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镜365】该如何开导孩子?

 明镜365 2021-07-06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女孩,今年14岁,初二。初二转学寄宿,一周回来一次,上学期表现很好,学习积极,周末在家,每天都想早点返校。可这个学期开始,就出现了反常,周日下午不愿意返校,说五天太难熬了,时间过得太慢,上课听不进去,脑子胡思乱想,很痛苦。我和她沟通,也说对了一部分她的现状,就是住校的新鲜感过去了,开始挑新学校的毛病了,学习压力大,找不到自信。开始在意周边人的目光。但我和她沟通了很多,一直没大的好转,我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明镜解析……

父母在和青春期孩子的对话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同理心和共情的培养,简单地说就是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个决策者。倾听者就是让孩子多说,从孩子的话语中找到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父母较为全面地发现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和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孩子总是说一件事或一类事,那就说明这件事已经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惑,需要协助解决,避免造成心理问题。那么,决策者的表现就是代替孩子说出很多自认为的原因和理由,还要反问孩子“是不是”,当孩子没有完善的思维体系和健全的人格时,在逻辑表达方面一般都是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才能表达出来大概,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刻意培养才可能有效而精准地表达出来,对于有的成年人来说也有这种情况出现的,所以,父母直接说出了一个理由,孩子在没有更合适的理由时,一定会认同父母说的这个,父母当真的话就失去了一次真正了解孩子的机会,反而会造成“伪了解”,结果就是问题裹着问题,越解决越多,因为都是父母的答案。

因此,当孩子从有一个健谈的人变成一个少言寡语的人的时候,一定与周围的人事物有关,这是无疑的,只不过,父母需要协同孩子找出是哪方面的罢了,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到孩子解决问题,也引导了孩子关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带着孩子一起做,比说给孩子听要更有效果,身教大于言传是有道理和实际意义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父母提升自己的觉察力,像上面说的同理心和共情也是为此服务的。觉察力高的父母可以很敏锐地捕捉到孩子行为和思想出现的偏差部分,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就可以把后面发生的问题提前预防或者消除掉,就算是后来还是发生了,造成损失和伤害的程度也会大大降低,原因就是有了提前的心理建设,这也是心理准备,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就很少紧张、无奈、纠结、迷茫、困惑了,这都是父母通过觉察力来干预的效果哦。

总结,一定要相信孩子说的话,哪怕是你知道的谎话也一定要相信!只有无条件地相信才会换来孩子真心实意的真话,况且,孩子说谎的背后也是因为父母对自己说真话之后的做法不能认同,甚至是伤害,孩子就会认为说谎可以帮助自己避灾避难。直到成熟以后就不会说谎了,如果父母真的对孩子的话只有评判而无理解,那么,孩子与自己通过言语的方式沟通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后面就会演变成肢体语言反馈,直接行动就是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总会说:说了也没用。需要父母好好琢磨琢磨,这也是避免悲剧发生的核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