十几个千瓦,怎么想办法能做到从十几个千瓦逼近一个千瓦,这就是高效节能。所以他认为,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他表示,现在电动汽车解决了黄河以南、华北大部的冬季续航问题,东北暂时还没解决。未来的目标是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再无禁区。

此外他还认为,新结构动力电池是电池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它会解决全气候问题和其他问题。

面对电动车换电的问题,他表示自己坚持不懈二十多年一直鼓励换电。现如今,虽然电车的续航里程有所提升,换电还是有它的优越性。比如对没有车位的车主来说,充电很不方便,而乘用车换电1分多钟,大客车5分钟。同时他认为,作为将来的低谷电价或者能源的平衡,还需要电动车来作为能源互联网的一个节点,储能释放能源,以后不再需要建设抽水发电站来回倒腾。

谈到碳中和带给新能源汽车的机会时,孙逢春觉得更大的机会是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放在国家能源与交通的融合发展战略这个角度,如果把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融入未来能源体系一个能源的节点,新能源汽车才会赋予它更多的能量、更宽泛的价值。只有把它与能源交通融合,才能够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在碳中和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孙逢春是我国电动车辆工程科技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电动车辆总体设计理论、系统集成与控制、一体化电驱动与传动、充/换电站基础设施及运行健康管理等技术研究。他还创建了我国“电动车辆—充/换电站—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工程技术体系,并于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现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科技冬奥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专家组组长等。


2分钟带你看懂车云&国汽智联深度测评摩卡智能化结果发布会
Taycan“突然断电” 保时捷全球召回43000台

汽通用汽车走进北理工,一场关于智能电动出行的跨界交锋

真实展现WEY摩卡智能度,两大权威机构评测结果正式揭晓!


我就知道你“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