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地理(一)

 东江 2021-07-06

【按】清明时节,需要祭奠的,

除了先人,还有渐行渐远的故乡。

家乡老祠堂(本辑图片摄于2004年7月)

前言

我的老家位于东江边,距离惠州市区大约“一堂路”(5公里)。近二十年多来,老家变化天翻地覆,早已不是当初模样了。当年耕田种地时使用的小地名,慢慢地会被遗忘。所以这里我想凭着记忆,将那些小地名记录下来,以免将来连地名消失了。不管以后变化怎样,老家始终还是老家。

岭背塘

老家名叫岭背塘,这个名字起码有400年历史了。老一辈相传,我们的老祖宗是明朝后期从水口银塘(现在叫下源)迁过来的,老祖宗掌鸭乸来到这里,发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生存,就迁来定居。听老一辈说,在旧社会过年祠堂拜祖宗,会在祠堂里挂上一件蓑衣和一条赶鸭子的竹竿,以示不忘祖宗。可惜的是后来这个风俗没有传承下来。

岭背塘之名,得自于村庄前面有一口天然的湖塘,湖塘的对面有一座叫做“大岭”的小山。可惜的是那座大岭在修建惠博沿江公路时被推平,而湖塘也在多年前卖给了房地产商,现在也被填平,竖起了几座高楼大厦。岭背塘,从字面的意思来说,已经名存实亡了!

大岭

前面讲到,岭背塘村名的由来,是因为村庄前面的大岭和湖塘。其中,大岭位于湖塘的对面,大岭的另一边就是东江了。大岭不高,但是树木很茂密,因为大岭的树是不能砍的,大岭是埋葬先人的地方。祖上有规定,村里要上寿(60虚岁以上)才能埋葬在大岭。听老一辈说,抗战期间惠州沦陷,日本鬼子进驻我村,村里的人都逃出村里躲了起来。有一部分人躲进了树木茂密的大岭。日本鬼子到湖塘边挑水,有一个鬼子不小心滑倒掉进水里,有个躲在大岭的村民看到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被日本鬼子听到了,对着大岭开枪,幸好没有打中人。大岭,已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修建惠博沿江公路被推平。

湖塘

老村前面有一口挺大的天然水塘,我们就叫做湖塘。之所以叫湖塘,大概是因为它比一般的鱼塘要大,像个湖一样,故名。我们的祠堂就在老村前面正中的位置,祠堂的大门正对着湖塘,因此这个湖塘也是我们村的风水塘。湖塘的水深,水质好,养出来的鱼特别好吃。大家对周围几个村养的鱼有对比,公认我们村湖塘的鱼最好吃。湖塘还是我们村孩子们(主要是男孩)夏天游水、嬉戏的好地方,村里的男孩子,应该大多数都是在湖塘学会游水的吧。可惜的是现在湖塘已经被填平了。

湖塘

大江

大江就是东江,不过我们都叫做大江。大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江里产的河鱼、河蚬都是我们的美味佳肴。以前老家出惠州城有一条陆路和一条水路,陆路是沿江边走小路到惠州,水路则是坐渡船到惠州。我们村在大江边有一个埠头,坐船出城就在那里上船。最先村里自己有一艘木船,没有发动机的,要靠人力行驶,记得那时行船的动力主要是竹篙、摇橹、拉缆、风帆。后来这艘木船废了,就改乘邻村的一条机动船。再后来,这条机动船也停开了,那个埠头慢慢地长满了杂草,再也看不出埠头的样子了。这个埠头,听老一辈讲,还有一件趣事。当年村里有个小孩从城里坐船回来,吃着饼下船,不小心掉到水里。等大人把他救起,他的嘴里还咬着那块饼。当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当年的那个孩子,现在都早已作古了。

厅下

村里的祠堂,在老村前面的正中央位置,我们习惯叫做厅下。厅下是拜祭祖宗的地方,也是举办红白事的地方。在生产队的年代,厅下也是开会和集体劳动的场所,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在厅下集体剥花生。厅下共有三进,一进是门厅,二进是议事厅,三进是祭祀厅。现在厅下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清明节拜山的时候到祠堂拜祭祖宗。以前村里老人去世,都要从厅下抬出去,因此习惯上把老人去世叫做“出厅下”。

地片

老村祠堂前面那块门坪空地,我们叫做地片。地片,当年是村里人、特别是小孩子嬉戏的场所。大人在地片边的厅下门口聚集聊天,我记得有一次听大人们聊国家大事,聊到林彪坐三叉戟飞机摔下来死了,他们在地上画三叉戟飞机的样子,就在一架飞机的前面,画上一个叉子。孩子们则在地片上奔跑,追逐,最喜欢玩的是一种叫“捉人捉”的游戏。当然,记得更清楚的,是在地片上看露天电影,看过《地雷战》、《地道战》,还有一部《野火春风斗古城》,那么长的片名,难为我记得。

