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教人物造像』清代顶级寿山石雕刻家的工艺水平

 自华居 2021-07-07

Image

Image

宗教人物造像

寿山石不仅在印章中大量使用,同时也雕刻成各种艺术品,其中多为圆雕人物,宗教人物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寿山石雕中经常出现的宗教人物有罗汉、达摩、观音、弥勒、福禄寿星、八仙及民间神话人物等。这些作品有的出自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御用工匠之手,有的出自民间寿山石雕大师之手,作品各具特色,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极高。

Image

·顺治田黄石渡海达摩

这是一件清代雕刻名家杨玉璇的作品。他的作品构思精妙,刀法古朴,极具特色,深受皇家喜爱。这件渡海达摩左手捧履,右手提衣,脚踏波浪,眉目传神,衣纹流动,真切自然。刻工极精,刀法熟练流畅,身后刻“玉璇”二字款。杨玉璇根据寿山石丰富的色彩,顺其自然,依色巧雕,并仔细察看曲直,根据不同情况处理石材,首创了“审曲面势”雕刻法,使雕刻的画面形神兼备,情趣盎然。

达摩是“菩提达摩”的简称,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历史上流传下来与其相关的典故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

Image

清代寿山石雕罗汉十八尊

清乾隆时期为安抚蒙、藏势力,极力推崇藏传佛教。尤其是汉藏两地家喻户晓的十八罗汉,不仅与佛和菩萨一样成为宫廷崇拜的对象,而且以此为题材的绘塑作品在帝廷内苑多有供奉收藏,现留存实物数量也较多,其中造像以这组寿山石雕十八罗汉最具特点。

这十八件罗汉像制作于乾隆中期,十八尊并非一套,从风格及工艺水平来看,这是清宫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供奉的需求,将至少两套时代相近、工艺相似的罗汉重新组合而成的,其中既有汉传十八罗汉中的降龙和伏虎罗汉,又有藏传罗汉中的阿秘特尊者、阿氐多尊者、跋陀罗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罗汉造像表情生动,坐姿、手势、法器各不相同,形态栩栩如生。取材以石头有颜色的部分为衣裳,衣边施金粉,以没有颜色的部分为肌肤,自然、逼真,有奢华之气。这一组罗汉像由江浙一带工匠按宫中要求所雕,完成后送入宫中供奉,是寿山石雕刻作品与皇家艺术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原供奉于清宫慈宁花园内佛堂吉云楼二层。

Image

 清代寿山石雕罗汉(阿氐多)

阿氐多尊者,也称长眉罗汉,阿氐多的意思是“不可击败的人”。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由于从不追求财物,其善德使他成为具有广博智慧和成就的人,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这组中阿氐多为老年像,面带微笑,头戴风帽,着通肩长袍,风帽和长袍边缘均阴刻填金花划纹。左手持如意,右手抚右膝,游戏坐于圆形台座上,台座边缘雕一周山石纹。这位罗汉的特征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他出世后,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于修成阿罗汉果位。

Image

清代寿山石雕罗汉(阿秘特尊者)

阿秘特尊者,出生于印度王舍城一富有的婆罗门家庭,生来十分漂亮,因此得名,意为“无比的”,释迦牟尼称赞他是弟子中慈悲心最大的。其标志为双手捧菩提佛塔,据说是尊者到须弥山北面的罗刹居地去时,为帮助他消除罗刹魔力,由释迦牟尼赠与他的。

Image

清代寿山石雕罗汉(跋陀罗尊者)清代

这件跋陀罗尊者右手持经书,半跏趺坐于山石之上。跋陀罗尊者,也称过江罗汉。跋陀罗来自梵语的音译,意为“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跋陀罗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跋陀罗尊者的父亲铙桑,曾经是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的马车御手。跋陀罗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后来出家为僧,系统研究佛法,获得阿罗汉果位。 

Image

清代寿山石送子观音

造像整体呈黄色,局部有少许粉色,细腻温润,色泽古朴。圆雕观音像,神态慈祥,盘膝而坐,左腿曲起,双手扶坐一小童于膝上。双肩披风和袖摆下边陲卷,袖口阴刻云纹,衣纹流畅,雕刻精细。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她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在中国逐渐被汉化,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重要信仰之一。送子观音在社会上开始大量流行的时间大约是宋代,这个时期的菩萨都是白衣观音的形象,因此民间把白衣观音当做送子观音。从造型上看多是抱着一个男孩的妇女形象,面目慈爱,头上有长长的白冠巾。送子观音形象的形成交融着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社会制度、文化素质、生存状况等诸多因素,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的注重子嗣和家族延续的精神相契合。

