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反思

 小赵作文 2021-07-06

回想这一学期,好像才开学几天似的。翻开手机,里面一屏一屏的学生活动照片,才觉得日子过得是那么真切。不过,一落实到学生期末成绩测评,还是些许感慨。

期末学生测评,成绩并不理想。优异成绩的学生未占到班级的大半,这在我所任教的班不是正常的现象。其实,在后两周的模拟测评中,已经能够看到这样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字词掌握不牢固、按原文填空存在问题、阅读理解也是有着障碍的。

前两项,和花费的时间、老师的督促检查有关系。恰恰在这学期我耽搁是比较大的。上完最后一个口语交际时,就是本学期上课时间的倒数第二天。但是,阅读理解存在着障碍却是表现了平时教学的不足。

恰恰,我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教学准则的。我不屑布置学生反复地抄写,我认真地,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完成每一个语文学习活动,结合《道德与法治》,还进行大大小小的综合实践学习。而学生在完成阅读理解的时候,仍然存在着障碍,这着实有点让我沮丧。

我想,如果进行能力方面的测试,比如朗读,比如展开讨论,比如作文,我们班整体水平就一定高吗?这个也不一定。

因为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好大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声如蚊蝇,距离心目中大方、得体、侃侃而谈是有很大差距的。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听了胡平姐姐的讲座,尤其是她分析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四者关系时,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答案。

她借助学车的流程和自己学车的经历,来比拟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怎样才能实现成为一个有驾驶素养的人,具有驾驶的必备品格和必备能力?

首先,科目一学习,这就是纯知识的学习。

然后科目二的初学,倒车的技能、侧方位停车技能、上坡起步技能,这些技能需要反复练习可以习得。可是我们往往发现,才开始学的时候,一个场地会了,到另一个场地发现自己还是没会,这就说明技能并未成为能力。

怎样才能形成能力呢?就是你在不同情境中都会,这才是形成了能力。所以,需要变换情境中练习。

接着,她借助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转变——从故意报复性踩刹车到心平气和开车——解说素养的形成。也就是在不同情境中都能运用学科所学解决相关问题,并且具有了稳定性、一致性,这才算是形成了素养。

那么,把我自己的教学对应到相应的环节中去,我发现就是在能力形成这个部分出现了问题。

能力的形成,情境很重要。也就是,语文学习活动应该致力于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情境,而不仅仅是模式的建构。

比如,在《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个口语交际中,我的教学关注点指向了观点表达的模式,而不是学生讨论情境的建立。就相当于把一个劳动工具塞到学生手中,指出使用方法,却不给地实操,就变成了纸上谈兵。正如胡平姐姐所讲,自己在训练场练得熟练的技能,换了一个地,变得不会了。

教学新课,我很多时候都缺乏情境建立的耐性,只图通过知识的陈述和技能的单一情境训练,学生的能力如何能形成?

在下一学期的教学中,创设语文学习活动的情境是自己务必要过的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