巷头廊

老村的布局和建设是有规划的。老村背东面西,祠堂(厅下)在老村前方正中间的位置,两侧各有一条直巷子进村。这两条巷子靠出口的位置就叫做巷头廊。我想旧时两条直巷的出口处是有门的,在动荡的年代晚上关上门,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厅下两边四个侧门对出去,又各有一条横巷子。巷子的旁边还有排水系统。后来老村住不下了,人们才往左右和后面发展建房,老村前面的地片是不能占用的,因为涉及到村里的风水所在。现在老村除了厅下有维护还保存完好外,其他的老屋都很残破了。老村的巷道,久没人走,都长满了野草杂树。

巷头廊

洪圣宫

在我的记忆里,洪圣宫只有一个名字,而没有庙宇,因为早在我出生之前,洪圣宫就被拆掉了,只留下了一个地名,搞得我一直以为是叫“红星公”。洪圣宫在老村的左前方,面向湖塘。洪圣宫这地方还留下一棵高大的红豆树,有一百多年树龄了,每到冬天可以到树底下去捡红豆玩。近些年,村里决定复建洪圣宫,在原址处挖出了老洪圣宫的地基,按老庙的规模重建的一座洪圣宫小庙,还举办了隆重的上座仪式。

榕树阿公

在老村的南面靠大江边一侧,以前有一棵苍老的大榕树,大家都叫做榕树阿公,它是村里的伯公树。没有人知道它有多少岁,它的树根隆起在地面上,是村里人晚上綯牛的好地方,我们小孩子则喜欢在那些树根上爬上爬下玩耍。某一年,榕树阿公枯死了。奇怪的是,在榕树阿公的位置上,后来又长出一棵新的榕树,现在也已经很高大了。

水井

水是生命之源,有人定居就必须有水井。老家的水井有三口,分别是石井、泥井和新井。石井在老村前地片的南边,是一口古井,青砖砌的井壁,上面还有麻石雕成的一米左右高的圆形井沿。只是石井里的水是咸的,没有化验过,不知是什么成分超标,村里人都不敢喝,只是用来洗衣服。泥井在老村北面的上湖仔边,方形井口,中间横着一条石板便于踩脚。但泥井没有井沿,打水要加倍小心,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掉到井里。我的一位姐姐就掉下去一次,幸好给村里人救了起来。新井在洪圣宫前面的湖塘边,是大概上世纪70年代新挖的,水质最好。后来兴起了在各自家的门口打手摇井,就很少人再去水井挑水用了。再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手摇井也没人使用。现在石井、泥井还留存着,不过早就没用了。而新井,早就被填掉了。

石井

竹园

老村的背后,是一大片茂密的竹林,我们叫做竹园。后来被各家各户围起来做草堆园,因为那时是烧柴草的,每家都要把柴草堆放起来随时取用。老一辈说旧时竹园是很密的,不时会有“布狗”躲在里面,跑到村里来偷鸡吃。我们听了,对竹园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布狗”是什么样子的我没见过,怀疑就是黄鼠狼。竹园里的竹子大多是簕竹,竹枝上有刺,是草堆园天然的围墙。记得大约是1994年那年,惠州的竹子大面积开花结籽,然后这些竹子集体干枯死亡,结的竹米掉落在地上,重新发芽长出小竹子,刚开始长出的竹子很小,每年从根部长出新竹,就比上一年的要高些。这样过了许多年,竹子才又长得跟原来的那么高大。当然,现在的竹园,早已经建满房子了。

上湖仔

上湖仔在老村的北面,是一个比较小的水塘,中间有一条小堤坝,把它跟湖塘分开。上湖仔的地势要比湖塘高一些。上湖仔也养鱼,不过更大的作用是供旁边的菜地挑水浇菜。上湖仔还有一个涵洞,跟外面灌溉的水渠相连。上湖仔小而浅,跟湖塘蓝绿色的水相比,上湖仔的水带有黄泥色。

对面园

在老村隔着湖塘,对面有一个小山包,那里是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因为是在湖塘对面的菜园,所以叫做对面园。在对面园,每家每户都有一两块菜地,种的菜除了自己食用外,多余的还可以挑到街上去卖,补贴家用。在耕田种地的年代,人们白天下田地干农活,傍晚回来,马上又要到菜地去浇水,简直是马不停蹄。

(待续)

对面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