Image

清代寿山石弥勒佛

这件弥勒佛像以圆雕为主。弥勒佛半趺坐于绿色的岫岩玉石制成的台座上,台座呈云形,台座上阴刻卷叶葵花。弥勒佛卷发,双耳垂肩,袒胸露肚,身穿锦服,服饰上阴刻大团葵花,边缘饰以海水云纹。左手托钵,右手抚膝。

弥勒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亲切、慈爱的。自五代开始,出现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特别是元代以后,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弥勒佛形象开始在中国寺庙中流行。

Image









Image

 文房

清代是文房用器的繁盛之时,无论从审美理念,还是工艺制作技术都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文房用具除笔墨纸砚四宝外,笔筒、笔洗、镇纸、臂搁等用器亦丰富多彩,它们或陈设,或实用,或雅玩,成为文人潜心追求之物。清代皇帝推崇汉文化,宫中文房用器的用量很大。寿山石色彩绚丽,柔而易攻,雕出的作品堂皇而不俗媚,艳丽而不失秀雅,符合宫廷审美意趣,因而被广泛用于文房用具的制作。此外,大件的寿山石还被用于雕刻摆件陈设,如山子、盆景、插屏等等。这些文房用具及摆件陈设,是寿山石雕刻技艺与宫廷审美相结合的产物。

Image
Image

Image

文房摆件

除了印玺及宗教人物外,清宫中还有用寿山石制作的文房用品、陈设品,这些形制各异、精雅玲珑的摆件,广泛陈设皇家的案头和柜桌上。寿山石雕文房用具有笔架、书镇、笔头等,陈设摆件有山子、盆景、插屏等,而寿山石丰富的色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雕出的作品堂皇而不失俗媚,艳丽而不失秀雅,符合宫廷审美意趣,因而被广泛使用。

Image

清代田黄石雕山水人物图山子

山子,是石雕摆件工艺中的一种,作品涉及山、水、树、人物等,自成一景。这件作品山子一面雕刻柳荫小河,河边两艘小船并行而立,近处船上雕二人,一人端坐,另一人似在炉边烧水,景色雅致。另一面雕刻两株参天大树,稍远处是一座院落,寂静空旷,是为绝好的隐逸之地。

作品选用寿山石中最为珍贵的石种“田黄石 ”。田黄块体较大,表面有较多黑褐色皮。作者把黑褐色表皮进行处理,根据需要去除大部分,露出田黄本色。留下的黑褐色表皮则被做成树干、树枝以及房顶,处理较为巧妙。

Image

清代寿山石雕异兽书镇

自古以来,美石就是文房用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石中的寿山石更是受到明清时期文人的赞赏。清宫中留存下来的寿山石圆雕异兽造型书镇数量不多,这件藏品弥足珍贵。

清康熙年间,朝廷的内务府下设造办处,荟萃全国各地能工巧匠专门制作供宫廷皇家御用之品。 雍正四年(即1726年)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正月十三日,太监杜寿交给造办处寿山石异兽一件,并传旨:照之前先交的茜红象牙座的做法一样,配一个底座。”根据旨意,造办处于二月二十九日将寿山石异兽配了一件檀木底座。由此可见,这些作品应当出自内务府造办处御用工匠之手。

Image
Image

Image

电 话:010-87664115(入会咨询)

邮 箱:2014yuwenhua@sina.com

网 站:www.cjade.cn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19号联合国际大厦乙段B610-611

End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纠错、投稿、入会

联系编辑 微信号:mjj-610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文化部为主管单位,由全国著名的文博考古单位、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玉文化研究者、玉文化研究组织、玉雕艺术机构、玉器收藏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国家一类社会团体。

本团体的宗旨是团结国内外玉文化爱好者、研究者、收藏家、鉴赏家、雕刻家和相关大专院校、玉文化研究机构、玉雕艺术机构,开展玉文化研究的相关工作,为提高玉文化研究水平,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团体的业务范围是:进行玉文化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开展玉文化创作及评比表彰,促进玉文化事业的发展;普及、推广玉文化知识,开展玉文化服务和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交流合作、法律咨询等服务;做好玉文化宣传、出版、档案和专业网站的建设;承接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