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而改之善莫大——《论语》悟读【398】

 新用户97560OBk 2021-07-07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论语》第十五篇第二十九章: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悟读】

人孰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知过不改如之奈何;
欲皆有求,求亦贪乎速则不达,滥求弃度徒乎枉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圣明如夫子也会犯错。圣人尚且如此,吾等凡夫俗子更是难免。

上联警示我们两点,第一,人孰无过,善在改之;第二,人皆有欲,贵在有度。

本章夫子教育我们,人之犯错难以避免,错而改之亦得尊重。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夫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夫子认为“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夫子还说过,“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由此观之,夫子赞美“知错能改”的品德,忧虑“错而不改”的行为。

在对待“对与错”的问题,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行己有耻,错而知耻,然后改之;小人没有耻辱之心,对错不分,香臭不明,一切从己出发,错了也不认错。

“将相和”的历史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和气度,固然令无数英雄竟折腰,“负荆请罪”的廉颇也为世人所景仰。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语自李觏《易论第九》。生活之中,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而不改。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纵观历史和现实,有的人顺风顺水,有的人挫折不断,个中原因,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应该是极为关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