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照常升起,明天永不一样!

 谋略那些事 2021-07-06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30卷,汉纪二十二
汉成帝 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

【原文】(原文太长,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琅邪太守杨肜与王凤连昏,其郡有灾害,丞相王商按问之。凤以为请,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以是怨商,陰求其短,使频陽耿定上书,言“商与父傅婢通;及女弟婬乱,奴杀其私夫,疑商教使。”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太中大夫蜀郡张匡,素佞巧,复上书极言诋毁商。有司奏请召商诣诏狱,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争之。夏,四月,壬寅,诏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欧血薨,谥曰戾侯。而商子弟亲属为驸马都尉、侍中、中常侍、诸曹、大夫、郎吏者,皆出补吏,莫得留给事、宿卫者。有司奏请除国邑;有诏:“长子安嗣爵为乐昌侯。”
  

【译文】(原文太长,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琅邪太守杨肜与王凤是姻亲,琅邪郡发生灾害,由丞相王商查问此事,王凤为杨肜向王商说情,王商不听,竟上奏请求罢免杨肜的官职。奏章上去后,果然留中不下。王凤因此怨恨王商,秘密搜求他的短处,指使频陽人耿定上书弹劾王商说:“王商与他父亲身边的婢女通奸。他妹妹婬乱,奴仆把奸夫杀死,我怀疑奴仆杀人是王商教唆指使的。”天子认为,这些都是无法证明的暧昧过失,不足以构成大罪而伤害大臣。王凤则极力争辩,坚持把此事交付司隶查办。太中大夫、蜀郡人张匡,一向险恶谄媚,也上书极力诋毁王商。主管官员上奏要求召王商到诏狱进行审讯。成帝一向器重王商,知道张匡的话多为陰险不实之词,于是批示说:“不许究治!”王凤仍坚持追究。夏季,四月,壬寅(二十日),成帝下诏,收缴王商的丞相印信、绶带。王商被免相三天后,发病,吐血而死。谥号为戾侯。而王商的子弟亲属担任驸马都尉、侍中、中常侍、诸曹、大夫、郎吏等官职的,全部被调出宫廷补任其他官职,不许留在给事、宿卫等可接近皇帝的位置上。主管官员还上奏,要求撤销王商的封地。成帝却下诏说:“王商长子王安继承爵位为乐昌侯。”
  

【解析】

 
这里要先理清人物关系。
 
王商这一支是汉宣帝母亲兄弟的儿子,和汉宣帝是表兄弟关系,和汉元帝是表叔伯,和汉成帝是表爷爷。
 
王凤这一支是汉元帝妃嫔王政君的兄弟,和汉元帝是大小舅子关系,和汉成帝是甥舅关系。
 
关系上论下来,王凤和汉成帝的关系比王商更近。
 
从身份上来说,虽然都是外戚,都姓王,但是并没有什么联系。
 
而出现上面这段材料,王凤和王商爆发矛盾,其实也是必然。
 
 

1.潜藏矛盾

 
从吕后时期开始,汉朝外戚一直作为朝堂制衡重要的一股力量深度参与朝政。
 
外戚势力随着皇帝更迭出现起伏更替也是常态。
 
王商这一支起于汉宣帝,长于汉元帝,在朝堂中有一定的权威,但到汉成帝这一辈,关系渐远。
 
王凤这一支虽然起于汉元帝,没有进入朝堂权力的核心。
 
汉成帝继位,王凤才进入内朝成为掌权人物,与之相对与朝堂多年的王商难免爆发冲突。
 
这里面的矛盾又分三个方面。
 
其一,权力矛盾。王凤是大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掌握中枢和决策权,王商是丞相、文官之首,两王难免会在权力上有冲突。而王凤表现出的专权欲望,正好戳中了王商。
 
其二,利益矛盾。王商经历了宣帝、元帝两朝,早已经形成一个围绕在他身边形成的利益圈子,占据各个位置。王凤作为后来者,在其掌权过程中,也需要拿出利益来分给自己小兄弟,但是位置尤其是好的位置就这么多,没位置可分王凤拿什么来分?。
 
其三,心理矛盾。王商辈分老、资历老,再看王凤的时候难免就会看不上,心想我当年在先帝朝混的时候,你这厮还不知道在哪个女人堆里耍呢,现在一朝得势了就横的不行,算老几?
 
这三重矛盾的不断积累,爆发不过是时间问题。
 
 

2.矛盾激发

 
双王矛盾的爆发,起源于琅邪太守杨肜被问责。
 
从事情角度来说,杨肜被问责是王商职责范围之内。
 
但因为杨肜与王凤有姻亲关系,王凤出面作保,希望放他一马。
 
杨肜与王凤有亲王商不知道?
 
知道,还要如此,那就是故意的。
 
而王凤并没有一上来就搞斗争,而是先讲和,并不希望和老牌王氏外戚发生矛盾,希望彼此能够共存。
 
王商没有接茬,极有可能是想接着这次处理杨肜来敲打王凤,同时也立威削王凤的面子,让外人知道外戚里面谁说了算。
 
于是双王矛盾彻底爆发。
 
这个时候,与其说是王凤与王商之间的矛盾。
 
倒不如说是新老外戚集团之间对当前平衡局势的不满,都迫切想打破现有平衡,实现自身掌权。
 
 

3.矛盾最终

 
材料中王凤如何扳倒王商不是重点,用的手段无非是道德上面泼脏水,用一些老少爷们喜闻乐见的闺中密事来中伤王商。
 
结果王商老爷子不但丞相位置被撸掉了,而且还直接被死气。
 
不过最后,这一句才是关键。
 
而商子弟亲属为驸马都尉、侍中、中常侍、诸曹、大夫、郎吏者,皆出补吏,莫得留给事、宿卫者。
 
这些位置都是皇帝身边关键的位置。
 
这下王商一死,老王氏外戚脊梁骨被打断,又没有能够重新上台撑起来的人物,老王氏外戚就成了一块肥肉任人宰割。
 
有道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身居如此之多重要位置老王氏外戚必须要“清算”。
 
当然,这里的清算并不是肉体意义上的消灭。
 
一方面,新老王氏外戚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现在王凤胜出,这些关键位置自然不可能继续让老王氏的人占据着,不然但他们缓过神来反攻倒算?
 
另一方面,之前说了,王凤需要拿出利益来分给小兄弟们,现在这些没了保驾护航的关键位置就是最好最肥的目标。
 
最后一方面,对于老王氏外戚不能赶尽杀绝,这个就涉及到诸多政治考量,不细说。
 
所以,王凤和王商的斗争,你可以看做是两人因为杨肜之事而出现的矛盾扩大化。
 
也可以看看做是新老外戚之间关于权力之间的矛盾斗争。
 
但是最后殊途共归,都是为了利益。
 
 

【启发】

 
没有谁的时代,只有属于某个时代谁。
 
就如同某位长者(好像是毛或邓)说的:一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王商、王凤都是不同时代涌现出的幸运儿,当他们的时代过去,他们也将随之淡出。
 
历史总是根据需要把一些人放到那个位置上,让他们发挥完作用之后再拿下来。
 
如商鞅就是为了秦国变法而出现。
 
如秦始皇就是为秦国昙花一现的统一,为华夏大地打上统一的思想烙印而出现存在。
 
如霍去病就是为北击匈奴而出现,却最后如流星一般划过天幕。
 
历史是如此,国家、社会、组织、公司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太阳照常升起,明天永不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